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王新鹏 《学理论》2011,(13):319-320
高校是网络信息化最普及的场所,大学生对网络载体积极利用的同时,也存在不良的网络道德表现,比如游戏成瘾、网恋、信仰危机等,最终导致大学生的身心遭受伤害。目前在我国大学普遍开展网络德育教育,但是还存在网络德育引导不足,制度规范力度不够,道德失范等不足。研究了高校学生不良的网络道德表现,分析了我国高校网络德育开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网络时代下高校网络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网络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存在的网络伦理失范问题应当得到重视。对网络社会出现的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要综合运用法律、道德、传统伦理规范进行解决,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哲学思考能够把握好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关系,正确认识网络伦理,从现实社会伦理中获得启示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3.
王莉君 《学理论》2011,(36):248-249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大学生上网状况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主要网络行为特征,从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郭晓莉 《学理论》2009,(15):262-263
当今社会,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凸显出来。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价值观念的错位、网络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言论不负责任等方面。解决办法就是要正视它,通过积极的方式去引导、调整和重新规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5.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严重地冲击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导致青少年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十分严重,这也给我们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严峻的考验,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在提供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方便交流的同时,也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网络语言、网络诚信、网络交往等方面出现道德失范。大学生自身、网络技术、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是引发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实现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完善法律法规、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等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8.
刘文静  李学锋 《学理论》2014,(3):292-294
网络道德失范就是不道德或者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网络行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三种常见的类型,即害他行为,逐利行为以及宣泄行为。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并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还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所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防范与治理,也是救助青少年免受网络伤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王超  张道明 《学理论》2010,(14):59-60
互联网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又带了深层次的负面影响。针对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种种不良现象,如何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促进网络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网络道德现状,把握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联系科学发展观,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5)
互联网的普及为大学生成长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其开放自由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低俗、法制意识弱化和网络心理异常。应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和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对策来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黄约  辛燕 《学理论》2011,(19):236-238
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基本状况,认可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积极评价网络生活有效开拓大学生眼界,为大学生提供培养自我教育的平台。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生活,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出新课题新挑战,促进高校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创新、重塑网络道德,实现网络育人。  相似文献   

12.
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问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城市贫困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关系构成、结构特点及网络成员与贫困家庭的交往频度和空间距离等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较小的网络规模、较高的亲缘比例、空间临近及交往频度高构成了贫困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网络研究已经逐步推广应用到各个领域,通过介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将之引用到我校科研合作分析中,从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以及核心一边缘结构等角度,以我校2010年的科研合作者为对象,对我校的科研合作网络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评价我校科研人员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发现了合作网络中联系紧密的团体,指出了科研合作网络中核心作者的数量和所属部门。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运用带来显著的民主政治效应,表现为打破了信息垄断和旧的话语权力格局,为民意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场所。以互联网为公共载体的网络舆论成为信息时代我国最活跃的民主政治场域。但技术是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网络舆论的特性决定了它可能造就"优质"民主,也可能带来"劣质"民主。要使网络舆论促进民主政治良性发展,政府需要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回应能力,正确引导网络议题,培养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5.
浅析网络小说中关于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小说作为当代网络文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刚刚起步,发展中难免存在着各种严峻的问题,而当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既是网络小说中社会公德意识缺失问题,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笔者着重分析了这种道德现象的成因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些有益的思考,希望对解决此种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张荣 《学理论》2011,(19):239-240
虚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交融共存,共同构成人类基本的生存环境。虚拟社会毕竟不同于现实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社会的问题。要建立和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网络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17.
当今大学生已经成为"网上的一代",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易班"网络班级在增强班级凝聚力,聚合班级学习氛围,调节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易班"网络班级的健康发展,需要提升关注度,发挥学生"易班"建设的主体功能,需要加强整合度,满足学生对"易班"的合理需求,需要拓展参与度,提升专任教师的"易班"介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浅析高校网络德育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芳芳  刘莉 《学理论》2008,(24):64-65
INTERNET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的转变。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许多网站建设的重点对象。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成了高校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重点分析了网络德育教育的功能,提出了高校应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
赵江艳 《学理论》2010,(10):225-226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政治课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创新发散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