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黄巍 《学理论》2013,(23):240-241
"穆桂英"是戏曲和小说中的人物,是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位勇冠三军的女英雄。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意识中,能成为"穆桂英"式的女性人物可以说是寥寥可数。而"穆桂英"形象在中国民间大量产生,并成为一个时代尊崇的女性形象则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客观环境要求女性必须像男性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在媒体报刊和实际生活中,"穆桂英"女性形象逐渐增多,并成为歌颂女性勤劳勇敢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张春梅 《学理论》2013,(15):174-175
安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渴望真正爱情,大胆追求自由的典型女性形象,为了爱情她舍弃了家庭,放弃了孩子,甚至赔上了性命,安娜是那个时代极具个性解放思想并敢于向旧制度挑战,走向新生的女性代表,她追求与抗争的过程显示了妇女个性解放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鑫 《学理论》2014,(6):133-135
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游荡着一个叙写都市和女性的作家群——新感觉派。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感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率先开启了中国小说具有的现代性的一面。他们通过建构女性形象诉说着自己眼中的都市图景,女体的描述成为他们笔下独有的典型特征。都市的图景永远与女性纠结缠绕在一起,通过女性的书写完成了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陈俐  李家富 《学理论》2013,(17):213-214
曹禺在创作初期塑造了诸如蘩漪、陈白露等散发着现代气息、充满生命激情的叛逆女性形象,但自《北京人》中温柔善良、美丽贤惠的愫芳开始,曹禺笔下的女性又开始回归传统和古典。两类极端的女性形象承载了作者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和与之不可分割的审美艺术标准,彰显了作者创作"蜕变"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5.
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女性“人”的意识的觉醒和女性意识的复苏。这个时期的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较好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从女性→人→女人的艰难历程。本文就此问题对庐隐、冯沅君、丁玲、凌淑华等“五四”时期女作家的女性形象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6.
壹·天下     
《侨园》2013,(4):6-7
<正>全世界的女人"盯着"中国"第一夫人"3月22日,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陪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正式迈入国际外交舞台。英国媒体称彭丽媛是中国知名的歌唱家,形象姣好,在中国享有盛名,将成为打造中国软实力的魅力攻势之一,也可能会成为目前为止第一个扮演重要国际角色的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气质出众、时尚,并热心公益,曾经有时尚出版人评价她时表示,对许多中国女性来说,她更多带给大家正面的能量,同时也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时尚和品味。  相似文献   

7.
女性形象作为以男性文学想泉与价值取向的产物,长久以来被定义为附属品.它作为女性主义批评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女性作家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代表,然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两性文学作家的笔下却截然不同.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去重新诠释女性形象,对传统男权社会被歪曲的女性形象范式进行拆解和重望,构建女性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西方文化中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交替出现,一个乐园般光明,一个地狱般黑暗。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西方的中国形象迅速从光明陷入黑暗。红色中国在西方想象中,几乎成为一个被专制奴役、被饥饿困扰的人间  相似文献   

9.
牟佳 《学理论》2010,(10):164-165
汤婷婷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锋和"女勇士",她率先运用中国文化资源进行华裔情感表述,在她的作品里,女性意识更是契合了盛行于美国社会的女权主义和多元文化思潮,顺应女性主义的潮流,确立女性主体意识,改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  相似文献   

10.
白晓晴 《学理论》2010,(20):189-190
自古至今,女性形象在各类艺术作品中都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女性在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特质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这些形象艺术的剖析中,女性形象成为一个标志,给各个时代的艺术作品特点都有所归纳和诠释。在西方历吏的设计作品中,以女性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依旧屡见不鲜,在这些流传千古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6)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西方的女性主义、男女平等观念逐渐传入我国,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启发了知识分子把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危亡结合在一起。辽宁地区的女性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化,虽然"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仍是束缚女性的主流文化,但也有少数女性积极投入到政治参与和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孙娜 《学理论》2012,(24):157-158
铁凝的"三垛"是将社会历史中事件的本来面目还原出来,通过"麦秸、棉花、青草"间的真实呈现人性的弱点和扭结点,同时对女性辛酸和悲苦命运给予了理解和同情,铁凝笔下的男人和女人面对生活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承受力,在遮蔽的历史中,她流露出来体谅和宽容。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致造就了一种特有的"萧红式"小说文体。她的小说,生动地刻画了许多生活在男权社会压抑下苦命挣扎着的女性形象。萧红不仅细致描写了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悲剧的命运,而且将笔触伸向中国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在对女性生命悲剧的关注中融入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路,从深层次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毒害。  相似文献   

14.
张立红 《学理论》2011,(35):48-49
当今社会,文化霸权主义使得西方文化已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未经仔细分析、商榷就直接引用的态度,使中国社会面临种种危机。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两方面对中西文化稍做比较,以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树立民族自信,使中国优秀文化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法律制度的构建和运行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人"的自我理解和想象。以近代西方民法上的"人"之形象变迁为参照,我国民法中的"人"之形象典型地体现在由"公民"到"公民(自然人)"再到"自然人"的名称转换过程之中。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塑造民法中的"人"之理性、自立、自强,而且更要不断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的人之本质,塑造民法中的"人"之热情、宽厚、高尚。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在性善论和自我超越领域内有很大相识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自我压抑,西方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个性张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自我实现更多的表现在整个社会的实现,西方文化自我的实现更多表现在个人及部分人群利益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比西方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悄然兴起,开创了全新的报道方式和传播观念,公众对媒介的接近程度和信赖程度日益提高和加强。以新浪微博中的女性形象为案例,从社会性别、社会角色的视角入手,分析作为客体的女性在微博传播中的形象和地位,进一步探讨了产生这种形象的多种因素,尽可能为提高女性在网络空间中的地位,促进信息公平流动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的灵魂人物苏格拉底与希伯来民族的圣典<圣经·新约>中的耶稣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光辉的两个理想形象.旨在探寻原型批评理论视野下两者形象深层次上的共同点,从而找到植根于各自民族宗教、历史文化中的苏格拉底与耶稣形象之间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9.
李树果  倪诗涵 《侨园》2012,(5):16-17
秦百兰是2005年度的中国十大艺术名人,她是具有独特个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知名画家,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国第四届世妇会代表,多次受到中国领导人和国外总统等要人接见. 她18岁时因病致残,在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三十余年自强不息,刻苦研习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多为中国历代名女、才女、美女、巾帼英雄,以及古典名著中的奇女、侠女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姬神女.各个时期的人物在她笔下温婉典雅、细腻传神、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寄托了她热爱生活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表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杨芍 《学理论》2010,(25):181-182
杜丽娘虽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笔下的女性形象,距今已有几百年的时间,但杜丽娘形象具有可深入挖掘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来源于作者超前的意识、深刻的思想和对生命独立的、超越当时社会的思考,这种思考给作者笔下的人物注入了个性,使其血肉丰满,具有独特的情韵内涵,从而使杜丽娘形象长存不衰,还直接影响了红楼梦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