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脱嵌"家庭关系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影响其随迁子女的教育再生产。较低的家庭阶层地位产生了"脱嵌化"的家庭关系,进而影响其对随迁子女的学业支持力度。分而治之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家庭阶层地位对随迁子女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使随迁子女丧失学业优势,在中考竞争中被淘汰下来。只有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进行顶层设计,才能为随迁子女的教育流动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难长期是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探求其根本件解决对策,前提应是系统认识问题的体现与成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难,主要在于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家庭教育缺乏,社会融合不足等.  相似文献   

3.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问题的存在,反映我国相关教育政策存在问题。问题主要在政策自身的问题属性、政策自身的缺陷、政策执行不到位、相关制度的制肘、流入地政府不重视等方面。要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制度理念的创新——树立通过"政策群"意识,主要责任在中央政府意识;制度层面的创新——改变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义务教育财政管理制度,强化现行的以"流入地"政府的治理责任,改革现有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继续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建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不断增加,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这一趋势下,"异地高考"政策呼之欲出,各省市都相应出台相关政策。以高考制度改革为出发点,分析"异地高考"政策提出的背景,并运用公共政策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提出解决当前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14,(14):28-28
今年,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合作进行了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妇调查。研究人员对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在北京务工的青年(以下简称“农二代”)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按照外来人口在北京的分布密度进行抽样,覆盖北京市16个区县,共回收1946份问卷。  相似文献   

6.
安然 《学理论》2013,(3):49-5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对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立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必要的意见和建议,以期通过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使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持续增加。据测算,目前进城打工的农民约在8000万人以上。许多民工在城乡结合部安身、生儿育女,形成了介于市民与农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毫无疑问,他们的子女理应受到正规的基础教育。但是,由于城乡分割的体制,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刘倩倩 《学理论》2010,(29):239-240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引发了教育发展过程中很多的不公平现象,其中城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尝试从教育公平的含义入手,分析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并提出若干解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徐黎  赵永行 《学理论》2012,(32):207-208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然而现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入学困难、教育不公平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政府、社会、经济、农民工子女自身等方面的原因。解决方法: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增加经费投入;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钟玲玲 《学理论》2013,(21):87-89
在综合当前学术界对随迁子女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随迁子女就读意愿以及各地政策两方面对目前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现状情况进行总结;其次总结目前初中后教育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结合现状与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日趋明显,大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作为城市二代移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也面临诸多适应和融入问题,学校教育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城镇化发展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是指流动人口的子女进入城市公  相似文献   

12.
王红丽 《学理论》2014,(4):177-178
随着政府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获得了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的机会。但是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之后,由于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许多的不适应,出现了城市文化融合困境。如何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文化融合,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们须要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进城务工人员收入低的原因俞莉红(上海市闵行区人大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进城务工人员是一个低收入群体,造成他们收入低的原因有:(一)劳动力供过于求问题。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低层次的劳动力供大于求,造成了这部分人员的收入低下。但是,当广州、深圳“民工荒”后,当地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而这部分人员的收入相对于其他人员,还是低收入。(二)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以接受农村的初中教育为主;工作缺技能,基本上没有从事专业所需技能;社会阅历和管理能力差。在普遍实行“以技能定岗位,以岗…  相似文献   

14.
与当前国际标准相比,我国的教育财政投入仍显不足,而这有限的教育投入又表现为向义务教育领域倾斜不足。当前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引进教育券制度,改善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财政的供给和配置模式,以发放教育券的形式,多渠道增强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财政资金的利用率,拓展城市教育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容纳能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呈现新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使处于弱势地位的随迁农民工子女产生权利贫困的社会现象。融合教育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不仅强调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吸收到现有的城市经济生活联系与教育框架中来,改变他们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存在状态,更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即通过融合教育构建一个融合的社会。要以心理融合、身份融合、文化融合为切入点,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融合教育协同机制,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进城务工人员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正确认识和对待进城务工人员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要从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完善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导致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且此群体仍将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而更加庞大,大批农民工涌入城镇化建设浪潮,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变得日益凸显。笔者从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制约因素出发,探讨了新时期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4)
城市公办学校接纳随迁子女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随迁子女进入重点学校的数量却凤毛麟角。公立学校应对所有受教育者开放并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不应该人为地把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提供有差别的教育,造成教育不公平。  相似文献   

19.
王秀绒  马兰  李雪峰 《学理论》2014,(23):52-55
在落后山区,很多留守妇女选择的是留守不留家的生活,她们大多跟随低年级子女外出租房居住,陪伴、照料低年级子女,这是她们在综合分析了各种因素后的无奈选择,解决租房留守妇女的问题,需要加强对租房留守妇女的管理;招商引资,为她们提供增加收入的渠道;解决子女寄宿和交通问题,使租房留守妇女回归家庭;增强健康观念、改善生存环境;加强教育培训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降低进城务工人员家属进入城市的成本。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进行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异地中考政策显著影响随迁子女读高中的意愿、地点及类型。异地中考政策入学门槛越高,随迁子女在读高中的意愿上越倾向于选择不读高中,在读高中的地点上越倾向于选择不在流入地读高中,在读高中的类型上越倾向于选择在流入地读职业高中。通过降低入学门槛和全部放开高中阶段教育以保障随迁子女高中教育机会公平,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