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晓丽 《前沿》2011,(4):169-173
本文通过对现代小说评点较有代表性的贾平凹"知情者""自发者"评点系列,以及吴中杰对鲁迅小说评点概观的展现,总结中国小说评点叙事现代转化的趋势所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心细如发的评点渐渐让位于宏观阐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感性之言渐渐让位于纯粹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生机勃勃的情感点评逐渐让位于现代评点的理性剖析;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的导读者、教授者身份在现代转变为导读者与研究者。  相似文献   

2.
哈斯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斯宝是我国十九世纪虽不广为人知但却成就卓著的蒙古族翻译家和小说批评家,他将我国著名小说《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编译成蒙古文四十回本《新译红楼梦》,并对译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点式批评.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少数民族作家用少数民族文字对我国传统的著名小说进行评点,哈斯宝是唯一的一位。遗憾的是,关于哈斯宝,我们的了解微乎其微,只是在他的《新译红楼梦》中获得了一些关于他身世的信息,使我们知道他自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根据序中“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一八四七年)孟秋朔日撰起”之语,以及书中第十三回回评…  相似文献   

3.
象征是沈从文小说意象构成的重要因素.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象征方法的运用都是很普遍的.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意象的象征化表现模式能将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象征的假定性达到有机的融合.它既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联想,又能赋予艺术形象的含蓄、深邃的涵义.作家正是运用这样的意象的象征来体现自己对于古老湘西社会小儿女们生命形式的探索,以及对于这个民族未来前途的隐忧.  相似文献   

4.
王克勇 《前沿》2010,(9):198-200
考察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中的中国艺术因素,挖掘其在古典诗词化用以及意象性思维方面浓厚的"中国风格",另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有关的丰富的文化症候也是本文论述的重心所在,鲜明的南国风情和密集的民国故事叙事既与当代的文学和文化症候相关,也可以看出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国风格"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才子牡丹亭》是徽州吴震生、程琼夫妇合作完成的评点《牡丹亭》的与众不同之作。全书以程琼的《绣牡丹》为蓝本,仍可视为女性对《牡丹亭》的批评。该评点在女性戏曲评点史上有着重要价值:彰显女性对戏曲的评点能力,是《牡丹亭》评点的标新立异之作;不应仅被视为文人的自娱抒怀之作,而是具有社会目的的戏曲批评,反映了闺阁才媛的精神追求;评点的刊行将女性的戏曲评点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视野,是女性传播思想的手段之一;对《牡丹亭》在女性中的传播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蕾蕾 《前沿》2010,(2):133-137
马致远杂剧前后期风格的转向,学界大多从考证式或俯视式批评角度来评析,这种分析方法离散了马致远杂剧内在的神韵。本文主要从鉴赏式批评角度出发,通过细读剧作,参悟其特有的虚实相生的美学色彩。其虚实相生之美表现在戏剧结构的时空错综、蟠曲回环之美;人物形象的形神交合、驰骋想象之美;戏剧意象——"镜花水月"的平和冲淡之美。  相似文献   

7.
席忍学 《前沿》2010,(16):140-142
贾平凹小说中的"畸形"人物很多,但具有文化隐喻的"畸形"人物自《废都》开始出现,而具有文化隐喻的先天"畸形儿"是《白夜》(1995)中颜铭的豁嘴婴儿、《高老庄》(1998)中子路和前妻菊娃的儿子——双腿残疾的石头、《秦腔》(2005)中夏风和白雪的没长屁眼的婴儿。"畸形儿"意象在《白夜》《高老庄》《秦腔》中反复出现,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它隐含了作者不断变化的城乡观和文化态度。不仅如此,贾平凹借助"畸形儿"意象揭示了深刻的世界性主题——城乡关系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且表现出显而易见的艺术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吴红雁 《前沿》2002,(1):87-89
本文透过对乌热尔图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 ,多层面地审视了乌热尔图小说创作的倾向。文章在立意上试图打破文学理论批评僵化的大一统的简单模式 ,着力通过对乌热尔图小说创作倾向性的思考 ,说明当代文学中小说创作的自信力必须来源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创造力和作品本身的本土化 ,民族化这一深刻命题。  相似文献   

9.
杨泽雯 《理论月刊》2005,(9):134-136
<亚伦的杖杆>展示了劳伦斯创作的新方向.在这部小说中,他运用神话象征和隐喻来结构小说.神话象征和隐喻映照出亚伦从分裂走向统一,最后得到再生的生命历程.这种模式反复运用于后期小说.人物在生动的意象和象征中,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10.
张君  陶柱标 《桂海论丛》2007,23(5):61-6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腐败现象越来越关注,文学界出现了一大批反腐题材小说,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反腐小说热".反腐小说的题材和主题是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折射和反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从它的利益观视角来分析和解读反腐小说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剖析各种腐败现象,提高反腐败和拒腐蚀能力,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坛的常青树,创造了非凡的文学成就。他具有诗人气质,在小说里善于运用意象符码客观地反映普通美国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状况和人生诉求,其中隐喻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观念,而性意象则不仅是一种表现观念颠覆和人生追求的象征,甚至成为一种新宗教的符号。  相似文献   

12.
李游 《前沿》2011,(24):72-74
马克思主义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西方和苏俄等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都建立了以基本原则立场——基础范畴命题——核心问题论域为构架,以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放为终极目标的"三位一体"社会文化研究范式。与此相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位一体"模式长期缺失,导致其难以有效应对与合理阐释当代诸多经济文化现象,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三位一体"模式势在必行。于此,我们需寻求独特的问题论域和方法论,持守必要的批判性纬度,开放性与原则性兼顾地融合各种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莫言小说世界的基本元素,在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已经就绪。作为童年叙事的发端,这篇小说在创作心理、主题意蕴、意象营造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的批评空间。《透明的红萝卜》也是莫言小说艺术大厦的重要奠基石,此后的众多作品几乎都可以在这个中篇里发现艺术生发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抒情诗是实现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内在地包含着叙事。与小说叙事不同,抒情诗主要不是依据以故事线性叙事相对应的方式展开,而是以空间叙事的方式形成。抒情诗的空间叙事表现为空间意象叙事,它成为抒情诗叙事的基本形态。透过诗人与欣赏者丰富的想象力,抒情诗展现出种种空间意象,它们相互并置与关联,形成为空间意象叙事,从整体上显示其意义。同为意象画面,抒情诗中的意象画面与绘画中的画面有所不同,表现出更多动态的色彩,引起欣赏者更为丰富而多样的想象,展现出更为多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都市小说“病相”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都市小说中大量的关于疾病的意象,不单纯是人物生理上的一种疾病,它们是作家运用隐喻这一艺术思维形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意象,它们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价值判断。本文所关注的是沈从文都市小说中的疾病意象及其背后的文化隐喻意义。一沈从文笔下的“城市”是一座充满病态的意象化的城市。肺结核、精神病、失眠症、肥胖症、性无能、神经衰弱等是他都市小说中人物的常见病。在沈从文看来,“城里人与病人是同等意义的。”[1](P91)在小说《三三》中,沈从文曾借人物之口说:“城里人欢喜害各种病,所以病的名字特别多。”在其它时评性的文字中…  相似文献   

16.
《红字》中人物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蓉 《湖湘论坛》2006,19(2):60-61
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因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一直倍受读者追捧。通过对该小说情节和主要人物命运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隐含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即“亚当—夏娃”原型、“圣徒”原型、“基督—替罪羊”原型及珍珠的意象。正是这些圣经原型与意象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7.
李铭 《前沿》2009,(10):184-186
本文通过引用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创作 的《白桦树》等诗歌,对"白桦树"这一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在与其他诗歌互为对照理解的前提下,试图把握"白桦树"这一意象所承载的神性美和人性美。另外再辅以弗罗斯特本人的文献中对诗歌本质的表述,得出结论:"白桦树"这一意象也是诗人对诗歌本质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曹禺将传统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到戏剧创作之中,“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在戏剧作品中具有整体象征意味意象的运用,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且形成了戏剧结构的二重维度,扩展了戏剧表现的艺术张力。曹禺戏剧中的整体意象从根本上讲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和意象“原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该部作品中,她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对她来说,食物承栽着浓厚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的化身.小说中通过"糖、牛奶和冰淇淋"等食物意象的描写,莫里森想告诉黑人民族,他们真正的内在营养是黑人文化本身,而不是白人文化.  相似文献   

20.
黄邦福 《求索》2011,(9):215-217
男性气质理论视男性气质为一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男性气质的文化表征和文学呈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随着西方经典重释热的升温,学者们运用该理论对菲茨杰拉德及其小说文本中的男性气质问题进行了重释。本文以菲茨杰拉德小说研究为考察对象,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期冀展现完整的批评图景,为国内男性主义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