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聆听泸沽湖     
1坐落在云南昆明宁蒗的"天籁之音"——泸沽湖,是纳西族摩梭人的家乡,被世人称为"女儿国"。我一直认为泸沽湖是一首歌,是天籁之音,泸沽湖不是用眼去看,得用心去听。"泸沽湖是最后的母系王国"一说,给泸沽  相似文献   

2.
马春香 《前沿》2013,(6):127-128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源泉。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的悠久性、独创性及丰富性,以不可替代的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世界音乐的组成部分。当前,认识和理解"原生态"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不容回避,且具有现实意义。抢救保护"原生态"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原生态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更保证了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但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原生态民族艺术的原生态性质带来极大的破坏,原生态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被忽视和瓦解。因而,如何号召大众加强对于原生态艺术文化的重视程度,探索和总结出原生态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途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俗广西     
子语 《当代广西》2010,(17):21-21
在宝钢小舞台上,别出心裁的《民俗广西》演出让游客们大开眼界。天籁之声的天琴组合弹唱出了壮家的柔美,诙谐有趣的原生态器乐表演《猴鼓》挥洒着瑶族的风趣,高亢的壮族嘹歌与秀美的壮锦服饰相映成趣,而傩面、傩舞、  相似文献   

5.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审美无区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与美学的基础性思想。"审美无区分"思想渊源之一是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认为艺术模仿是虚假的主要来源,因此艺术不能达成对真理的认识;其二,坚持艺术与审美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艺术应该为理想的人格教育服务。伽达默尔肯定并吸收了柏拉图的艺术和审美的道德原则、政治原则,认为艺术的标准不是纯粹审美的。同时,伽达默尔对柏拉图的艺术模仿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艺术也是认识真理的必然之途。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审美意识理论的扬与弃,是形成其"审美无区分"思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谢伦灿 《求索》2010,(5):73-74
演艺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国家、各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相继出台了鼓励演出行业发展的政策。但我国演艺市场的发展的实际经营状况却不甚理想。不论是舞蹈团体、乐团、话剧、音乐剧组织,还是其他演艺团体,大都依靠国家拨款或其他一些微薄收入惨淡经营。如果单靠票房收入,恐怕其"艺术价值"尚不能养活艺术自身。所以,寻找其良好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8.
印者,信也     
印章之信,在于金石,公安之信,在于人心。印者,信也。"印本源于实用凭信,发展至艺术审美。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方寸之间意蕴无穷,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湖州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美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赵孟頫、吴昌硕、沈尹默等一批书画篆刻大家,文化底蕴深厚,篆刻艺术更是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陈敏南 《求索》2010,(8):189-191
新媒体艺术建立的审美体验的综合性、审美过程的交互性、审美情境的虚拟性等全息性审美方式,与中国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照"理念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汲取和发展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现,将使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不断彰显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传承中的伦理思考——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整体构成和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发源地原住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跟上现代化步伐,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愿望是原生态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传承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发展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保护好民族的根源文化、精神植被和实现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发源地原住民现代化愿望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丽江洞经音乐的身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地被建构、表述,其背后是国家、文化精英、族群民众、西方等不同社会力量的权力实践的结果,隐喻着在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作用下社会关系不断地刷新、书写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反思,有利于"还原"族群艺术被不同权力话语所遮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这也是深入理解、阐释族群艺术的文化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2.
祝杨军 《前沿》2013,(7):171-174
科学发展观演变的生态伦理意蕴是对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其核心是研究"善",从而在理论层面揭示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本文从"物欲之善""公民之善""生态之善""人之善"和"和谐之善"五个维度分析展开,认为科学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高的伦理形态,从其发展逻辑来看,每一次发展伦理观的变迁,都伴随着一种文化的嬗变,这种嬗变的背后隐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逻辑。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老先生说:"饮食一端,是生活艺术中重要的项目,未可以小道视之。"当今时代,吃不仅不是小道,还成为了显学。把"吃"谈得头头是道,就"像一支上等哈瓦那雪茄烟,可以挂在嘴边卖弄"。  相似文献   

14.
钟振 《当代广西》2011,(20):19-19
平果嘹歌以其久远性、民族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流传于以广西平果县为中心的右江中游地区,是以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为背景,缘事而发,有感而歌,众口传唱的以五言四句的山歌形式汇成的体系,被誉为"壮乡天籁"。2005年,经过搜集整理散落民间以古壮字记录的原始歌本,  相似文献   

15.
朱学恩 《求索》2010,(8):131-133
"术"是一个中性词,并非法家所独有。从孔孟到荀子,再到韩非子,"术"思想的逐步凸现,反映了政治实践发展的需要,还原了政治生活的本质。"外儒内法"架构的长期稳定,是对从"礼法"到"法术"转换的辨证否定。  相似文献   

16.
冯志浩  刘颖 《协商论坛》2007,(10):40-41
艺术是相通的。2007年8月8日至8月10日,又是河南电视台少儿合唱团值得骄傲的日子,他们从黄河岸边唱到了匈牙利的多瑙河畔,纯净的天籁之音让不同肤色的观众为之倾倒。就在这次"全球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17.
鲁恩雄 《前沿》2012,(6):134-135
"担经挑"是流传于河南淮阳地区的一种原生态民间巫舞,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一,近年来这种舞蹈在保留民间祭祀、祈福还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如舞者的人数、唱词、舞步等。本文通过对其发展特点进行梳理,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谈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它。  相似文献   

18.
赵洪涛 《求索》2011,(4):69-71
现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工具理性渗透于社会每一个角落,生活被"异化"了。日常生活空间的区分,其理论的建构充满着各种冲突,一方面,日常生活是被批判的对象,因为其自身就无处不在体现着现代理性的机械性,艺术变成了失去内容的形式,其本真的价值被遮蔽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这种被遮蔽的艺术精神有萌发生机的可能,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空间,它有着不同方向的张力,这就在观念上启示我们可以在被工具理性禁锢着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突破口,恢复被遮蔽的艺术之维。从现实层面上来说,这对于现代生活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樊和平 《中国发展》2011,11(6):72-77
书法通常被当作艺术。然而,如果将中国书法仅仅理解为一种艺术,那就曲解和委屈了书法,误读了它对于中国民族的深刻意义。在其他文明中,书法也许只是艺术,但在中国,它却是文化本身。书法、书法史,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表,演绎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构造。书之"法"与人之"法"统一,赋予其"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国式自由意境;刚柔性格,进退智慧,演绎着"志在飞移"、"将奔未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大智慧,"书写"着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极富弹性的安身立命的基地;真善美贯通,表达了"风骚之意"与"天地之心"的天作之合,沉默庄严地演奏着中国人高明悠远的灵魂协奏曲。  相似文献   

20.
黄吉遇 《当代广西》2009,(1):F0003-F0004
马山县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纯朴、风情独特,传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广西民间艺术之乡",原生态美食享誉区内外,是"中国黑山羊之乡"。为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打造文化旅游美食品牌,马山县第二届文化旅游美食节大打文化牌和原生态美食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