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东明 《理论月刊》2005,(8):127-128,132
"十七年"女性小说包涵"女性与战争"、"女性与家庭社会"女性与母性"、"女性与爱情"四个主题,在各主题范围内可以看到女性意识或潜或隐的存在,以及女性作家对自我的执着追寻.  相似文献   

2.
刘丽敏 《桂海论丛》2008,24(6):86-88
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与天主教的圣母崇拜,二者的起源可以共同追溯到人类原初的母性崇拜心理。由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宗教传统的差异,二者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通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巨大的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文章从对女神的神性与神功的不同理解出发。分析了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与天主教的圣母崇拜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母性神话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它的构建过程便是男性依据时代需要对女性进行形塑的过程。近代意义上的新母性神话是时代使命、男性欲望和大众媒介的合谋。而作为传播和构建女性文化的重要公共话语空间,辛亥时期大量涌现的女性媒介参与,甚至直接促成了其时社会旧母性神话遭遇颠覆、新母性神话得以构建的过程。从新母性神话构建的过程和内容看,女性媒介只是利用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化资本复制了男性中心话语,然后和男性、其他媒介及舆论一道形塑了其时的女性。这是男权社会的本质使然。  相似文献   

4.
张楠 《前沿》2011,(20):71-75
道家哲学彰显了雌柔不争、素朴虚静的女性生命哲学智慧,它东传日本后,直接影响了平安时代的文学创作氛围;日本平安时代彰显的三大文化特色都直接与道家思想相联系,道家思想是当时文学创作的深厚底蕴;平安时代最伟大的女性作家紫式部,创作了日本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源氏物语》这一作品,其创作态度也是坚持了以道家人性论为指导的。  相似文献   

5.
在畲族民间文学中留下了许多充满女性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塑造女性形象构筑起自己特有的女性文化特征:一、崇尚女神。二、崇拜女性祖先。三、视女性为智慧的化身。四、追求真爱。五、以勤劳勇敢为美。从中可见畲族女性的崇高地位和独立意识的自觉。在中国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女性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回眸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文化,对于今天女性文化的兴起无疑具有诸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女儿经验”沉淀在女性作家的生命感受里,无论母亲在场或缺席,对母爱的眷恋与向往是相同的。但成长的躁动与“第二性”的反抗,使得女儿又要千方百计地脱离那个孕育她的母体,试图分娩一个新的自我。女性儿童小说作家以“女儿的经验”和母性的悲悯对母女关系投去了关注的目光与冷静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曾真 《求索》2011,(2):213-214
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和日本的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那就是具有感官蛊惑力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被抬高到受崇拜的女神的地位,但女性通过身体感受自身存在的努力又在男性欲望的操纵下被消解,女神滑落为玩具。然而充满肉感魅力的身体是达到精神与灵魂满足的基础和唯一途径,玩具具有了象征的意义。不同的创作原则促使两位作家的女性审美意识最终指向现实与唯美两种不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炎 《思想战线》2001,27(3):61-65
参照西方女权主义的接纳理论和发展情况,可以比较、概括、分析当代中国大陆女性作家不同阶段的写作实践.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虽然不具备像西方社会那样的女权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哲学和文化基础,也没有形成女权主义的运动和明确的理论,但是在女性作家们的写作中却包含有浓厚的女权主义的话语意识.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不同阶段的写作中还形成了鲜明的女权主义的文化话语.  相似文献   

9.
茅盾对于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呈现出男性立场与女性立场的对话。一方面,作者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女性心理、女性情感、女性意识进行了成功开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在性别意识上颠覆封建男权文化、建设现代人性价值观念的启蒙追求。另一方面,作家与生俱来的性别立场和视角使他的创作还残存着男权文化的遗迹。  相似文献   

10.
李仕华 《求索》2013,(12):150-1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创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以女性诗歌创作的转向为重点,此时,“女性”与“都市”两元素在女性作家笔下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与恣肆的书写.构筑成一道另类的文学创作景观。此后的女性诗歌创作逐渐由女性主义的性别书写转移到对都市文化语境中女性命运的思考,这使得女性主义文学突破了原有审美价值的桎梏,而获得了新的人文意境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和民间对此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大众惯于把文学艺术当成奇观,把文化消费当成娱乐;另一方面,一批学者又大声疾呼文学的失落,纷纷为当代文学把脉。市场/消费是否必然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桎梏?中国当代文学是否真的走进了精神窄门?如果不是桎梏,那么文化市场的催化带来了哪些新文学的景观?文学写作者、批评家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调整思路?鉴于这些话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推出4位学者的文章,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参与其中,发表看法。——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和民间对此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大众惯于把文学艺术当成奇观,把文化消费当成娱乐;另一方面,一批学者又大声疾呼文学的失落,纷纷为当代文学把脉。市场/消费是否必然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桎梏?中国当代文学是否真的走进了精神窄门?如果不是桎梏,那么文化市场的催化带来了哪些新文学的景观?文学写作者、批评家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调整思路?鉴于这些话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推出4位学者的文章,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参与其中,发表看法。--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和民间对此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大众惯于把文学艺术当成奇观,把文化消费当成娱乐;另一方面,一批学者又大声疾呼文学的失落,纷纷为当代文学把脉。市场/消费是否必然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桎梏?中国当代文学是否真的走进了精神窄门?如果不是桎梏,那么文化市场的催化带来了哪些新文学的景观?文学写作者、批评家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调整思路?鉴于这些话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推出4位学者的文章,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参与其中,发表看法。--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14.
杨扬 《探索与争鸣》2006,(11):14-15
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和民间对此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大众惯于把文学艺术当成奇观,把文化消费当成娱乐;另一方面,一批学者又大声疾呼文学的失落,纷纷为当代文学把脉。市场/消费是否必然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桎梏?中国当代文学是否真的走进了精神窄门?如果不是桎梏,那么文化市场的催化带来了哪些新文学的景观?文学写作者、批评家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调整思路?鉴于这些话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推出4位学者的文章,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参与其中,发表看法。--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15.
阎瑾  杜军 《求索》2012,(3):206-207,245
人生在世,总要努力构建与众不同的身份。因而,寻求身份便成为当代文学热衷的一个主题。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美国华裔妇女如何探寻她们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自然成为美国华裔女作家关注的对象。本论文以"文化批评"为理论先导,旨在解读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着重探讨身份寻求这一主题以及为此主题服务的艺术手段。通过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作品的细读,笔者试图揭示出深嵌于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之中的社会及文化结构,以理解将这些作品塑造成型的叙事和艺术实践,并最终阐明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笔下的身份寻求过程之中的混同与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佛教与白族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族自古就有拜龙习俗.佛教传入后,白族龙文化逐渐分裂为龙神崇拜和龙本主崇拜.佛教龙文化也因其与白族固有龙文化的核心意识原始水神观念相契合,开始为白族人民喜爱,并逐渐以不同方式、规律和特点对龙神和龙本主崇拜产生影响,从而使白族龙文化体系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7.
刘亚红 《传承》2010,(21):84-85
女性解放所需要的外求意识以及女性对外部世界的自发关注,赋予了现代女性精神的超越性。现代女性精神超越性的根源在于母性,由此派生出关怀与公正这两大价值追求以助力于中国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图书推介     
正《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杨秀芝、田美丽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该书对身体女性欲望、男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女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未来女性身体叙事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其研究对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的叙事文本,主要关注女性身体在当代文学中被叙述的情况,关注那些描绘女性身体,把它嵌合在叙述之中从而使它体现某些意义的小说创作,对女性身体在文化场域乃至现实生活中的处境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女性身体写作伦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刚  吴光章 《思想战线》2003,29(6):109-113
祖灵意识是贯穿中国上古文化的一条思想主线,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儒道两家思想。道家偏重继承了女性祖灵意识,儒家则承接了男性祖灵意识,前者代表一种柔软无为的精神,后者则表达了刚强进取的情怀。儒道两家是在祖灵意识的发展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女性解放所需要的外求意识以及女性对外部世界的自发关注,赋予了现代女性精神的超越性.现代女性精神超越性的根源在于母性,由此派生出关怀与公正这两大价值追求以助力于中国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