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到京房,人们自然会想到汉易象数派大师、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班固在《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详细记述了其生平,又在《汉书·儒林传》中为其撰写附传以讲述其授经源流。京房(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本姓李,以推算历律而改姓京。字君明,东郡顿丘人。受业于梁人焦延寿,研治《易  相似文献   

2.
《汉书》以纪、传、志、表构成民族史撰述体系,以整齐体例和详赡记述,全面展示了西汉民族关系和民族史风貌。其中三篇民族史传,承继《史记》遗风又不泥古,体现出《汉书》对民族史撰述之谨慎与重视。《汉书》撰述民族史,宣扬天下一统,颂扬汉德,主张各民族友好相处,肯定和宣扬西汉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成就;《汉书》秉持"种别域殊"之观点,强调民族间的同质性与差别性,并从地理环境、民族经济形态等诸方面做出阐释;《汉书》"以其故俗治"的民族治理原则,对我国以中原文化为主调的民族礼仪文化之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颖,字叔良,汉末魏初南阳人,曾为甘陵府丞。文颖著作有《移零陵文》、《汉书注》,惜皆不传。文颖《汉书注》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向为学者所重视。清朝末年杨守敬曾经辑佚此书,惜今已亡佚;民国时期彭仲铎、岑仲勉也一度整理此书,但均未得以流传。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没有得以保存的情况下,对文颖《汉书注》进行辑佚研究,将30余条为颜所袭或为颜所删注或文注而归于他人名下的注释归还文颖,探讨文颖注的价值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汉书》中的时间副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运用“本证法”与“参证法”对《汉书·郊祀志》及《汉书·高五王传》之《齐悼惠王刘肥传》中出现的讹误问题加以考证 ,发现正是由于“后”这一时间副词在词意与使用上的古今不同 ,造成了《汉书》在记载上出现错讹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所收浙江鲍士恭家藏本《豫章文集》卷十六《附录下》载有《答罗仲素书》一文,此乃胡安国佚信。罗从彦致信应在靖康元年,胡安国回信则在绍兴二年至绍兴五年之间。罗从彦于绍兴二年以特科授博罗县主簿,卒于绍兴五年殆无可疑,毛念恃疑罗从彦"享非六十四也",甚非。此佚信不仅是证实胡安国与罗从彦存在着学术交往的唯一文献材料,而且佚信内容颇可与《胡氏春秋传》相印证,对研究胡安国其人其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佚信所举"圣笔诛乱臣讨贼子"系列事例,《胡氏春秋传》皆有详细论说。  相似文献   

6.
“实事求是”一语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西汉时候,景帝刘启的三儿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献王。刘德以喜欢研究学问著称,他经常阅读并搜集过很多先秦时代的古书,掌握丰富的研究资料,认真的从事学术研究和历史的考证工作。他的这种认真负责,严肃刻苦的治学态度,受到很多人的称赞。因此,班固在撰写《汉书》的时候,为刘德立了《汉书·河间献王传》。在传中颂扬他的治学态度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朝大学者颜师古把这句话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思是说,研究学问一定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然后再从事实中找出真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受孔子以《诗》为教的直接影响,孔门弟子多勤于研习《诗》,如子路、南容、曾子等勤于诵习《诗》。就在诗学造诣上来说,孔子十分赞赏子夏与子贡对于《诗》的领悟程度。子夏传《诗》实有两个层面,一是实践中以《诗》教授多位门下学习者;二是理论上作《诗序》。子夏之外,孔门其他弟子对于《诗》学传播、传承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这方面以子贡和曾子为代表。  相似文献   

8.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礼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礼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礼”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礼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9.
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与《史记》相比有了许多创新。该书对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匈奴列传》、《西域传》、《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中,而又以《匈奴列传》最为重要,从《匈奴列传》可以看出汉王朝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是汉匈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孙武撰。考《史记·孙子例传》载,武之武十三篇,而《汉书·艺文志》乃载,《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故张守节正义以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杜牧亦谓武书本教十万言,皆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然《史记》称十三篇在《汉志》之前,不得以后来附益者为本。牧之言固未可以为据也。此书注本极多,《隋书·经籍志》所载,自曹操外,有王凌、张子尚、  相似文献   

11.
我国傣族神话叙事长诗《兰嘎西贺》与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以下《兰嘎西贺》简称《兰》诗,《罗摩衍那》简称《罗》诗)的关系,早已议论纷坛。有的认为《兰》诗是从《罗》诗蜕变来的;有的认为《兰》诗是《罗》诗的傣文译本;有的认为《兰》诗是土生土长的傣族文学。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现《兰》诗已经出版,我们因参与整理这部著名的傣族长诗,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想以此文谈谈我们的看法,求教于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12.
文廷海  谭锐 《求索》2010,(3):217-219
东汉《春秋》三传传授方式各异,《公羊传》的颜、严二家通过博士官学、家族私授和独立研修等方式;《左传》通过家族私授、独立研习;《穀梁传》则无专家之学,传业讲习者少。为争取统治者的重用,《春秋》三传间爆发了光武帝云台《左传》立博士之争、汉章帝白虎观会议经今古文学之争、汉灵帝何休与郑玄《春秋》三传长短之争。因此,东汉《春秋》学体现出《春秋》三传的兴衰与官方的重视相联系、《春秋》学受时代学术影响而谶纬化明显、《春秋》学章句逐渐趋于简省、《春秋》学对后世影响大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袁卫华 《理论月刊》2010,(9):127-129
作为"古今第一长诗"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其中有数句诗一直是学者们公认的"悬案",我们通过综合运用考据学方法,试对其进行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与《汉书》,虽然同为纪传体史书中的双璧,但是在许多重大问题却见解相左,甚至针锋相对。两书《货殖传》尽管立传体例相同,在义利观念的评价上则是大相径庭。究其根由,除了司马迁与班固个人史识不尽相同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两汉社会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形态,或是在社会意识及风尚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势必要在《史记》、《汉书》中表现出来。对照研读两篇《货殖传》,不仅可以窥察作者在义利观念上的差异之处,而且可以从中寻觅两汉社会由重利轻义到重义轻利的演变轨迹,加深对两汉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汉书》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史书,历来为史家所重视,同时也引起了语言文字学者的关注。古往今来,注《汉书》的人不少,然智者千虑,或有一失,即使是大家,也总有疏漏之处,其中有些问题仍可进一步商讨。  相似文献   

16.
柯劭忞(1850—1933),字凤荪,又字风笙,晚年号蓼园。山东胶州人,因避捻军之乱,于咸丰十一年(1861)随父母迁到潍县定居。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仕途顺利,曾任编修、湖南学政、侍讲、侍读、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署总监督、山东宣慰使等职,同时他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和近代著名的元史学家。擅长写人物评传的作家王森然先生评价柯劭忞:“凡经、史、词章、小学、天文、历算、金石,无不精通”。柯劭忞一生著述很多,已出版的著作有《新元史》、《春秋谷粱传注》、《蓼园诗钞》、《续诗钞》等,还总纂了《清史稿》,而其最大的学术成就是他  相似文献   

17.
一《小雅·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其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们所赞赏,推为千古名句。然而,两千年来,人们对它的理解竟是颇不相同的。总的看来,可归为两大派:一派以《诗序》为代表,认为是“遣戍役”之作,是诗人为了欢送战士出征而创作的乐歌。朱熹在《诗集传》里赞同这种观点并加以诠释。另一派以清康熙年间的姚际恒为代表,他在《诗经通论》里认定是“戍役还归”之诗,是戍卒自己创作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支持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民以食为天     
《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人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断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粮食对人类的重要,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对中国,尤甚。  相似文献   

19.
李生龙 《湖湘论坛》2011,24(3):113-119
王船山《题芦雁绝句》与前后《雁字诗》作于天下大定,复明无望之时,故他只能以坚守民族气节之遗民自居。两组诗的主旨都是宣泄自己的孤苦之情、孤傲之意、孤愤之心,用意是表达自己"述往事,思来者"的心曲,但风格各异。《雁字诗》内容复杂,大致可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抒发遗民情感,表达朱明王朝彻底灭亡之后内心的失落、伤痛、迷茫以及不肯同满清新朝合作的态度;第二类是表达自己的学术倾向,状写自己读书之勤苦、著书之艰难;第三类是借雁字论及书法或绘画之作。  相似文献   

20.
白少华  蒋天道 《传承》2012,(9):56-57
自王弼注《老》之后,《老子》就被历代学者视为是专讲玄理思辨的专著,却忽略了老子周史官的特点,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一个社会观察者在面临政治剧烈变动下所展现的智慧。《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入世非出世,对现实社会持批判的态度。《老子》"君人南面之术"乃是帝王政治思想,《老子》就是"帝王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