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科学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作为海口后花园的侨乡文昌,在人文、区位和资源等方面,都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明显优势,应当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现就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做出如下决定。一、充分认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一)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当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受劳动力、环境承载能力、土地等因素制约,部分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给我区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区内外  相似文献   

3.
传统农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中呈现出加速发展、同质化现象、矛盾凸显等特点。产业集聚区是破解传统农区承接产业转移困局的有效方式,产业集聚区对于传统农区承接产业转移具有要素集聚效应、梯度提升效应和竞争力延展效应。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传统农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群众》2008,(9):F0003-F0003
泰州经济开发区是1996年成立的省级开发区,近年来致力于打造产业、营造环境、完善功能,承接国内外资本和项目落户,经济国际化水平连年攀升,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加速崛起的一支新军。  相似文献   

5.
产业承接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若将技术升级和空间集聚内化为产业承接各环节基本准则,则产业承接将是中部可持续发展和崛起发展的最有效内生发展战略路径。借鉴经典产业承接模式和探究金融危机、低碳经济对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以及分析中部诞生新产业承接模式的基础和路径,围绕产业承接内生并融合于区域发展动力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建构了中部新型产业承接模式的基本模式: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技术承接与技术本土创新为基本准则,以区域治理转型诱导的产业集群培育与低碳产业园建设为核心,以产业承接融合于地方发展并与地方能力提升的互馈为核心动力。中部产业承接过程中,需要当地企业和资本的广泛参与,以提升创新与创业氛围,才能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承接内生为区域经济能级与竞争优势的提升,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群众》2009,(12):F0003-F0003
泰州经济开发区是1996年成立的省级开发区,致力于打造产业、营造环境,完善功能,承接的内外资本和项目落户,经济国际化水平连年攀升,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加速崛起的一支新军。2009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为11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产业内移,促进加工贸易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全  相似文献   

8.
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承接产业转移是武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时机和优势;剖析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找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约束机制;最后从武汉产业转移的层次定位,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策划与招商引资,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强自身吸纳与承载能力,培育企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平台,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作亍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宏观调控以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和深入,推动了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广西充分借助地缘、人缘、资源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十二五"时期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成效,对"十三五"时期推动广西更好更快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参考。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国际国内产业分工面临深刻调整,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0.
王文龙 《中国发展》2007,7(3):74-77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扩散效应日益明显,产业转移开始加速,中型城市由于其特殊的条件而成为这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者,也成为农民转移的首选地。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完善中型城市的软硬件环境,加速农民的城市化进程,早日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沈阳市聚集一批国外投资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为实现沈阳市经济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增加了新动力。产业集群已成为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扩张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支撑力量。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本转移,特别是承接我国的近邻韩国资本转移,对于发展沈阳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科学引导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选取江西省37个工业部门为分析对象,并以中部各省为参照,引入产业梯度系数,分析得出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选择,主要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草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然而,产业梯度系数所反映的江西省应该承接的产业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承接的产业存在一定出入,因此,江西省政府应科学规划产业承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3.
薛青河  李景杰 《前沿》2013,(21):75-78
本文在产业承接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各盟市产业承接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产业承接能力表现出区域集群性差异,其中以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以及呼和浩特市组成的内蒙古西部“金三角”城市圈具有较强的产业承接能力;赤峰、通辽、呼伦贝尔东部城市产业承接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围绕呼、包、鄂城市圈的其余城市承接能力薄弱。因此,内蒙古产业承接能力提升应该通过区域内经济合作,依托呼、包、鄂产业承接优势进行跨区域整合以带动内蒙古整体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初,国务院制定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旨在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承接产业转移,必须深人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把承接产业转移纳人转变发展方式的全局来谋划和推进,努力在承接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樊海宏 《群众》2008,(10):72-74
承接产业转移是增强苏北造血功能、提升苏北综合实力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全省上下紧紧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加快推进苏北工业化进程,苏北产业转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加速集聚,合作形式多样,吸引了大量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对加快苏北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月瀛 《人民论坛》2010,(8):176-177
随着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好眼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等各方面关系,同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中部地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武汉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加快、国家44号公告的发布、“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获批,为武汉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重大机遇,有利于武汉以“承接转移”推动“产业升级”,从而加速城市工业化进程、提高服务化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本文立足于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现状,通过对三大优势、主要困难与不足的分析,提出了不简单复制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加工贸易发展模式,而应建立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优势相匹配、与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目标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的观点,并从明确产业导向、加强平台建设、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提升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覃塘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优化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培育建材工业、冶金和化学工业、农林产品加工业三大产业。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华润水泥(贵港)有限公司、台泥(贵港)水泥有限公司、港桥水泥有限公司、云鹏特种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的水泥建材产业集群。到今年第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产业转移和工业化两个维度,研究了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及现状,并从人均GDP、产值与就业及空间结构、工业结构与地区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以来广西工业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及水平。当前广西工业化发展正进入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广西未来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广西工业化水平,一方面要加快广西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区外先进产业转移承接。  相似文献   

20.
曾祥师  张敏 《前沿》2010,(24):71-73
2009年底,环鄱阳湖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这给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绝好的平台。本文在调研基础上,针对生态产业的特征,结合九江地区具备生态产业转移的条件,阐述其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生态产业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