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认知封闭性这一心灵哲学概念,考察数学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的问题。同时为现代柏拉图主义的数学实在论提供一种新的论证策略。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研究是一种哲学的理性反思的活动。在这种反思中,哲学一再地返回自身的原点。在当代西方元伦理学的研究中,关于道德的争议就是明显的例证。而这其中,关于道德实在论的观点则从多个维度来为我们澄清"道德究竟是什么"。本文从达沃尔(McDowell)对麦基(John Mackie)的批判切入,立足于达沃尔(McDowell)关于"第二性质"的证明来阐述价值的意义。并力图通过论证来反思达沃尔对道德实在论的贡献以及其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3.
陈新辉 《求索》2010,(12):123-124,133
量子理论认为我们不可能获得关于粒子的确切知识,量子世界是概率世界。因此,反实在论者相信对量子力学的非实在论解释是惟一合理的选择,并进而向科学实在论提出质疑。本文从EPR之争、测不准原理、量子的实在性等方面对反实在论的论证进行分析,探讨实在论语境下阐述的量子理论,而非反实在论的量子力学。  相似文献   

4.
李刚 《前沿》2009,(12):31-35
理查德·罗蒂通过重新思考科学实在论的三个主要问题来达到超越传统科学实在论的目的:一是关于“不同世界”的话题;二是理论实体如电子是否实在地存在;三是“指导着科学家的工作并使他们的观点趋向一致的世界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罗蒂以亲和性取代客观性,试图消解科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从而进一步弱化传统的实在论观念。科学不能排除主体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主体性因素作重要的补充,但是科学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活动。罗蒂试图完全否定科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作为文化的、实践的科学只能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解答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理论样式,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实在论共同分享着割裂个人与社会之内在关系的错误前提,并由此造成了无能于理解历史以及判定其未来走向的根本缺陷.通过确立“实践”的根本视域,即把个人视为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个人从事实践活动必须以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为根本前提,马克思洞见到个人与社会相互生成、相互诠释的本然性关联,从而扬弃了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实在论的两极对立.以此为前提,马克思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并为科学论证“社会未来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是译名有争议.实体具有主体性、个体性、自身性、持存性和实在性等特点,它是潜能与现实的统一.中文应当用"实体"翻译"ousia"、"存在"翻译"on"(being).量子纠缠是奇异的量子现象,它具有实体性.相互作用实在论在"自在实体"与"现象"之间引入"现象实体",还应当引入"自在存在"."自在存在"既不述说存在,又不在另一个存在之中.  相似文献   

7.
于衍平  谷娟 《前沿》2011,(5):82-85
随着实验水平的提高,实在论的发展呈现复杂性与多元化。学者们对实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忽略了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的重要性。本文探讨的实在论观点是在实验方法产生之后,故本文所指称的实在论是科学实在论,首先从科学史的角度为实验与实在之间存在关系提供一个理论基础,然后在真理观的框架下来讨论实验与实在之间的关系,从实在与真实之间的区别看实验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科学哲学是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反科学实在论反对科学实在论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费伊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和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本质是要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的融合,但他们的理论取向并不是科学哲学走出哲学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对反实在论哲学和给予神话的批判、科学实在论思想阐释、因果内在实在论建立三个方面,评介了图奥梅拉的科学哲学思想。作者指出,在当代勃兴的科学实在论中图奥梅拉的学说是富有独创性和启发性的,该学说充分体现了科学是现存的万物(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尺度的思想。其哲学基础在于认为,理性原则上能够把握世界、科学方法是理性的最佳说明,从而,堵死了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的通道。  相似文献   

10.
鲍磊 《学习与实践》2008,(4):121-126
关于风险的争论源于两种不同认识论立场:实在论和建构论。实在论为那些通过技术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风险的学者所坚持,在风险的话语中占据主导地位;建构论由那些对风险的社会文化方面感兴趣的学者所提倡。两种认识论之间及内部存在不同的主张或争论。对此,一些学者试图综合或超越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并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海明 《思想战线》2003,29(2):9-11
客观论是一种认为善和价值存在于客体之中的无价理本体论。而实在论和主观论以及关系论都是夸大客观论的某些方面而导致错误的。实在论夸大应该、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方面,主观论则夸大应该、善、价值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方面,关系论则把"价值是客体的关系属性"夸大成"价值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把"价值是客体在与主体发生关系时产生的"夸大成"价值是在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产生的",从而误以为应该、善、价值产生于、存在于主客关系中,是一种主客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实在论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界新兴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坚持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朴素立场,围绕着科学理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同传统的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学派中唯心主义反实在论的一般倾向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在当代哲学论坛上异军突起,引人瞩目。这是西方科学哲学向唯物主义转变的新趋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评介。  相似文献   

13.
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之争主要表现在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目的.关于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是否能形成相融合作的关系,持否定观点的认为这种相融合作只会破坏民族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学术伦理道德以及各种关系.但笔者赞同一些学者关于两者相融合作的需求会越来越强,是民族学研究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通过论证对否定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并进一步对两者相融合作的社会需要和必要性以及深层次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唐政洪 《中国减灾》2010,(12):40-42
尽管全球气候变化本身仍存在相当的学术争议,但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已迅速转向于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成为了政治、经济和国家安全层面的问题。全球应对减排的呼声日益高涨,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之争,事实上已经演变为以"低碳"发展模式为标志的基础研究之争、技术创新之争、市场占有之争、金融创新之争等一系列全方位的综合国力的角力点。  相似文献   

15.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含了对道德实在论的确认,同时也通过“学”与“乐”的关系阐述,使情感体验成为道德认知的有效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君子不愠”避免使儒学陷入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泥潭。  相似文献   

16.
本书的核心主题是:社会科学,就像其他科学一样,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发生于当前社会的种种危机和知识转型,往往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内在逻辑。本书所囊括的最重要的主题包括:与国家主权和知识结构式微一同出现的民主政治的新观念;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转变,时间观念进入争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是-应该"问题逐渐演变为事实命题与规范命题之间关系的问题,对道德知识的考察从过去的经验论证或先验论证,转向了对伦理语言的结构及其含义进行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是"与"应该"之间的不同又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尤其在元伦理学的创始人摩尔及情感主义那里得到更加深入的论证和重大的发展。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善不可定义"、"摩尔的开放问题论证"以及情感主义的无意义的价值判断等思想,是对休谟关于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问题的补充与发展,深化了休谟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康德的建构主义认识论中,由于知性源始的客体化活动对时空的规定作用,时空成为人类用来间接地与物自身产生关联的一种认识手段而具有曲行性特征,康德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对时空的两个先天性论证的。忽视时空的这一特征,认为作为纯粹直观的时空是人直接认识事物的标志,从心理学、逻辑学、经验论和实在论等角度对先天性论证进行解读,将无法把握康德认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郑利民  杨鹏程 《求索》2011,(5):234-236,54
洞庭湖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断的演变形成了历史上荆江与洞庭湖特殊而复杂的江湖关系,而这种特殊复杂的江湖关系是湘鄂两省水利矛盾与纠葛不断的自然条件和直接原因。"南北之争"成为贯穿湘鄂两省水利矛盾的关键词。到清后期,洞庭湖区水患日益频繁和严重,这种江湖关系进一步上升到畛域之争,演变为湘鄂两省紧张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经验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镇寰 《思想战线》2007,33(3):131-135
经验主义的怀疑主义特点决定了其反科学实在论的基本倾向,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经验主义这种认知世界的基本哲学维度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在后来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中,范.弗拉森提出建构经验论的新思路,围绕着“经验适当性”的概念展开与科学实在论的较量,试图借此拯救经验论哲学,促成了经验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