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1,(19):70-70
谁有钱 有3个富人在比谁有钱,一个说:“我家每人一辆宝马!”另一个说:“我家佣人都开宝马!”最后一个说:“我天天扶老奶奶过马路。”其他两个人异口同声:“大哥,还是您有钱呐!”  相似文献   

2.
孙广勋 《前线》2016,(8):81-81
正近来读到一则有关马季的事儿,想来很是感慨,兹先简录如下:在文艺界,有关马季的流传最广的一段谣言就是,马季"文革"中曾经打过师傅侯宝林。几十年来,马季先生没有对这个事情进行过多的辩解,只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相声事业上,努力创作、说好相声。直到马季离世后,人们才在其遗著《一生守候》中发现他对谣言进行的正面回应:"社会上曾传言,说在‘文革’中我打了侯先生一个耳光。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出于对侯  相似文献   

3.
流行的力量     
顾土 《廉政瞭望》2010,(24):29-29
一个人的名字里有个世字,40多年前,自我介绍时多半会说,世是“人活一世的世”;30多年前,可能就改成了“世界革命的世”;再往后,古装电视剧看多了的人大概会说是“李世民的世”;喜欢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就说成“入世的世”;而最近,我已经听到有人在说,“世博会的世”,这就是流行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艾迪 《党课》2006,(1):80-81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两个人结伴到山里去露营。一觉醒来,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看到什么了?”  相似文献   

5.
各吹各的     
一个英国人领着一个美国人游览伦敦市区。“那是滑铁卢大桥。”他说,“只用两年就建起来了。”“那有什么了不起?”美国人说,“我们的布鲁克林大桥才花了18个月!”他们走上尤士顿大道。英国人说:“那是尤士顿车站,拆旧站与建新站总共才花了14个月。” “我们纽约最大的车站不足10个月就完工了。”美国人说。 美国人看着34层的中央大厦问:“那是什么楼?”“哦,谁知道?”英国人耸耸肩,“早晨上班时还没有这幢建筑呢!”各吹各的  相似文献   

6.
装灯泡     
《党员文摘》2006,(5):17-17
两个人装灯泡,一个踩在另一个肩膀上。上面的人说:“转圈!”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9,(11):123-123
最早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差别很大。“国”最初就是指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人叫“国人”,住在外边的人叫“野人”。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国,当时说“万国来朝”,不一定有上万个,但至少有几千个。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才号称“七雄”。“中”的本义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右边还有几横,  相似文献   

8.
26岁的中村贤治是日本一家超级市场的工作人员,他说稳定的工作对今天的日本人来说只存在于回忆之中。“我这个部门原来有7个雇员,现在就剩下我一个,其他6个人都被解雇了。”他耸耸肩,又说:“没有人知道公司还能维持多久。”随着经济衰退愈演愈烈,日本面临着不断...  相似文献   

9.
张学文的治厂之道□陆金星1995年7月28日,一个名叫张学文的人,放弃了双阳区二轻局局长的职位,来到吉林银瀑啤酒厂,当上了有800名职工的“领头雁”。人嘴两张皮。当时说啥的都有,有人说他傻,放着局长不干,到一个乡镇企业瞎折腾。也有个别人说他尖儿,说他...  相似文献   

10.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讲过一个三个石匠的故事:一个过路人问三个正在凿石的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说:“我在挣钱过日子。”第二个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凿石工作。”第三个石匠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光芒,说:“我在建筑一座大教堂。”对第一个石匠来说,工作只是为了挣钱。第二个石匠则有更高目标,他要做到最好。而第三个石匠却有梦想,他要建筑一座精神家园。在这个故事中,梦想可以让人眼中放光。  相似文献   

11.
寇士奇 《党课》2011,(18):65-65
一个古老的趣闻:三个人来到罗马,见到一位哲学家,问:“我们在这里能看到多少美景呢?”哲学家问他们:“你们要在这里停留多久?”第一个人是个年轻人,答:“几年。”哲学家说:“那么你可以看到罗马的一点美景。”第二个是个中年人,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14,(4):55-55
周濂在第4期的《杂文月刊》上撰文指出,说到德国人对秩序的迷恋,曾经有一个笑话:某电视栏目在德国城市街头放置了两个公共电话亭,一个写“男”,一个写“女”,然后工作人员躲在暗处观察众人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随风 《求贤》2008,(12):24-24
那个学生答:“不重要,讨厌死了!”老师说:“但是10个好朋友留不住你,你却为了他一个人离开。你说,这个人重不重要呢?”敌对的关系有时要比爱的关系来得更深沉,恨一个人要比爱一个人付出更多的情感。你若一直处于跟某个人的抗争中,慢慢就会失去自己:当你把整个焦点都集中在那个人身上时,他就涵盖了你的整个世界,成为你生命的重心。这样的结局,是你愿意的吗?  相似文献   

14.
做人与做官     
有人说,做人有“做人之本”,当官有“当官之道”,二者不是一回事。其实,对于共产党人来讲,“做人”与“做官”是统一的。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当然,好人不一定能当个好官,但好官必须首先是好人。 好人的标准不是严格统一的,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心地善良是好人,为人正派是好A,乐于助人是好人……。毛泽东同志有一段著名论述,号召每一位共产党员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应该是共产党人做人的基本标准。 “官”是什么?“官”首先是人。党和人民给与他一定…  相似文献   

15.
1956年。上海刘鸿生企业全部公私合营后,有朋友问刘鸿生:“你舍得不舍得?”刘笑着说:“讲老实活、作为一个资本家,我有点舍不得。但是,话得说回来;作为一个民族资本家,我又舍得。”他说:“资本家有两个舍不得。一个是权,一个是利”。“权是资本家的命根子。有了这个权,资本家就可以指挥一切,命令一切。我的一生,就是事握企业大权的一生,决定刘氏企业命运的一生。”“可是,现在我已年近古稀,身体多病。”“我不应该继续掌权。”“现在公私合营了。可以由国家派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来掌握大权,不是更好吗?”“所谓利,就资本家…  相似文献   

16.
钟青 《党建文汇》2001,(6):19-19
有些人不会说自己的话而好说别人的话,说套话、大话、空话,乃至假话。比如一写文章就来个“突出一个x字,狠抓两个X方面,增强三个XX性,贯彻四个XX方针”,一开口发言就“某人说”、“某人讲过”等等什么的。这种现象眼下之所以如此普遍,我想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本文想对此作些分析,正确与否,留待专家与读者去作评判。  相似文献   

17.
辶中骅 《党课》2012,(24):107-110
旧时,读书识字的人少,看戏听书就是人们拓展眼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到了现代,电影、电视剧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渠道之一。当几个人聚在一起“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因为一点点历史知识就能争个脸红脖子粗。一个说:戏文里是那么唱的!另一个说:小说里不是那么写的!和事佬说:电视剧里是这么演的!  相似文献   

18.
良知的“本体”说本身的成立还要以对人的前提预设为前提。在阳明那里,这 “天理”与“人欲”有作为“前提”讨论的必要:一个是逻辑前提,称为“天理在前”,一个是“事实前提”,称为“人欲在先”。 天理与人欲之所以对立,是它们背后的公与私对立。天理与人欲的现实关怀,我们可以用一个“忧”来作具体体认。“忧”可以说是内圣外王的理论的现实关怀的极佳体现。  相似文献   

19.
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那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甚是称赞。其实,一般人看待“说”与“做”,常常视“少说多做”、“不说只做”为美德,对“多说少做”、“只说不做”加以鄙薄,强调一个人立身处事应该讲求奉献、崇尚实干、禁止空谈。  相似文献   

20.
完美旅伴     
皓月 《廉政瞭望》2012,(1):73-73
我几乎总是独自旅行。按理说,这不是个好主意:别的且不说,光说花费一项,一个人旅行就不是聪明人的办法:一个房间一个人住那么多钱,两个人住也那么多钱;一辆车一个人坐那么多钱,两个人坐也那么多钱……还不谈那份寂寞:等你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总要身边有个人理会得你的“登临意”,才不辜负良辰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