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擘画了“中国之治”的宏大愿景。实现“中国之治”,要求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工作五大体系重要论述,加快健全选贤任能制度,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一、建立素质培养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血脉干部素质培养非朝夕之功,必须久久为功,坚持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增强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成伟 《群众》2022,(23):50-5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注重实效,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持续推动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2020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立法成绩单:共审议法律和决定草案51件,其中,新制定法律9件、修改法律12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2件,以高质高效立法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法治博览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深化国家行政学院胡建淼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上刊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深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做了全面的深化。首先,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注重不断提升治国理政的法治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依法治国提高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具体要求等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新境界,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政府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改革成效日益显现。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总结改革经验和做法,以法治方式巩固改革成果、深化改革成效,加快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吴国邦 《探索与争鸣》2024,(2):56-66+178
村治与乡政之间的关系是基层治理及其法治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建构“草根—科层”二元框架发现,村民委员会的科层性只可能在拟制的意义上成立,因为它本质上是由村民委员会主导者的身份转换诉求、政治权力欲望与乡镇政府的情感控制策略共同促成的假想科层关系。借助新制度主义的“组织场域”理论解读,村民委员会主导者试图在乡村基层治理的“组织场域”中,诉诸三重秩序资源的再生产,而将假想科层关系制度化。但由于“村治”与“乡政”的分离格局具有难以突破的规范和价值理由,这种努力往往难以实现。化解这种假想科层关系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题中之义,但受其“后坐力”影响,法治化的相关制度安排会导致村治与乡政展开资源拉锯战,村治与乡政的关系状态会随之走入另一种格局。但就像将“假想”制度化的期待无法实现一样,这一法治悖论也无法成为扭转基层法治化进程的阻碍事由。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标志着我国现代乡村治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基于改革开放百村中典型乡村的再调研,从实践层面剖析乡村治理经验,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节点上的理论准备。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实践上的重构,需要治理资源再配置,这就要遵循治理的一般规律,引入现代治理的新理念,遵循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魂"三治融合"的原则,战略层面优先规划制定现代乡村治理的实践体系,决策层面打造现代乡村治理多元共建共治的实践格局,工作层面建设现代乡村治理组织协同的实践机制,不断提高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和治理能力,努力实现协调和谐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认识、新概括,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思想、新理论。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湘西苗族乡村治理发生了巨大变迁。改革开放以前,国家主导乡村治理,实现了乡村社会重构;改革开放后,国家正式制度与乡村社会的非正式制度实现“双轨并治”,各自发挥治理优势;新时代以来,在国家治理指导下,乡村社会启动实施“共治共享共建”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这一变迁轨迹对于未来民族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启示:党和国家是引领民族社会治理的强大力量;在国家治理的规划下,实现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少数民族乡村善治的重要保障;维护民族团结理应成为我国治理制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论述指明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向。在今年1月7日召开的全区全面依法治区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大局深化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甘晓辉 《群众》2022,(8):43-4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强调“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近年来,南京市高淳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高位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凝聚共治合力,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竭力保障“美丽、活力、繁荣、幸福”高淳目标建设,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确保群众安全感、  相似文献   

13.
杨伍荣 《创造》2023,(11):23-27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世界上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与此同时,云南省的脱贫攻坚也探索实践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路子,在全国具有标本性和共鉴性价值。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无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强大的历史感和与世界平视而行的历史基石、历史条件和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14.
正(2021年3月23日)宁党发[2021] 15号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部署要求,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徐晓明 《党建研究》2021,(9):16-18,56
消除绝对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对全体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战略新决策新部署,探索出精准脱贫科学实践方法,铸造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汪香元 《群众》2023,(11):60-6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太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上级关于基层治理的部署要求,注重多元参与、坚持共建共享,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太仓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太仓是江苏首获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的县级市,连续三年位列江苏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等次,连续七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榜首。  相似文献   

17.
在第二个百年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解决乡村相对贫困、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营造一个能够充分保障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的乡村善治环境,已经成为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致力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在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治理将发生相应的逻辑转换:在治理价值上,从秩序取向拓展为兼顾秩序与发展取向的综合取向;在治理内容上,从生产、行政、社会建设等局部治理拓展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治理;在治理主体上,从乡镇政府、村庄主体等有限主体拓展为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不同层级政府力量的多元主体;在治理场景上,从城乡分离拓展为城乡融合。在此过程中,我国的乡村治理体系将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乡政村治”架构,发展为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制度构造。下一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需要统合理念变革、制度优化、主体协同以及民生服务,全方位破解乡村基层治理的瓶颈,释放、激发乡村潜力和活力,走出一条以共同富裕促进乡村现代化和善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21,(30)
正经过3年深度脱贫攻坚,白石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全村69户270名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未来将持续深化"院坝治理"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农村治理的效能,为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新时代语境下,重庆市武隆区后坪乡白石村在以"院格化"治理促进脱贫攻坚的探索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李成林 《岭南学刊》2020,(2):118-123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在促进乡村振兴中,要把德治纳入乡村治理的范畴,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将德治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中,发挥道德的教化育人引领作用,完善了乡村治理格局,为从根本上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依据。当前,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着严峻挑战,道德问题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乡村传统文化体系消融解体,意识形态呈现分散化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牢牢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与乡村治理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不断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第三届辽沈法治论坛紧扣时代脉搏,结合辽宁实际,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服务保障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主题,从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和体系性等四个维度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从逻辑框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探索加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路径;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研究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系统化、法治化、社会化建设;探讨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运用到社会工作特别是政法工作领域,促进公安、检察、审判、司法各司法机关业务工作全面发展,助力辽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