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陈海鲤 《公安研究》2013,(11):22-24,33
跨境电信诈骗犯罪具有组织分工严密、科技化程度高、反侦查能力强等特点;公安机关在侦查打击工作中存在侦破难、抓人难、追赃难等现实困境。为有效打击这类严重侵害群众财产权益的犯罪,在工作中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取证,深化公安机关多警种合作、跨区域协作机制,强化与电信、银行等部门的深度合作,加强两岸及国际警务合作,共同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的上下游犯罪。  相似文献   

2.
当前,电信类诈骗犯罪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使广大群众的安全感受到极大威胁。侦破电信类诈骗案件涉及公安、电信、金融、宣传等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公安机关要尽快建立起一支打击电信类诈骗犯罪的专业队伍,涉案部门之间建立快速联动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非接触式"诈骗具有现实物质技术基础和受害人的"心理趋向"。诈骗犯罪的惯用手段有短信诈骗、订货诈骗、互联网诈骗等多种方式。公安机关打击"非接触式"诈骗犯罪,应以"防控"为抓手,遏制诈骗犯罪的发生,应联合多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斩草除根"的打击行动。  相似文献   

4.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新型危害社会经济管理秩序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也给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开展侦查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对H省C县2020年上半年立案的114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展开实证分析可知,现阶段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案件数量大、破案率偏低、以赚取利益为诈骗诱饵、即时通讯软件成为主要平台、黑色产业链出现新中心、单笔犯罪金额小等特点。基层公安机关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面临案件线索质量低、侦查力量不足、落地抓捕难度大、电子证据分析难、止付追赃难、预防犯罪难等困境,可通过加强专业化建设、转变上级公安机关职能、实现犯罪全流程打击、深化警银警企合作、提升证据分析水平、依靠社会共治预防犯罪提升打击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呈现高发态势,公安机关传统的打击防范电信诈骗犯罪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多变的诈骗形势,创新工作机制成为当务之急。对电信诈骗犯罪的定义、我国犯罪趋势演变、犯罪特点等内容进行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打击防范技术。  相似文献   

6.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已成为全球性难题,仅依靠既有的常规研究方法,容易陷入“除完善自身逻辑体系外再难有实质创新”的僵局。引入犯罪经济学中的“成本一收益”理论,结合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基础成本、机会成本、犯罪惩罚成本、犯罪收益等相关因素,发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犯罪收益和惩罚成本高、犯罪基础成本和机会成本低等特点。应展开多元主体治理,全面打击上下游犯罪产业链,改变成本收益比失衡现状,增加犯罪成本,积极开展群众路线,从而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城市“两抢”犯罪已经占到了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两抢”犯罪呈现出增幅巨大,危害升级的特点;公安机关在打击工作中存在快速反应难,信息采集难,取证审讯难,打击震慑难的问题。文章认为,应采取情报信息主导打“两抢”,专业手段攻坚打“两抢”和发动群众联合打“两抢”的对策,切实有效地加强对“两抢”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在当前打击污染环境犯罪方面存在警务机制层面的条线壁垒、警务实战层面的办案成本相对较高,以及法律层面的调查取证和主观认定难等瓶颈问题.公安机关应从主动出击、发现线索;以打开路、全力侦办;法治引领、精准打击;促发联动、形成攻坚合力等方面,系统性地提升当前打击环境污染犯罪效能.  相似文献   

9.
朱小平 《中国保安》2014,(14):58-59
近几年来,借助电信网络手段实行犯罪的案件呈高发态势,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诈骗金额越来越大,社会影响甚为恶劣,给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公安机关虽高度重视,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行重点防范和打击,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仍呈多发态势。如何阻止受害人汇款,筑牢电信网络诈骗的“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发展并爆红,一些不法分子浑水摸鱼,趁机利用网络直播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其中网络色情直播犯罪尤为猖獗,严重扰乱网络秩序。在色情直播犯罪中,平台与主播往往是公安机关打击重点,但平台与主播之间还存在关键的中间角色——家族长。家族长在犯罪中处于特殊地位,打击家族长有利于色情直播犯罪治理。在侦查中发现,家族长犯罪社会危害严重、难以确定真实身份、资金流动快查证难、取证工作难。对此,公安机关必须对网络直播平台进行合规化审查,要根据不同的传播人群有针对性地打击色情直播,及时抓捕家族长,做好打击色情直播犯罪的基础性工作,有效遏制色情直播犯罪发展蔓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经济领域犯罪中一种常见且突出的犯罪类型,涉税犯罪近年来呈现出高发趋势。如何切实、有效地打击涉税犯罪活动,根本遏制涉税犯罪案件的发展是当前公安机关着重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加强公安机关与税务机关的协作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金融业、通信业的快速发展,电信诈骗作为一种跨境、跨地域新型团伙犯罪,借助于网络与通信工具实施非接触式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其发展趋势迅速蔓延。公安机关应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侦破此类犯罪的打防对策,从根本上遏止电信诈骗违法犯罪的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13.
公安执法的方式、途径、态度对毒品犯罪的生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公安禁毒工作考核项目的设定或有违基本的经济规律或自相矛盾,运动式禁毒行动存在着人为增多毒品犯罪的风险。毒品案件侦查"经营"的迷局和秘密侦查手段的运用难免会泛化毒品犯罪的产生概率;而强制性的隔离并没有让吸毒人员远离毒品圈子,某种程度上还会助推他们从违法者转向犯罪者。面对持续恶化的毒情,定政府"本职"、还公安"本位",规范公安执法或能控制毒品犯罪的生成规模、类型及刑罚。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涉税犯罪的特点及侦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现政治、经济、军事等职能的经济保障,是贯彻落实经济和社会政策的经济杠杆。雄厚的财政实力是国家强盛、国防稳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涉税犯罪严重破坏国家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危害国家财政和国库安全。深入研究新时期涉税犯罪的规律特点,全面梳理税侦工作面临的问题,严厉打击涉税犯罪,确保国家经济命脉的安全,是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任务和职责。  相似文献   

15.
县域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居于基础地位,而基层社会的犯罪治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久治安。以浙江龙泉为例,纵观新中国成立后基层社会犯罪治理的发展历程,其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全能主义治理""综合治理""合作式治理模式转型"等三种类型的更替。犯罪治理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与治理模式的变化。70余年来,基层社会犯罪治理一些特有的机制得以延续,成为了当前犯罪治理的基本特征与经验,主要包括国家主导与地方探索、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综合运用、常规治理与运动式治理并存三个方面。未来,应当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犯罪治理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金融欺诈案件迅速增加、损失日益加剧,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金融领域内的欺诈犯罪行为也在蔓延,且呈迅速上升之势。可以说,金融诈骗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犯罪活动中危害最大的犯罪类型之一。为了打击金融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应注重相关的立法与执法、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打击金融诈骗犯罪,从而有效遏制金融诈骗犯罪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体器官犯罪在我国日显猖獗。《刑法修正案(八)》颁布之前,对此类行为仅以非法经营罪尴尬规制。对此,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罪名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然而,该罪名虽已出台近乎一年,全国各地在司法实践中启用此罪名的判例却寥寥无几。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在立法和司法均已完备的基础上,公安机关对此类犯罪行为的行政执法发面存在一定不足,使该类行为不能被绳之以法。本文欲分析目前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现状、人体器官犯罪情况、总结其作案特征,概括公安机关在侦破人体器官犯罪时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8.
缉毒情报对国家公共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国家公共安全不仅仅是指国家的军事安全,还包括国家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经济安全;二是因为毒品犯罪活动对国家公共安全的这四个领域皆有严重的影响;三是因为缉毒情报行动可以提高打击毒品犯罪活动的质量。鉴于此,本文着重从国家公共安全问题的本质、毒品犯罪活动对国家公共安全的影响、缉毒情报在打击毒品犯罪活动中的作用和缉毒情报对国家公共安全的作用四个方面,研究国家公共安全与缉毒情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孟建柱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对大连市20年来人口与犯罪动态特征的可拓统计分析,得出了大连市社会犯罪的数量特征、关系特征、不确定性特征和动态演化等多元特征,立足人口特征与犯罪的关系,运用非平衡系统理论建立了人口周期犯罪率和人口容率的概念,提出了可拓犯罪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对自然人口与犯罪的惯性增长态势、流动人口与犯罪增长的突变特点以及城市化进程对犯罪规模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只有对城市人口特征和犯罪增长与演化模式进行可拓统计与评价,才能实现社会管理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金融传销犯罪的迅猛蔓延已严重危害我国金融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在司法实践中,打击金融传销犯罪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造成各地公、检、法等部门对金融传销犯罪的案件定性、法律适用、证据规格等意见难以统一,常归于普通传销、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罪名下,造成定性不准确、责刑不一致、打击不力等司法困难。金融传销犯罪独立成罪应成为立法的重点之一,从罪名、情节、刑期等全方位进行法律规制,以使这类严重刑事犯罪不再游离于刑法体系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