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小时候,我与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常常会拿出一个用塑料袋包着的书信和照片,拿出照片告诉我,哪一位是她的父亲,哪一位是她的母亲,哪一位是她的姐姐和妹妹,教我该如何称呼他们。稍微认字,外婆会从那一包塑料袋里拿出书信让我念给她听,我想,这也许是20几年后我到了台湾对繁体字没有障碍的基础吧。我常常在想,时空与缘分的奇妙之处,小时候外婆常常跟我提起的故乡竟是我如今生活的地方。1988年10月,外婆托人辗转从香港带了一封家书到了金门,联络到她的胞妹——七妹,并在1988年12  相似文献   

2.
妈妈啊,妈妈     
姐从老家打电话来,说母亲这些日子浑身老是虚肿,睡梦中常常喊着我的名字,母亲太想我了。姐一时口快,说完又深感后悔,叮嘱我不要向母亲泄密。我明白,母亲肯定又下了“密令”,不准把她生病的事儿告诉我,怕我工作分心。今夜月色阑珊。而我突然感到母亲现已垂垂老矣!母亲思儿成疾,我如何能听而不闻?等忙完这阵工作一定回家看看母亲,我如此坚定地想着。弹指间四个多月又过去了,由于工作的忙碌,我回家看母亲的打算拖了又拖。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老妈妈在车站挥别儿子的那一幕时,我才猛然心痛。佝偻的身形、晚风中散乱的白发、挥在半空中苍老的手臂…  相似文献   

3.
我叫成铁,42岁,是河南省安阳市公安局殷都分局焦邵村社区民警,同事们和乡亲们都习惯叫我"铁疙瘩",他们说我不仅身体长得结实,干工作、办事情总是风风火火的,活像一个铁疙瘩。你别说,我对"铁疙瘩"这个称谓还是蛮喜欢的,我知道这是公安机关多年来培养的结果。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可是办了件糗事,差点把我"铁疙瘩"办事干脆利落的光辉形象给砸了,多亏当时没有其他人在现场。  相似文献   

4.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5.
周渤海 《人民公安》2023,(20):58-60
<正>人的兴趣爱好千差万别,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读书,而我钟情于集邮。集邮路上的领路人我的集邮领路人是我的小叔,他从我的母亲——一位从北京千里迢迢去往山西临汾插队的知识青年的针线笸箩上,发现了一排排花花绿绿、盖着邮戳的邮票,尽管早已磨损得千疮百孔,但他依然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泡在水里,再晾干,夹在笔记本里。那时候,母亲与北京的唯一联系方式就是写信,那些贴在信封上的邮票,成了小叔梦寐以求的宝贝疙瘩。  相似文献   

6.
满满爱     
正每次从老家回来,母亲都会给我收拾大包小包的东西,有家里种的菜,还有母亲做的好吃的,统统让我带走。只有我"满载而归",母亲才高兴。我常常"左手一袋茄子,右手一袋黄瓜,身后还背着一袋西红柿"。后来我索性准备了一只大兜子,让母亲把东西放到里面。我想起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我十三岁离家在外面上学,从那时起,母亲就为我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提包,褐色的,上面印着"上海"两个字。大提包的结构极简单,不像现在的提包,把里面的  相似文献   

7.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送母亲什么好呢?这几年,诸如衣服、鲜花、保健品什么的,我都已经一一送过了,可每次母亲不是嫌贵就是嫌不实惠,总是不合母亲的心意。其实,这之前我曾征求过母亲的意见,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母亲却没好气地对我说:"我不愁吃不愁穿的,什么礼物也不稀罕,只希望你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行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我知道是因为她还在生我的气。  相似文献   

8.
母亲生有三个子女,除了我的经济条件尚可之外,两个姐姐都没有能力尽自己的义务。对此母亲对自己的晚境常常忧心忡忡。母亲没有劳保:“有力气就有饭吃。”可现在,气力正被岁月无情的夺去,她上一次山有时也气喘吁吁。见到我时就说,我是越来越不中用了。三年前,在一次母亲患病后我开始隔三岔五给她一些零用钱,有时是五十元,有时是一百元。母亲先是推脱,说我的生活也不容易,现在她还能耕种。在我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孝顺的女儿,并且常常以此自居。记得儿时,母亲多病,每到冬季,便常常会因风寒发热,北方的冬天很冷,冷得一出门好像耳朵和手都不是你的一样。父亲和姐姐们都要上班,放寒假在家的我便承担起了看护母亲的责任,一辆加重的自行车后坐着母亲,而我颤颤巍巍地推着车,用力地压着车头,生怕一不小心摔了,假如运气不好遇到雪后结冰的路段,那种心慌到现在偶尔还会出现在梦中……  相似文献   

10.
正一天,与朋友们一起喝酒,几个中年男人都喝得微醺,其中一个男人突然说,哎呀,明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我要给我妈熬莲子粥。几个男人沉默下来,有人打破了沉默,出了一个题目,你们在座的,有多少还记得母亲的生日?三五个男人支支吾吾,还好,我挠了挠脑袋,报出了母亲的生日。每当有人问我,家在哪里住?我几乎不加犹豫就回答,某某路某某门牌号。我和母亲就住在同一个小城里,怎么就说不出母亲家是在哪里呢?我们是什么时候,离开了母亲的怀  相似文献   

11.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送母亲什么好呢?这几年,诸如衣服、鲜花、保健品什么的,我都已经一一送过了,可每次母亲不是嫌贵就是嫌不实惠,总是不合母亲的心意。其实,这之前我曾征求过母亲的意见,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母亲却没好气地对我说:"我不愁吃不愁穿的,什么礼物也不稀罕,只希望你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行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我知道是因为她还在生我的气。  相似文献   

12.
分担痛苦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磕磕绊绊的,但大喜大悲却并非能常常遇到。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悲哀、最深的痛苦、历时最长的磨难莫过于母亲的仙逝。母亲去世时已八十二岁。我虽然是一名内科医生,深诸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从我自己手中送走的人已记不清楚了,但母亲的离开,我却无法说服自己。母亲一辈子都在为我奉献,不仅生我、养我、教育我、扶我走上自立的路。当我选择了医生、作家两条道  相似文献   

13.
一生亲情     
丁汀 《楚天主人》2010,(3):51-52
与偏僻农村几乎所有的家庭一样,幼时家境非常贫寒,父亲飘泊长江常常几月杳无音信,羸弱母亲拖着年近古稀的祖父祖母和一双不谙世事的儿女相依为命,朝不保夕。缺乏劳力,母亲披星戴月不辍劳作养  相似文献   

14.
微笑着生活     
漂泊在乡音之外,有时心冷似铁,常常梦想着回到母亲泛着爱的涟漪的怀抱。 夜凉如水,雨声潺潺,灯下我携着语言和笔一起赶路,走累了,便伏案小憩。一个渺茫而熟悉的声音轻唤我:“冬儿,早些睡吧,别熬得太晚了……”是母亲来了,微笑着,如在家时一样,她走到床边躬身为我铺床,然后转身离开,我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16.
春暖花开,院里的老葡萄架鼓了一个冬天的芽苞终于都展开了。母亲常常在葡萄架下数着今年能结多少串葡萄。她仰着头指点给我看:你看这是芽苞,这是果苞。于是,我也陪着母亲数,发现芽苞不少,但能够看出是果苞的却是少之又少。我抱怨说如果去年冬天父亲剪枝的时候能手下多留点情,恐怕今年还真会有个不错的收成呢。母亲就呵呵笑,说这你可就不懂了,给葡萄剪枝跟教育孩子差不多,严是爱惯是害呢。如果不把那些纤弱的枝条都剪掉的话,这棵老葡萄早就被去年的寒流给冻死了。小小的果芽拳头样展开来,一粒粒的小葡萄硬硬地蒙着层白霜青涩着,等再过几天,梗…  相似文献   

17.
每当我唱起《我爱你,中华》这首歌时,我常常被它那优美的旋律,充满激情的歌词所陶醉。祖国,母亲!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记得1976年7月28日晚,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我被石子、瓦砾压在下面。  相似文献   

18.
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小时候,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而且,母亲会把手从繁忙的家务中解放出来,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让我周身流遍慈爱。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妻子回家我问妻子,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怎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曾经与我们吃穿住行息息相关的一些东西在不断消失,有的东西我们偶尔还能在一些特殊的地方看到,但多数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有时候突然想起,往事便在酸甜苦辣的回忆中摇晃,甚至有些隐隐生疼的幸福感觉也会在这种回忆中展现出来。我的老家在乡下,母亲和小兄弟一家至今住在农村,我常常回去看望母亲。这些年农村在不断变化,很多东西消亡了,但更  相似文献   

20.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被母亲灌输这样的观念:一个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她常常把自己作为反面教材:她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可我的父亲却生性怯懦,母亲一辈子疲于奔命,身累心也累。母亲希望我找一个既能干又有钱的老公,免得像她一样吃苦。读高中的时候,我同班的女同学都先后跟心仪的男生谈起了恋爱,可我一概拒绝,决不动心。我想要的是眼前就能够给我安逸、富足生活的男友。因此,在女生们不解和男生们不满的目光中,我还是固执地选择了等待。高中毕业以后,我只身一人来到深圳打工,在四处碰壁后,我冷静思考了一下,选择了一家保安公司,做了一名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