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年11月18日,71岁的人类学家费孝通因《江村经济》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1981年度赫胥黎奖章,成为第一位获得这项荣誉的中国学者。赫胥黎奖章是1900年为纪念《天演论》的作者、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而创设的,是国际人类学的最高学术荣誉奖。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表达自己的生命感觉时,时常会冒出一句诗意化的妙语,意境动人。比如,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最早是1939年在英国用英文出版,待中国读者见到这邮名著的汉译本,已是1986年。费孝通面对隔着将近半个世纪沧桑的两本书,写道“五十年华逝、老来羡夕阳”,“阖卷寻旧梦、江村蚕事忙”。又如,1997年春,他第二十次访问江村,见到1985年10月十访江村时自己曾抱在怀里的婴儿已长成少女。费孝通一边让众人看汉译本《江村经济》中1985年在江村的那幅照片,一边惊喜地看着眼前的少女,喃喃地说:“这是历史的折叠啊!”再如,1997年秋,费孝通从南京到苏州,第一次走沪宁高速公路。车窗外一路飞掠而过的农田、工厂、居民,好像在展示中国从小农经济到初步工业化的进程。想到自己一生为之奋身、随之并进,如今将要卸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是费孝通先生发表《江村经济》80周年纪念。《江村经济》树起了"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社会调查研究的经典样板。人民政协是出思想、出声音的地方,调研必不可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很大程度上,调研的品质决定了协商议政的品位和成效。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与《禄村农田》,是两本兼具文化功能论与政治经济学的民族志。费孝通在叙事过程中拒绝功能论的写文化逻辑,也不愿意抱持武断的阶级立场,而是将其社会文化视野与宏观、微观的经济行为分析同时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本土的民族志的政治经济学。它既不是形式主义取向的经济社会学或人类学,也未走向相对主义的文化解释路径,而是在人类学社会学追求平等与繁荣的知识目的下,对社会文化实体中的经济生产行动展开探索的实质主义研究范式。费孝通的分析与关怀,试图同时兼顾城市与乡村、资本与劳力、地主与农民,是一种迈向民族志的政治经济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5.
2016年正值费孝通的巨作《江村经济》依据的调查开展80周年。这一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光辉,使其在时隔近80年后依然启发着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们。通过对近20年内引用《江村经济》典型英文文献的分析,发现此著作绵延的学术影响力。其开创的本土化研究及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其在80后仍在多地区、多领域产生持续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如反掌人类学专业1987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云南大学设立人类学专业。同年5月人类学教研室正式建立于历史系内。人类学专业的建立是云南大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传统的恢复。早在20年代末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创始人杨成志、吴文藻先后到云南从事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30年代,方国瑜、凌纯声等创办了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主编《西南边疆》杂志,编印《西南文化研究丛书》十一种。成立于30年代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先后由吴文藻、费孝通、杨(方方土)等著名教授出任系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6,(29)
正80岁的江村,传统民居已不多见,1936年与初访江村的费孝通合影时站在中间的小男孩已年近九旬,他的儿子在一旁劳作时,显得敦实而憨厚,这个闻名中外的村庄一直自然生长,老人健在、儿孙绕膝,如此寻常的状态却至今仍保持着观察中国农民生活变迁的样本价值,在地图上找不到的"江村",有着讲不完的"江村故事""江村"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地图上是找不到的。但它却被中外学界视为了解中国农村的窗口。  相似文献   

8.
鸟居龙藏在日本学界被誉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先觉者。我国老一辈社会人类学家吴文藻、费孝通,民族学家林耀华、芮逸夫,历史学家翁独健、齐思和,考古学家斐文中、安志敏等均同他有过学术交流,感情浓厚。1986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民族》卷《民族学家》条、《考古》卷《外国考古学简史》条,均收录有鸟居龙藏的生平简介及业绩。1902年至1903年,鸟居先生曾到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调查数月,留下了许多著作,至今已将近一个世纪。1、研究课题的设置过程在中日恢复邦交20周年的1992年10月,笔者应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秘书长…  相似文献   

9.
在八十七岁的我国著名诗人和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家里,我看到了他的两本集子。一本是一九八一年五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的美学论文选集《美学散步》;另一本是台湾出版,由他在台湾的妹妹辗转寄来的,书名是《美学的散步》。这后一本书是作为台湾洪範书店的文学叢书之一出版的幸馑嫉氖?它的出版年月是一九八一年八月,同大隆出版《美学散步》几乎同时。更有意思的是,两本书所选的文章有一半是相同的。这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  相似文献   

10.
在百年中国社会学的历史里,费孝通先生和吴文藻先生所创立的社会人类学派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建构了一种新颖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二是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目标;三是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研究地位。费孝通先生还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应走一条以“草根工业”为特征的内发型发展之路。从费孝通和老一辈社会学者学术实践的历程可以看到百年中国社会学发展的3个明显特征:实践性、本土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在近70年的学术研究中,费孝通先生始终把社会学和人类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关注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所遇到的或将面临的现实问题.费孝通先生认为,都市人类学的研究,要强调中国多元文化的主体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上发生的变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关注两大问题,一是发展,即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在都市研究中赋予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内涵,现代化过程必然包括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二是和平共处.多民族在城市中共同的政治、经济组织的框架之内要和平共处,才能继续发展."中和位育"几个字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而不同"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家、达尔文主义者汤姆斯·赫胥黎(1825—1895)是以其第一次提出人类起源问题而驰誉世界。但他对中国知识界来说,却是由于《进化论与伦理学》(旧译《天演论》)—书名噪中华。该书问世至今,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获得  相似文献   

13.
丁文君  王静宜 《思想战线》2013,(Z1):198-199
19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律学家梅因爵士是历史法学派的英国代表人物、比较法理学奠基人以及法律人类学创始人。他于1861年出版的《古代法》一书不仅对西方法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学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孔韶教授出生于1946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的人类学社会学泰斗林耀华先生。1990-1994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从事博士后研究,与美国人类学家郝瑞教授共同工作,并长期在该校担任访问教授与访问学者。庄先生198B年在林耀华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教育人类学》,于1989年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中国本土教育人类学专著。2002年他主编了中国大陆首部《人类学通论》教材,这是中国学人独立编写的首部融合东西方人类学知识的教科书,目前已被多所国内重点高校指定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必读教材。1996年…  相似文献   

15.
每月要事     
纪念费孝通民族研究70年座谈会举行10月10日,纪念费孝通先生民族研究70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为座谈会作了书面讲话。他说,费孝通先生不仅是重大事件的见证人,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费孝通先生为我们贡献出了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两方面的杰出智慧和研究成果。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中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中国十大杰出民警、中国“五一”奖章获得者,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就读于东北财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上海复旦大学、香港大学中国青年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他是国际颅面鉴定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刑警学院等中国七所院校的兼职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乌克兰等国外五所院校的客座教授,他主编出版了《痕迹检验与侦查破案》等著作,主持了33项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领域涉及组织犯罪、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分析,现场心理痕迹以及法医、人类学等多学科——他就是锦州市副市长兼公安局长王立军。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会上,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他指出,“文化自觉”这4个字“正表达了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世界各地多种文化接触中引起人类心态的迫切要求。人类发展到现在已开始要知道我们各民族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它的实质是甚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根据费孝通先生的提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在香港举办了“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会后由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了《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一书,收录了近百篇论…  相似文献   

18.
按照时间顺序将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谱系分为三个阶段: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和历史特殊论。在功能主义阶段,费孝通主要围绕着社区所具有的经济功能,从家庭开始,将社区生活得以正常维持与运行的各项制度连贯起来。在结构功能主义阶段,费孝通开始采取社区类型比较方法,探讨社会的维持和运行。在历史特殊论阶段,费孝通主要坚持跨文化比较分析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由此,笔者认为,费孝通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其终生关注的问题不仅是"志在富民",更重要的是,"乡土中国"遭遇"机器时代",由于社区功能、家庭功能逐渐被市场功能所取代而造成的社会解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4月24日是费孝通先生逝世15周年,推介他的《云南三村》,一面自然是为了纪念逝者,另一面则为更了解我们当下正在发生的改变。这个改变,最紧要的一件是今年正在做最后冲刺的脱贫攻坚。农村的贫困,是中国沉重的历史问题,这个问题并非这些年才被发现。一生探寻"志在富民"学术的费孝通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聚焦在这个问题,《云南三村》正凝聚了他对这个问题富有启迪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东方》2011,(4):81
岑家梧(1912一1966),海南省澄迈县人,中国当代著名的民族学者和民俗学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流传的"南岑北费"中"北费",指的是费孝通,"南岑",就是岑家梧。在他50多年的生命中,他以惊人的速度写出了逾百万字具有高学术水平的著作,在他所涉史前艺术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