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理论》2016,(4)
辽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存在着变迁,其中回鹘路发挥作用的时间始于1048年,结束于1072年,此后西夏开始为辽和吐蕃提供便捷的交通路,直至1104年青唐厮政权覆亡。辽蕃之间的往来上承唐代吐蕃回鹘的交往下启蒙藏民族交往,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晓明 《学理论》2012,(32):197-198
西夏是在宗教环境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佛教的影响力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渗透于西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西夏宗教文化中有许多藏传因素,尤其是其遗留下来的洞窟壁画与藏传苯教有诸多关联,因此对西夏社会的了解自然离不开对藏传苯教的研究。宁夏贺兰山山嘴沟石窟内独特的西夏壁画艺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进行分析,能探索出其中所蕴涵的原始苯教意义。  相似文献   

3.
霸王别妞 《各界》2008,(10):36-38
元昊(公元1004年~1048年),党项人.西夏开国之君,据西北之地,对宋作战,三战三捷.在他之前,其祖、父两代,一直向北宋称臣,北宋无西北之患,可集中力量对付辽国.元昊横空出世,宋朝从此进入多个北方强邻环伺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6,(Z1)
正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就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唐朝时期全国仅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府(杭州)、庆元府(明州,今宁波)、泉州、密州板桥镇、嘉兴府(秀州)华亭县(今松江)、镇江府、平江府(苏州)、温州、江阴郡(今江阴)、嘉兴府(秀州)澉浦镇(今海盐)和嘉兴府(秀州)上海镇(今上海市区)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最  相似文献   

5.
从有关研究看,西夏是一个文化发达,出版业兴盛,藏书事业繁荣的历史时期,由于史料缺乏,我们目前还无法了解其藏书事业的许多具体情况,而只能从一些间接或零星的材料中窥其一斑。从西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看,西夏的藏书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西夏境内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并存,使西夏藏书具有多元文化和多文字性。第二,西夏文文献的大量刊印,使西夏文文献成为西夏藏书的重要内容。第三,随着党项统治者推行汉化,崇尚儒术的不断深入,以儒学典籍为主的书籍成为西夏藏书内容的主体,反映出西夏王朝在文化血脉上与中原汉文化的不可分割性。第四,西夏的私人藏书,主要以党项上层贵族和汉族知识分子为主。第五,佛教的兴盛以及佛经被大量输入、翻译和刻印,第六,黑水城出土的大量文献,反映出在西夏的这个偏远地区也曾有过发达的藏书事业。  相似文献   

6.
晏建怀 《侨园》2013,(11):42-42
<正>鉴于做官是宋朝读书人比较单一的就业方向,进馆、入阁、点翰林、当学士(宋朝置"史馆"、"秘阁"、"资政殿"等,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便成了他们的人生理想,也成了他们事业上成功与否的标志。在宋朝,一个才子,尤其是天下公认的才子,如果没能进馆入阁,那要被惋惜和讥笑,大诗人梅尧臣就是如此。梅尧臣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爱好诗歌,《宋史》说他"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给予了精准的评价。他一反宋初西昆体诗歌表面的浮艳和内容的空洞,注重  相似文献   

7.
分析西夏民族服饰形成的历史属性,从西夏民族的起源到建国,及对西夏民族影响深远的民族迁徙,阐述西夏服饰审美特征的历史原因,从其统治阶级服饰中的异族审美符号和庶民服饰自由的外族审美特征,论证西夏服饰具有融合汉、回鹘、吐蕃及其他外族影响的典型性大融合式的服饰审美特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刘艳丽 《学理论》2012,(30):94-96
契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同时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契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文章通过对西夏买卖、租赁、借贷等契约文书中担保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西夏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谢云 《瞭望》1992,(15)
在咏昭君的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议论和亲的是非的。或是或非,纷纷纭纭,虽说不上百家争鸣,但确实是各抒己见了。肯定昭君和亲的,唐人张仲素的《王昭君》颇有特色。其词曰:  相似文献   

10.
监司官制度是宋朝对地方监察体制进行的重要创新。在"路"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宋朝设置"帅""漕""宪""仓"四种监察机构,分司军事、财政、司法、救济四方面的监察职权,有效弥补了唐代节度使制度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在相互制衡的基础上,实行专业监督、加强内部监督,促进了专业化技术官僚的产生,取得了良好的监察效果。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以宋朝的监司官制度为切入,探讨了我国监察体系的自我监督机制、横向分工机制、纵向领导机制以及协同配套机制问题,提出了改革我国监察体制的四条向路——以内部互查加强监察机关的自我监督、以精细分工提高监察机关的专业化水平、以变革领导产生方式提升监察效果、以法律配套巩固监察机关的监察权威,试图开拓出一幅全域立体式异体监督的模式图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司法体制中存在两个特点:一是司法与行政不分;二是法官实行等级制,这就决定了审权与判权纠结在一起的法系特性。但宋朝地方州府实行鞫谳分司制度,审讯权为鞫司行使,检法权为谳司行使,使审权与判权出现相当程度的分离。宋朝州级司法中,检法构成权衡法条是否适用的单独环节,司法参军成为履行检法职能的专职法官。检法权地位的突出,促进了宋朝州府司法中犯罪量刑认定的科学程度,这是宋朝地方司法比较清明的重要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与古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的消失之谜一样,中国古代曾盛极一时的西夏文化在公元13世纪的突然消失,也给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难解之谜.西夏研究源于中国.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后,海内外史学界兴起了西夏研究热.目前,中、俄、日、美、德、法、英、匈牙利、韩国及印度等10多个国家都有从事西夏研究的学者群或研究机构,并积累了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希望能通过对宋朝的工匠管理制度的分析,寻找宋朝对上面的两难问题解决中的对现代设计管理中可以借鉴之处,从而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为什么选择宋代,是因为宋代在我国历史上科技和设计方面对世界有极大的贡献,中国四大发明中三个诞生于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建筑方面的<营造法式>等等著名的科技与技术进步都发生于这个朝代,因而对它的工匠管理制度(或者用现代的说法来说是产品开发管理方式)进行研究,无疑可以从中寻找一些其中现今可以借鉴的精华之处.  相似文献   

14.
剑门碧玉 《各界》2008,(11):48-51
民间,把王昭君描绘成薛宝钗、林黛玉那样的大家闺秀:头戴银狐冠,身披红斗篷,怀抱哀怨的琵琶,风情万种地站在草原上.官方,则把她旌表为高瞻远嘱的"爱国者",少女细瘦的"小蛮腰",愣是挑起了"胡汉和亲,边塞安宁"的政治重担.她深明大义的觉悟,酷似一名"党代表"或者"政委".……  相似文献   

15.
应小丽  韩俊 《学理论》2014,(12):21-22
中国古代父权制下的妇女在参政路上尤为坎坷,但她们中很多人依然在政治的舞台上熠熠闪耀、发挥着不可泯灭的作用。中国古代妇女参政的主要途径有预闻与规谏、谋事与权变、批阅奏章、立遗嘱、和亲等等,这些参政的妇女有的为江山社稷贡献出不菲力量,但也有被冠以"红颜祸水"、"穷凶极恶"的骂名。我们结合史实来认识中国古代妇女参政途径的同时,也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萧建生 《各界》2011,(5):53-56
在叙述宋朝伟大的文明之前,俄们首先要指出的是,宋朝没有实现中国的统一。当时中国分裂成宋国、辽国、金国以及后来的蒙古国等几个国家。这种国家分裂局面,是延续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宋朝是在当时国家分裂的状态下,繁荣了中华的文明,并将这个文明推进到中国古代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7.
吴钩 《各界》2014,(5):78-82
皇帝无法由着性子“做快意事” 目前的主流史学界与历史教科书,似乎仍将宋朝描述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期”,如周宝珠、陈振编著的《简明宋史》认为,宋朝的制度“都是为加强君主专制主义而设,皇权大大地膨胀起来了”;历史学者程念祺提出,“从宋朝开始,的确可以说,历史已为专制和大一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与古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的消失一样,中国古代曾盛极一时的西夏文化在公元13世纪突然消失,给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谜。西夏国及其文明被披上了“神秘面纱”,西夏研究被叹为“绝学”。20世纪最后一个秋天,在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郊,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传出惊人消息: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抢救保护性发掘获得重大发现,一尊人面鸟身、双臂残缺的精美石雕像——“迦陵频伽”(汉译“妙音鸟”)首次出土。“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考古界专家认为,“迦陵频伽”可与古埃及狮身人面像和古希腊的残臂维纳斯媲美。然而,这…  相似文献   

19.
田艳芳 《团结》2014,(1):12-14
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建国西夏,立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形成了与宋、辽三分天下之局。183年后,西夏亡于成吉思汗的铁骑之下,惟在贺兰山东麓留下帝王陵近百座,世人誉为“东方金字塔”。而今,这片神秘的土地隶属银川市,得名西夏区。  相似文献   

20.
我之前对清史颇感兴趣,找了一堆清人笔记、稗官小说来读.后兴趣点转移到宋代,阅读的重点全放在宋代史上.我隐隐约约有一个感觉,觉得宋朝与清朝是差异非常明显的两个王朝,不论政治制度,还是士林风气,都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留心收集了一些宋清对比的史料,无意间却有一个发现:不止一位宋代士大夫都发表过在正统人士看来多少显得有点“出格”的言论,但在宋朝,这些“出格”的言论都受到宽容的对待,立论的士大夫并没有因此受到迫害,反倒在数百年后,当清朝的皇帝读到这些言论时,感到非常愤怒,恨不得将“妖言惑众”的宋朝士大夫抓起来治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