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08年12月,为全面、深入研究西南边疆跨境民族,笔者到越南北部老街省沙巴镇,先后对该镇的TaPhin、CatCat、TaVan三个少数民族村寨进行了初步调查。三个村分别是瑶(Dzao)、苗(Hmong)、壮(Tay)民族聚居的典型村寨,不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族际交融互动频繁。在此,本文略述越南三村印象,借以管窥越南乡野。  相似文献   

2.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对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整合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能带动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多维流动,有效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共享、经济互嵌、社会交往、心理交融,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内在动力。国家层面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内涵与新使命。旅游业应据此进行改革创新,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嵌入到旅游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3.
徐洪刚 《前沿》2012,(11):166-168
壮民族发展到唐宋时期,受中央王朝政府统治的加强和与汉民族长期接触的影响,壮民族在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政治伦理规范三方面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其表现为一方面沿袭其自身的传统伦理思想,另一方面中央王朝政府倡导的封建伦理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壮民族原有的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是我们党关于民族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但也有同志对此有一些不同意见,即赞同提民族交往交流,而不赞同提民族文融。分析产生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在丁将民族交融等同于民族融合了。因此,厘清民族交融与民族融合的联系与区别,就成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将发生积极变化。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文章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文章提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相似文献   

6.
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民间铜鼓文化,是一种跨民族综合性文化现象,它具有娱神、娱人以及权力和财富象征等文化功能,对加深了解生活在我国红水河畔的壮、汉、瑶、苗等民族的历史交融和文化互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化部确定的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工程10个试点项目中,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就是其中的一项。  相似文献   

7.
覃主元 《桂海论丛》2004,20(6):71-73
文章对广西壮族习惯法的起源、产生、发展与运行进行了探究,认为壮族习惯法起源于宗教禁忌,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形成于春秋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稳定于秦代,成熟于汉代,成文于清代。并依靠大小头人制度传承运行。这些习惯法对于保证壮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维护壮民族地区的共同利益,促进壮民族地区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陆莲枝 《前沿》2012,(20):131-132
《莫一大王》和《贝奥武甫》是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各自的英雄史诗,由于受壮、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壮、英语民族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的异同特征反映了两个民族都崇拜英雄,但也映射了壮语民族崇尚集体主义、英语民族张扬个人主义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9.
卢松见 《当代广西》2010,(12):54-55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田林)北路壮剧穿越300多年厚重的历史,又热烈地绽放在人们眼前时,她告诉我们的是:壮民族的传统艺术没有没落,壮民族的经典文化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世界民族文化交融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特介绍近几年来日本学者对世界民族文化交融的研究成果,以求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1.
黄彩庆 《传承》2010,(15):102-103
汉语是国内各民族间相互交往的族际语,在和壮语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田阳壮民族长期和汉族杂居,深受汉语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田阳壮话从汉语吸收了大量的借词。结合普通话,从声、韵、调三方面分析百色田阳壮话中的汉语新借词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有230个姓氏的世界名城 从历史上看,丽江古城是个典型的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创家园的边城.据历史学家研究,在明代以前,云南人口以少数民族占大多数; 明朝实行军屯制度,大量汉族士兵携带家属来到云南,于是很多居住在平坝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汉族人口慢慢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云南原住民和汉族移民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的明清两代,丽江也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吸纳着无数来到这里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移民,逐渐走向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上林县采取有力措施挖掘民族文化, 积极发展民间壮剧,使民间壮剧得到蓬勃发展。目前,上林县共有壮剧团97个,拥有壮剧团最多的乡镇是巷贤镇,数量达到18 个。壮剧源远流长上林县壮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 80%,有浓厚的壮文化底蕴。该县壮族戏剧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据上林县  相似文献   

14.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藏民族社会历史中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发展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是国内各民族间相互交往的族际语,在和壮语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田阳壮民族长期和汉族杂居,深受汉语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田阳壮话从汉语吸收了大量的借词.结合普通话,从声、韵、调三方面分析百色田阳壮话中的汉语新借词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6.
百色是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是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生地,处于骆越文化和云贵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世界壮泰语系民族的文化轴心地带,也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之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  相似文献   

17.
论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多源生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作为民族迁徙的走廊,多民族聚居杂处、共同发展,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疆民族文化多源生成、多元并存与发展的文化体系,并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覃蔚峰 《当代广西》2008,(14):F0004-F0004
百色是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是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生地,处于骆越文化和云贵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世界壮泰语系民族的文化轴心地带,也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之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河、  相似文献   

19.
正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7月,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中缅边境,是云南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辖芒市、瑞丽、陇川、盈江、梁河5个县市,总人口132.4万人。德宏地处边疆,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自古以来,中原与边疆各族人民你来我往、频繁互动,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守护祖国神圣的疆土、共同创造根深干壮枝繁叶茂的中华文化、共同熔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近年来,德宏州委、州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的新变化、新特点 (一)多民族化进程加快。近些年来,随着少数民 族流动人员的不断涌入城市,加快了城市人口的流 动,促进了城市多民族化的进程。一是少数民族流动 人员的数量逐年上升;二是少数民族迁徙人口逐年上 升;三是民族成份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进入城市,不 仅活跃了城市的经济,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而且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但在多元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