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在报上看到一则惊人的消息。一个中学生把他的母亲杀了。并且还要杀他的父亲。这已经不是第一例了,前一阵就看到了一个女孩杀死母亲的消息,这些恶性事件令人毛骨耸然,细看这两个学生的家庭生活虽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畸形的。他(她)们的父母大都对孩子期望值太高,稍不如意非打即骂。那个男孩在家中没有一点自由,简直成了学习的机器。尽管他成绩优秀,也无不良行为,但父母仍然不满足,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便又打又骂,直到孩子被逼出走他们还不醒悟。在学校里,老师也只过问学习,当男孩出走,老师提醒家长之…  相似文献   

2.
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群先天弱智、脑瘫和孤独症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生存着的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他们,不懂得丽日、晴天、阳光、空气、水,以及雨、雪、冰雹、霜;他们也不懂得青春、人生、岁月;更不懂得什么是和平与战争……这一群长不大的孩子,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是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心灵的世界,要多大有多大,大得令我们无从知道,小得有时连他们自己都容不下。那个叫妞妞的小女孩,五岁的样子,她长着一张全世界人民都认得的“国际脸”,老师说,她的父母都是中国派驻外国的外交官,他们非常爱这个孩子,可是他们的工作使得他们又不能全心…  相似文献   

3.
张媛 《今日民族》2016,(9):18-21
"老师,天安门广场有多大?是什么样子呢?""老师也不太知道……"这些曾经出现在电视里的场景,真实地发生在许多国家级贫困县,特别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里。生活在玉溪市峨山县彝族村寨的王敏今年10岁,和身边大多数同学一样,王敏的父母也在外打工。从小就缺少父母关爱的她,最渴望的就是能到北京登长城,可是她却连昆明也没有去过。于是,她把对外界的向往寄托在老师刘大福身上。刘大福每天不仅要承担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要为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解读山外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秋天的一个雨夜,好友提出告辞,我坚持要送他到车站。最终,他拦住了我:“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你反正只是陪我一程,就在门口止步吧!”我尊重他的意见,在门口处停步,目送他离去。你只是穿插在生活中的一个片断,这注定你永远只能陪人一程;你爱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长命百岁,但是,你再孝顺他们,他们也会走在你前面,你只能陪父母一程;你喜欢自己的儿女,时刻梦想用自己的身躯为他们遮风挡雨,然而,你再高大,总有一天你也要走在他们前面,你只能陪儿女一程;你拥有一个心心相印的妻子,但是,她前面二十多年属于父母,后面几十年…  相似文献   

5.
丢了自己     
宋文化木然地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许久没有转身。窗外,走过几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宋文化看着他们,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前的自己。年轻的宋文化,每天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单位里需要做什么,哪怕是搬什么东西,他也总是冲在前头。  相似文献   

6.
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7.
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常常问自己:我对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青年文化(目前似乎没有关于“青年文化”的一致公认的权威界定,如果参照我国官方关于共青团的年龄,即14-28岁之间,“青年”一代大致相当于我们常说的80、90后一代),到底了解多少?对此我是非常怀疑的。怀疑也就是心里没底。我对青年一代充满了了解和交流的渴望,但是在现实中却感到这种渴望根本不被青年一代理解。这是很多我的同龄人的普遍感受:他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们希望和孩子交谈,但是孩子根本没有和你对话的欲望,他们懒得理你。独生子女家庭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是:孩子一放学回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有点礼貌的则和父母打个招呼),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对父母的问话爱理不理,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着,吃完饭马上再次像躲瘟神一样躲进自己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  三、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自我体验问题  1案例。郭某,男,15岁,初二年级学生。郭某自小性格内向,依赖性强,心中有事藏不住,总会告诉父母和老师,平时也较听父母和老师的话。由于他自小生活在包办型家庭中,父母包办一切,这样,当他进入初中后,仍然是事事依附父母和老师,只知道按照大人的话去做,从不去想一想是对还是错、是现在马上做还是明后天再做也行,更没有去想其他一些问题。因此,父母和老师总把他当小孩看,认为他什么都不懂。他也乐意做小孩,天真烂漫恰似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郭某常生小孩子气,全然…  相似文献   

9.
沉重的爱     
《沉重的爱》作者江海心,是一位残疾儿的父亲,12年前,当他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夫妇选择了哺育她,尽管当时就已确诊小孩为严重智残;12年多来,他们费尽心思,把无限的爱倾注到自己的亲生骨肉身上。他告诉大家:“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痴呆儿的父亲,不论我们生育她给社会带来了什么负担,不论我们的家庭因此出现了什么样的艰难,我都有义务把她的生命延续下去、这不仅是人道,是人的情感良心,更重要的是,不管她懂不懂,知道不知道,我和妻子都是用同样炽热的心去爱她的,尽管这爱又无奈又沉重。” 下期将推出《采访人生》,作者吴菲将讲述她采访三个患同样绝症的孩子的父母,并携手努力挽救他们时所感受到的一份震撼。  相似文献   

10.
<正>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11.
一扇铁窗,隔开了两个世界。铁窗里,锁着忏悔的大人。他们是服刑的犯人,却同样为人父、为人母。如果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那就是监狱外面的骨肉。铁窗儿流浪着失去父母的孩子。他们被无情地抛在这世界上,他们对人间的温情,怀着羔羊般的依赖。然而,他们却不得不跟着五六十岁的长辈们乞讨为生,或无人照管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或流落都市街头拾破烂、偷窃他人钱物……父母犯罪,孩子无辜,如何抹去他们心中的迷雾,在美好生活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现实社会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1995年5月26日,中国第一个民间…  相似文献   

12.
案例及问题 王维(化名)是一个36岁的精神残疾人.她10年前结婚,当时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后来随着丈夫的生意陷入低迷,生活中的摩擦逐步增加.拆迁导致的房产纠纷使她与父母和姐姐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她自己工作上的努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婚姻、家庭以及事业中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她最终因为精神失常和严重的攻击行为被送进了医院.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本有关青少年心理的书都会明确地告诉你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走出家门 ,愿意和朋友呆在一起。按理说 ,那些被孩子缠了十几年的父母可以脱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可是 ,我们却常常看到 ,父母们并没有因“解放”而欢欣鼓舞 ,相反却为此忧心忡忡。管不着孩子不放心早就听说青春期是一个急风骤雨阶段 ,老张觉得应该多管管18岁的儿子 ,免得孩子学坏。可是 ,他却失望地发现 ,儿子不愿意父母过问自己的事 ,他在家说话越来越少。问问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吧 ,儿子总是那几个字———“挺好。”“还行。”“不错。”老张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14.
巴士迷情     
一 任亚健能够在这座他们家居住了几代的城市里读大学,一家人都感到满意,他自己也觉得很惬意,因为他可以走读,每天早上上学晚上回家,也就坐七八站路的公共汽车。他从小比较依赖父母,如果要住在学校,他还真不知道能不能料理好自己的生活呢。 每天,不管是早上上学还是放学后回家,都正是最拥挤的时候,而学校和家里两处都是过路站,于是他几乎没有能坐上座位的时候。一次放学回家,车至中途,任亚健身旁的那个乘客起身下车,空出一个座  相似文献   

15.
陈燕 《公民导刊》2007,(5):42-43
重庆杀人犯王维秀在被执行死刑前写下了一封血的遗书,她恳求政府给予她的三个未成年儿女照顾和关怀,由此,记者想到了这样一群人——死刑犯的子女们,他们的成长之路,既没有父母的关爱,同时还要承担公切线犯罪留下的社会歧视,应该说,他们是父母犯罪的直接“埋单”人,但他们的确没有做错什么!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做了些什么, 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群体多出现在农村,由于父母劳务输出,孩子留在家乡由老人照顾,在家乡学校读书,被称为"留守儿童"。但是在我区一些城镇,也生活着一群"留守儿童",他们是外地打工者的孩子。父母把孩子留在城镇里上学生活,自己到城外打工。在乌鲁木齐市的4所中小学,"留守儿童"就已超过1000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17.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2,(20):61-61
社会是一所学校,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苦难的教育,一个人就不知道苦难为何物、幸福是什么,就不能真正深刻地了解社会,也不可能智慧地忍耐苦难甚至躲避灾难,更不能彻底感悟人生。苦难能使自己奋发,苦难能促自己成熟,苦难能使自己坚强和刚毅。大凡一个成就伟业者,总是先要经历一番磨难。没有苦难关,何来成就感。历经苦难,则须坚信还能创下大业。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最知道什么叫珍惜、什么叫幸福、什么叫感恩。譬如一个人离开父母独自去闯荡世界,自己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苦难,也能够体会  相似文献   

18.
(二) (接上期)时代可以造就英雄,也可以彻底把一个人毁掉,李骆驼不是英雄却是一个彻底被时代毁掉的人。二十一岁那年他结了婚,老婆也来自家庭成分不好的人家,算是门户相当。他从来就没有喜欢过她,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动物界中雌雄各负其责一样,处于夫妻间的责任和义务,他每天去劳动干活挣钱,养家糊口,她为他做饭洗衣生孩子,晚上共同睡到一铺炕上,然后隔三差五地增加人丁,这就是夫妻、家庭和生活。李骆驼万万没想到,想要个儿子竟是这么难。头两个孩子生出来的时候,他根本没往坏了想,因为路还长着呢,有的是时间,孩…  相似文献   

19.
在孩子尚幼的时候,无数父母已经寄予厚望,无心地用自己的意志左右了孩子的人生,自己却没有察觉。、如同《生于七月四日》里朗尼的母亲,正是她的—句话,让自己的孩子走上了战场。战争面前。在国家荣誉的掩盖下,人性真正脆弱的一面被无视,个体的悲剧命运找不到价值得以落脚;现实面前,我们需要不断修正甚至放弃自己最初的理想,尽管它曾经如此的张扬而美好。  相似文献   

20.
王雨晴 《半月谈》2005,(7):58-58
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是不好的行为,然而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父母急于了解孩子而采取的不得已手段。假如我的父母用这种方式来。打探。我有没有把心总全部用在学习上,我想我能体谅他们。幸运的是,这样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因为我经常主动跟父母讲讲最近的学习情况,聊聊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