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政府转型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引发了政府的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实现政治主导型政府向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转变,第二次转型实现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转型推动了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事业向公共事业转变、“文教事业”向社会事业转变、国家包办向多元参与转变、管办不分向管办分离转变、政事不分向政事分开转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但是转型进程中,我们发现,政治国家的力量大大超越了公民社会的力量,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轴心,并将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前景。本文基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现状提出: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基础,现代公司的塑造是核心,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关键,宪政民主制度的确立是保障。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意义的放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全球化的崭新背景下 ,“国家与社会”这一理论框架的实际内容及其中所涉及的相互关系 ,都会发生某些重大的变化 ,而国家的意义缩小、社会的意义上升 ,社会生活开始突破国家界线 ,发展到可能意义上的全球范围 ,这可以说是一个最具本质性的方面。这一本质方面无疑具有总体性的意义。与此总体性的意义相关 ,原先在旧的框架下得以理解的诸如政治、社会、文化、哲学、理论等等 ,如今也都将会发生相应的重大变化 ,自觉的重建与重释工作当然是在所难免的了。  相似文献   

4.
吕彦坤 《学理论》2009,(2):30-31
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实现企业效益,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组织,肩负着社会责任,即要把职工培育成“四有”新人,又要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很好的结合,保证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国企业的生命力和特色之处,使他们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普遍呈现的一种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国民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国民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既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又受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世界,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水平和程度。  相似文献   

6.
夏葫 《党政论坛》2011,(16):42-43
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中国人的生活形态亦出现了新样式、新格局。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呈现相对稳定的多元化格局。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7.
在宪政语境下,国家与社会各有其活动边界,但建国后“管控型”政体导致国家过度强势,国家覆盖甚至替代了社会,社会活力被高度遏制,经济增长的动力渐趋枯竭。改革开放承认了私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私权的合法化标志着社会开始脱离国家控制走向独立,“经济人”的本性决定了千千万万个人开始了对财富的合法追求,表现在宏观上就是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公民身份取代阶级成为建构争议政治的基础是争议政治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这种转变的现实基础是西方国家在1960年代以来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当今中国已经出现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基本特征,争议政治的属性也显示出逐步转型的迹象,这需要转变冲突治理思路,不断推动冲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也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1949年至今,中国社会在分化过程中经历了由政治强力整合形成的政治身份制结构到法定权利基础上的经济分层结构的转型,与此相适应,政治运行态势也经历了从集权型稳定到过渡型稳定的转变。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将逐渐发展成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将造就一个较为成熟的市民社会,推动着民主型稳定的实现。社会分化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两次较大规模调整。“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保持政治控制、社会结构分化和政治稳态化三者间平衡发展的最佳可能模式。  相似文献   

10.
徐勇  王美娜 《政治学研究》2022,(2):31-37+168
本文从关系叠加的视角,以“族”和“群”为基点分析中国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特点与变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社会,这就是“族”和“群”。由中国的“族”和“群”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相互渗透、国家组织社会并高于社会、国家治理能力具有特殊价值。这一特点构成了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底色,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进入世界关系的时代后,一方面,传统的家族共同体解体,个人挣脱家族共同体,形成具有独立意识、利益和权利的个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将分散的具有不同利益的人联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强大的国家认同。“族”与“群”这一古老的话语因此获得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基本预设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将经历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多维变化。其中,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变迁对于政治转型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国最大和最重要的经济特区,深圳在过去的30年间不仅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而且也经历了显著的政治变迁。回顾深圳经济特区30年政治发展的进程,梳理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们在看待社会思潮时往往存在困惑:一方面,不能用阶级性、政治性作为评判社会思潮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远离政治、奉行政治虚无,又容易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从整体性上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主流意识形态现代化中的一个否定性环节,对待社会思潮的正确方式不是“选择”,而是“超越”。“超越”的根本途径是科学解答社会思潮在社会和人生层面提出的“中国未来向何处去”以及“终极关怀”这两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仅与现代化建设内在统一,而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内在统一。改革开放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否定,有着特定的历史与理论逻辑,涉及内政外交以及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其历史过程符合现代化逻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道路。由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了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构成了一个历史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所反映出的政治价值观,本文试图通过内容分析方法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脉络及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致力于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建设、控制减弱、服务力量提升,与此同时社会自理能力显著增强。此外,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普遍意义上探究国家和社会关系特点,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社会关系中国家主动性一直很强、社会积极性逐步提高、国家以管控为原则向管理服务并行转变、社会以服从为宗旨向规范自主兼备转变,以及国家控制模式转向社会服务模式的五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新时期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认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政治体系的法治功能大大增强,政治体系有了崭新的整合功能,政治体系的民意表达功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政治体系的执行功能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追求政治与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文章认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有自己的演进逻辑,必须选择自己的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一直在起伏中前行,在曲折中发展.从1978年至2012年,中国社会组织经历了“复苏发展期”、“曲折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2012年末和2013年初,伴随新一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实施,中国社会组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3年可能是中国社会组织第四发展阶段即“增速发展期”的新起点.可以预期,中国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赵定东 《学理论》2008,(16):40-43
作为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行的实体,是传统中国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由“天”延伸出了“天下”,并形成了举世唯一的天下观,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定了方向。古代天下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心文明与外围蛮夷的区分。在天下观基础上形成的“天人合一”而导致的威权主义、集体主义及大一统的社会局面成为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一条红线。“自然”的天下观变化是主导中国总体性社会变革的直接根源,而扎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文”天下观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白立强 《理论探讨》2007,1(2):33-36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09,(22):27-27
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国家,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也有差异《中国大趋势》一书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通过政府权成与民众意志的双向互动,中国逐步建立了有别于西方的“纵向民主”机制这种模式在不颠覆现行体制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社会的自由度,有效避免了西方“横向民主”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政治动荡,确保中国社会实现平稳转型下文暑他的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