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衡 《中国人大》2012,(17):53-53
最近关于什么是幸福的话题突然热了起来,特别是"两会"之际,名人荟萃,代表、委员,包括高官、名星都纷纷在镜头前写自己的幸福公式。但是那些还不够幸福的人却不见出面。幸福的主体是公民个人,要靠自己感受,不能"被幸福",也不能"贴牌",更不要"秀幸福"。构成幸福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物质、精神、情感。情感也属精神,但又有区别,特别是对个体的人来说精神偏重于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2.
陈德荣 《今日浙江》2012,(12):56-56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宏伟蓝图。我们一定用省党代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全面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走出物质繁荣、道德贫困的误区,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人类的生存既有马克思所言的“物的依赖性”,也有精神依赖性。精神生活的充实程度决定着生活的幸福程度。亚里士多德说:“幸福:黾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欲望的泛滥、物质的增长、权力的扩张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反而还会造成人的异化,使人沦为权力与金钱的奴隶。现代文明修身是现代人的自我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心灵自救。  相似文献   

4.
黄坤明 《今日浙江》2012,(12):54-54
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杭州市将着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和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三城三区”建设,加快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努力在推动创业创新、提升城市品质和文明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上继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幸福之基 古人有言:“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为符合这种伦理规律和要求,这就是道德。所谓“得到”,就是孔子讲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概而言之,就是践行道德能使人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利益和幸福。当然由践行道德而获得的这种利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这种幸福也不一定是物质幸福,可能更多更根本的是精神利益和精神幸福。因此,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优良传统和法宝是群众路线,“与群众打成一片”是基层治理的工作写照,“弄脏你的脚”是基层治理的工作方法,“人心和情感”是基层治理的“灵魂”。文章从社会情感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出发,论证社会情感建设是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特色和传统优势,分析、探索社会情感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路径。海南D村和西藏G村的实践给基层治理带来新的启示,其核心要素是“情”,主要包括: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做到“有情治理”;休戚与共,融情入理,引导群众参与式发展;命运与共,兼顾效率和公平,培育共同情感,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社区真正成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比较北欧、美国、不丹三种幸福形态并借鉴它山之石,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中国式幸福的"特色"、社会图景与构建路径,旨在厘清什么是中国式幸福,如何发展中国式幸福。中国式幸福是一种偏理性主义的幸福,经济幸福水平适中,国民幸福感较高,强调社会成员共创、共享幸福,物质与精神幸福相统一,注重幸福的简约与可持续,追求人民普遍幸福。中国式幸福由经济幸福、社会和谐、精神幸福、生态文明和身心健康"五维一体"构成其社会图景。构建以幸福为本的发展目标、提升幸福生产力、减少痛苦(不幸福)因素、培育国民理性健康的幸福观、营造幸福农村与幸福企业等,是推进中国式幸福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构建“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重要抓手,厚积薄发、厚德载物,着力提升新时期温州人“富而好礼、富而好德”的道德自觉,从物质富裕迈向精神富有,打造道德高地。在温州,爱心慈善、见义勇为、帮扶济困、捐资助学等,蕴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个人到团体,从民众到企业,使温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温情、温润、温暖”之州,形成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温州现象”,温州人选“最美最爱:传递善美精神”城市。  相似文献   

9.
对党校离退休老同志,应当贯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原则。在贯彻这个原则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从心理状态看,离退休老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晚年幸福。幸福是对生活的满足感。生活满足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在我们党校有的同志家庭处于温饱状态,还有一些同志达不到这个要求。从精神生活来看,也  相似文献   

10.
徐缨 《群众》2011,(6):60-61
民生的改善,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上的改善。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文化需求进入快速增加期;到达或接近7000美元时,这种需求将进一步放大,进入“井喷期”。对于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0美元的常州来说,精神愉悦、文化满足与物质富足已成为当代民生不可或缺的三个支点,如何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推进文化民生幸福,常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幸福总值的增加,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善治来提供外在的条件、环境和空间,让和谐社会作为国民幸福的根基;另一方面,更要靠我们同民个体构建内心的和谐来获得。所谓内心的和谐(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外在世界的反映达到一种协调,表现为满意,进而产生和谐、愉悦的感觉。内心的和谐往往是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国民个体主观感到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而若想构建内心的和谐,就必须在明确影响国民内心和谐的三大心理要素即个体的性格、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调整好国民的心态,让国民正确看待社会,努力培养国民的健康人格,从而尽可能让国民拥有更多的幸福。其具体构建内心和谐的途径有三点。  相似文献   

12.
“德”“得”相通、合一,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精髓。表现在个体的现实生活中,便是“德”“福”一致。道德是个体认识把握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方法;道德是个体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道德为个体克制欲望提供理性控制;道德为个体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简言之,道德是使人获得幸福的源泉。这种幸福不是一时的快乐,而是对人生意义的真正理解和体验,是任何物质上的享受不能代替的。因此,追求幸福必须追求道德。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充分认识道德的功能及其作用,特别是道德对于个体人生幸福的重要意义,对于抵制西方各种非道德主义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社会成员习德、知德、行德的自觉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所谓精神“贫血”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主要是指孩子的思想空虚,淡化现实生活,迷恋虚拟的网络世界;情感贫乏、扭曲;物质欲求强烈,缺乏健康的兴趣爱好而导致的一种精神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修养》第二课第三个框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用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的一句名言:“能使最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物,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它既阐明了青少年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意义,又指出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在为人民服务中培养高尚的品质。寓意极其深刻。但学生不易领会,是教学难点。我们遵循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一、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强化感知。幸福指的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这种“境遇和生活”的取得在于创造、争取和斗争,并要付出代价。对于革命者来说,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论断可以看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解读,它明确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幸福”、“尊严”、“公正”、“和谐”,这是有别于以往经济、物质增长的客观指标,是由广大人民群众评价的主观指标、心理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于一体的宏伟目标。从幸福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追求"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的三个维度中:国家富强是人民物质幸福的基石;民族振兴是人民精神幸福的依托;人民幸福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有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时下,正值改革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内涵,有助于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民族向心力,激发国民爱国、爱党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个自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幸福转型对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幸福系统的结构性紧张,还是消去幸福悖论的现实需要,都要求优化幸福系统,倡导幸福转型.即从物质幸福转型精神幸福、从结果幸福转型过程幸福、从消费性幸福转型创造性幸福、从个人幸福转型社会幸福、从非德性幸福转型德性幸福.幸福转型对大学教育的启示为:其一是遏阻物质主义蔓延校园,改良校园文化生态.其二是在批判消费文化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幸福文化,其三是倡导博雅教育促成大学生从职业人到幸福人的跃升.  相似文献   

18.
很少有词语像“幸福”那样叩击我们的灵魂、打动我们的心扉,让我们为之苦苦求索、为之感慨万分。时代在飞速前进、财富在大量涌现,我们在“获得”越来越多的东西,可又常常发现“失去”很多。幸福在哪里?这一恒久的生命问题再次成为时代的话题,“幸福指数”概念的传播就是一个标志。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敏感的神经,激起了我们心中的波澜,而成为时代的追问。追问幸福指向了对经济发展的反思。“发展”是时代的最强音,而追求经济增长、改善物质生活则成为普遍的价值诉求。经济发展使人免除物质的匮乏,这是获得幸福的基本…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不仅是“知识加速器”,更是“人格、快乐、幸福加速器”,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在西方国家倡导“幸福成长”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种精神资源还给孩子。  相似文献   

20.
我不认为幸福与科学有什么成比例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分属于两个系统。一个是情感的范畴,属于精神的领域。一个是物质的范畴,属于无生命的领域(这样划分不严谨,对生命科学有点不敬,请原谅。我说的生命指的是变幻万千的活体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