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0 毫秒
1.
儒家敬业观与社会主义敬业精神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孕育了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传统敬业精神。儒家的敬业观以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而独树一帜,对中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曾经做出巨大贡献,对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以批判继承的积极态度来对待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刻反思,积极挖掘其当代价值,从而扬弃、超越、更新,以实现创造性地转换,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一、儒家敬业观的基本内容1、“忠勤”。儒家学说的整个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史,也就是说,它完全是为封建…  相似文献   

2.
“]出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显示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并自觉对束缚自我的“文化圈”突围,从而又完成了对文化的批判。从文化的视角审视这一现象,以“出走”为镜子,可以折射出中国文学乃至文化转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现代化特征突出地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上,中国文化现代化自鸦片战争直至五四运动,一直存在着贬斥传统文化,过于崇尚西方文化的心态.而牟宗三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客观冷静直面本质的心态,即文化现代化建设应当坚持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化现代化建设中起到的核心和支撑作用,同时批判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在立足自身基础上开出创新的形态和内涵.牟宗三提出要从道德理性中"自我坎陷"出民主与科学的文化现代化形态,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但同时也因其"道德理性本位主义"的特点,使之理论呈现出局限性和不足.但无论是其理论的积极贡献,还是局限不足,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性反思与批判,体现了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理性精神的深刻反省。马克思主义超越西方现代"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传统理性主义,以辩证"实践理性"揭示了资本及其世界历史的复杂现代性生成机制。马克思主义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现代性启蒙,而且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期待与责任担当。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我主题化"提供了认知与规范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实例.它表现在: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但它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突破;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同时,也充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注重实用理性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原则.在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的范围确定,技术活动的经验传统,科技文化的传承等都与之有着密切联系.实用理性是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辉煌的重要原因,但同时它也是古代科学技术未能迈进现代之门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和历史的维度,对中国古代科技活动中的实用理性原则进行分析与批判,对于我们建设现代科技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寇瑶  王苏喜 《学理论》2013,(17):92-93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以向西方学习为历史起点的,而西方现代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现代性,因此,现代性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理性精神和主体性精神,中国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首先要确立理性精神和主体性精神,传统的自然经济是不可能促成理性精神的生成,只有市场经济的建立才能促成理性精神的确立,市场经济的确立对于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追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 ,相对滞后的政治文化是阻碍政治现代化的“瓶颈” ,因此 ,有必要对它发出“再三”追问。追问一是进行政治文化再批判的必要性在哪里 ,如何在再批判中凸显其指导、整合、铸造、调适政治现代化的价值与功用 ;追问二是必然融入全球化的政治文化能否以及怎样闯过“不被淘汰”、“体面融入”、“成为领先的一员”这“三关” ,用以服务于政治现代化 ;追问三是指导并推进政治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的基础生态要件是什么 ?它们分别是邓小平的民主政治理论、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文化与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着力塑造政治文化精英载体。  相似文献   

9.
论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统文化“精华———糟粕”的二分思维方式 ,使理论界长期陷于“批判———继承”的争论之中。要摆脱这种思维模式 ,关键要以现代化为时代坐标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上 ,确立定位传统文化的若干原则 ,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人的观念”的演变,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同频共振,为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进阶锻造了观念机理,也为审察和揭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规律特质提供了全新视角。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提供客观事实和理性真理的确证,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奠定观念上的合理性和解释力。“解除观念束缚、鼓励思想解放”是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不可少的先导环节,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把握观念变革,实现了观念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耦合统一,使国家的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保持内在一致性,人的观念的推陈出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激活精神动力、奠定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1.
马晓星 《理论导刊》2020,(1):102-107
"循吏"与"清流"的历史之辩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独特现象,也是我国传统政治理性的一种表现形态。这一问题表面上是两种不同官员形象的对比,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政治理性内在张力的外显,是两种不同政治理性观念的博弈。其发生逻辑在于政治理性自身的价值性,在于价值评价的差异性。它的实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其中"循吏"是工具理性的表征,"清流"是对价值理性的彰显。新时代"循吏"与"清流"历史之辩的本质启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执政党要实现执政能力与执政道德的统一。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廉政为先、勤政为本、善治为要,进而实现执政自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3)
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与自觉性并存的文化现象,是对现代化过程所衍生的精神世界的迷失,是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等现象的历史性反应。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思想潮流。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时代转向与传统文化的特征,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在开放的大格局中理性对待并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韵味。  相似文献   

13.
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源泉的 ,同时凝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经验 ,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毛泽东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行”、“求实”、“经世致用”的思想和认识论观点的基础上 ,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从而形成了实事求是这一重要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4.
唐延延 《团结》2006,(2):37-39
“现代性”即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及其结果。对于“现代性”的探讨,是自上世纪末叶以来,不仅西方学术界,而且也是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核心和热点问题。人们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乃至美学的学科角度,对“现代性”概念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本文所指的“现代性”,是从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现代主体的生存模式中提炼和概括出的它的主要维度及其有机的、本质的联系。其主要特征,一是传统的转化,二是主体的自由,三是理性的规范和制度。孙中山先生既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先驱。中…  相似文献   

15.
内生机制是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其所是”“成其所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核心问题。从政治牵引机制看,强大政党的科学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把控节奏,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人口支撑机制看,持续性的国民“人才化”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从市场激励机制看,注重资本“文明面”驱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从文化导向机制看,求真务实的理性传统、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立己达人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从制度保障机制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及其“效能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整体性探究,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和实践遵循。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治国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为对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规律性的追寻与遵守。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坚持”重大原则是我们系统解决问题必须紧紧扭住的“牛鼻子”,构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统领、根本方向、根本立场、根本动力、根本品格。  相似文献   

17.
张燕  罗云 《理论导刊》2006,(6):62-63
现代司法理念是现代社会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不仅应当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法治的特点,而且还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做到司法为民。以司法为民理念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对传统进行批判的继承、对中外法律文化进行选择与嫁接,才能走出司法改革的误区与困境,构建符合本土特点的能真正担负起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维护公平与正义的独立的司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是中国文化哲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旨在从文化精神层面出发,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模式做出简要剖析,并对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特征做出阐述,中国现代文化精神应坚持以个体的人为主体,倡导个体独立、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发挥,在坚持"以人为本"观念基础上,培养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使这种现代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化文化的主导思想精髓,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18)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重建,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系统的文化实践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辩证的方法才能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在1995年颁布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以后,双休日这一概念就在中国大地出现了,双休日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从表面上看,双休日仅仅是人们多了一天的休息时间,而事实上它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必将产生巨大的效益,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中指出的:“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双休日的实行必将改变人们传统的休闲方式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必将改变人们对工作、事业的态度,它必将推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双休日资源,激发广大青少年自觉运用时间资源;促进社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诱导青少年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跨世纪新一代;是摆在青年研究、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