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宏松 《外交评论》2006,81(3):104-111
20世纪60、7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次国际组织的研究浪潮。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一些学者发现了国际组织具有不受其成员国意志掌控的自主性行为这一经验现象。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和国际组织治理任务的日益增多,针对国际组织的自主性行为这一经验现象,学者们运用了委托-代理理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两种分析工具对其进行了学理解析。本文对委托-代理模式和社会学制度主义在国际组织自主性行为的发生基础、行为动力和实践表现等问题上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概述,并对两种理论视角进行了简要的比较。文章指出,委托-代理模式对国际组织的行为偏好认识不足,社会学制度主义对外部环境压力对国际组织的影响有所忽视,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需要将两种理论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国际组织自主性行为的根源和本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探索大国与国际组织的互动关系为目的,厘清大国与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专业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揭示其中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主要大国加紧战略角逐与战略重组,多边主义渐成大势所趋,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紧密交织互动,新兴大国引领全球经济增长,亚太局势多变。中国建设性国际作用日益增强,但和平发展与国家安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4.
张建宏  郑义炜 《外交评论》2013,30(4):143-154
无论在国内政治领域还是在国际关系领域,授权行为都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受益于美国政治学家对国内政治的委托代理分析,国际关系学者也开始广泛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研究国际组织。目前,国际关系学界有两种对国际组织研究的理论视角: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和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两种理论视角在研究国际组织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重点研究国际组织自身的行为,后者重点研究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互动及其问题,同时也关注国际组织自身的行为。本文对委托代理理论在国际组织研究中的理论运用进行梳理,重点阐述国家为什么授权国际组织(授权的好处)、委托人方面的问题、代理人方面的问题以及授权前后的控制机制等理论问题,这些是该视角研究国际组织的优势所在。文章还揭示了该理论视角潜在的弱点和问题:对规范取向较强的国际组织解释力不强;学者们对授权的逻辑缺乏共识;面对来自建构主义的国际组织研究的挑战;不太重视霸权国的存在;过多研究集中于欧盟和少数重要的国际组织;与长授权链相关的民主问责问题。  相似文献   

5.
试析第三方国际危机管理的条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波 《外交评论》2007,15(6):44-49
在现代国际政治中,危机管理不仅成为防止国家冲突和战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在大国安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国际危机的"外溢"效应更是催生了第三方国际危机管理的兴起。与传统的国际危机管理不同,第三方成功进行危机管理无疑受一些内部因素或外部变量的影响或制约。如何把握并厘清这些变量,不仅是危机管理成功的前提,也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权力转移”理论以国际政治现实主义为研究视角,认为权力转移是引起大国冲突的一个深层的结构性原因。其实,在国际体系中,大国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的规律,因而权力转移也是一个客观的现象,它能否引起大国之间的冲突与新崛起的国家在一定的国际体系中所选择的国际战略密切相关。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争取做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以“中国道路”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崛起”并不必然伴生“中国威胁”。  相似文献   

7.
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稳定和发展的一个敏感问题,历来为两岸所高度关注.在马英九时期,两岸保持默契,台湾在加入国际组织方面有所突破.但在2016年5月20日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亟待研究.回顾和梳理两岸在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方面的博弈历程可以发现:台湾单方面的“硬闯”无济于事,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台湾必须跟大陆积极协商,取得大陆的认可或同意.未来大陆处理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要坚持5条原则:“一个中国”原则,先两岸、后国际原则,政经分离原则,个案处理原则,暂时维持现状原则.台湾参与某些国际组织的活动,必须使用适当身份、名称,否则就会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处理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不能仅着眼于当下,更要与未来两岸统一后的制度安排相挂钩.  相似文献   

8.
在后冷战时期,随着各项国际事务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二战后确立的多边主义(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在向更加复杂的多层全球治理体系转变。在此过程中,国家政府逐渐的将部分管辖权让与给地方的、区域的以及全球的机构,与它们分享这一权力。在此背景下,国际立法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在立法主体、立法技术、立法过程、立法效力方面出现了民主化的趋势。本文旨在从国际法的角度,对这种趋势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并且提出国际社会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学者对此领域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陈一峰 《外交评论》2013,30(5):113-125
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组织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行动者,同时国际组织的官僚化也不断提高,责任缺失现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对国际组织法和国际法的传统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国际组织法理论在最近七八年里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其间宪政主义、全球行政法和公权力学说三种最新的理论发展尤为值得关注。这些理论发展表明了国际组织法研究方法和旨趣的变革,即从关注国际组织内部组织架构,到关注国际组织的外部权力行使及其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隋书卿 《工会论坛》2005,11(6):114-115
国内条件、周边关系、西方大国的对华政策、国际组织的现状是当前影响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主要因素。中国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化解不利因素,争取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发生在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对国际秩序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阻碍国际生产体系更新、助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加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它削弱现有国际制度安排的有效性,违反国际多边主义合作原则,冲击了国际政治秩序的稳定。为应对当前西方民粹主义对国际秩序造成的消极影响,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提出了颇具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外交评论》2016,(1):31-59
现实制度主义是基于折中主义和理性主义分析路径而诞生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是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体系阶段性变化的最新理论回应。该理论认为,"战争恐怖平衡"机制、"复合相互依赖"机制和"科技创新制胜"机制正在推动当前国际社会逐渐进入一个基于规则的新世界,它以伙伴关系网络和国际制度竞争为核心特征。现实制度主义致力于解释在这个新世界里国际制度竞争产生的原因和基础,以及由此带来的特定国际制度的兴起与衰朽。国际制度具有公私双重属性,既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吸引国家"结伴"参与国际制度建设,又能被主导国"私有化"为追求私利目标的重要工具,甚至帮助主导国建立制度霸权。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由于权力的转移,崛起国和守成国围绕国际制度的主导权展开激烈竞争,这种新的大国竞争形式既是主导国权力地位的竞争,也是主导国为伙伴国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竞争,还是制度设计本身的合法性竞争。主导国推动的国际制度竞争究竟是呈现相容性还是互斥性,成为塑造未来国际秩序走向的根本力量。现实制度主义为理解当今大国权力政治形态的变化提供了一把新的理论钥匙。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上的豁免制度有三种,即国家豁免、外交豁免和国际组织豁免。可以将国家豁免和外交豁免视为主权豁免的两种不同形式。在一些司法实践和学者论述中,经常将国际组织豁免与主权豁免混为一谈。将外交豁免适用于国际组织的职员,或者将国家豁免的概念移用于国际组织,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国际组织豁免与主权豁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展历史与成熟程度、理论依据、豁免的性质和目的等诸多方面。国际组织的实践和有关司法判例也越来越多地支持国际组织豁免与主权豁免相区分的观点。正确认识国际组织豁免与主权豁免的关系,有助于国际组织豁免制度的完善和相关法律编纂工作的重新开展。  相似文献   

14.
万霞 《外交评论》2010,27(2):141-151
国际组织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国际法主体。自2000年开始,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便着手编纂“国际组织的责任”规则,2009年一读通过了66个条文,对国际组织责任制度进行了编纂。条款涉及国际组织的概念、国际组织责任的构成、国际组织责任的主体、国际组织责任的形式、各种形式国际组织的责任等多项内容。《国际组织的责任条款草案》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组织责任规则将结束长期以来没有成文法的历史,国际责任法律框架和体系将因此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5.
论以国际组织为载体的国际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 ,以国际组织为载体的国际干预的频繁程度大大提高。“干预”与“干涉”有着明显的区别 ,干预有着专横干预与善意干预之分。专横干预才是干涉 ,而以国际组织为载体的国际干预应是善意干预。这种善意干预有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使国际干预沿着合法性的轨道发展 ,应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赵洋  袁正清 《外交评论》2015,(2):104-122
当前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对外干涉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些组织通过实施经济制裁、派遣民事警察乃至直接派遣军事力量对目标国实施干涉,帮助目标国恢复和平,进行国家建设。对国际组织的干涉行为进行理论探讨涉及国际法、国际关系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其所涵盖的内容则包括国际组织进行干涉的合法性和权威的来源、国际组织内部的运作机制以及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互动方式等等。除联合国外,以欧盟和非盟为代表的地区性组织在对外干涉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正在成为对外干涉和维和行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欧盟先后在马其顿、刚果和波黑等地开展军事行动,在波黑等地区开展非军事行动。非盟也在布隆迪、索马里和苏丹等地开展维和行动。这些行动表明,当前政府间国际组织(包括全球和地区性组织)已经成为实施干涉行为的重要行为体,且具有国家行为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分析国际组织的干涉行为。  相似文献   

17.
浅析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政府组织是国际环境法的参与者、监督者和促进者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了国际环境法的编纂和逐步发展 ,强化了国际环境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实施 ,同时也对国际社会和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外交评论》2017,(1):64-82
中国对区域性国际组织安全合作的参与不断扩大和提升,陆续提出关于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太安全合作新架构"以及"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伙伴"等新倡议。在参与区域多边安全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基本理念与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也具有广泛的适用前景。但随着国际格局、全球安全形势以及区域组织安全角色的变化,中国模式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日益显现,有必要在坚持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探讨新的路径与空间。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参与区域组织安全合作的基本模式及其适用前景,并就未来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安全合作的战略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经过了一个由谨慎参与到逐渐深入进而全面加速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对多边国际机制的参与由“革命者”到“参与者”再到“建设者”的复杂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多边外交有效维护和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一方面,中国通过参与多边外交,获得了必要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促使经济和社会得以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通过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中,有一些概念与国际机制的关系十分密切,如国际制度、国际组织等。但是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国际关系学界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本文将对国际机制、国际制度、国际组织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做一简单的区分与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