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走进诺邓,追寻云南最古老、最集中、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的遗踪,体会融汇汉族中原文化和白族地方文化为一的人文遗存。2012年,大理州民委紧抓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机遇,结合云龙县诺邓镇诺邓古村的实际,先后投入100万元,整合资金136万元,按照白族古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对保存较好、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历史和人文价值的古建筑群进行抢修保护。  相似文献   

2.
白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兄弟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怒江州碧江、福贡两县、丽江专区兰坪县、昆明市郊等地,贵州省的水城、威宁、纳雍、赫章、安顺及云南宣威等县的“七姓民”,最近贵州省进行民族识别、批准自愿申请返本归源为白族。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人数,全国有白族一百一十三万一千一百二十四人。解放前,大部分白族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只有碧江、福贡的白族(勒墨人)“处于父系家庭公社末期阶段”,各白族地区仍然保留着明显的原始宗教的遗迹。 研究白族的自然崇拜,对研究白族的社会思想史,对白族人民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对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对加速白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云龙白族吹吹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是在白族土著先民创造的原始歌舞的基础上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剧种之一,史料记载白族吹吹腔产生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云龙县白族吹吹腔2006年5月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历史原因,在一定时期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抢救和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及大理旅游热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与白族文化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交流。各族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吸纳 ,在丰富白族文化的同时 ,也淡化了白族文化当中一些传统的与时代不合拍的东西。且不说白族在建筑、习俗等方面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单就白族服饰而言 ,这种“吸纳”无论在服装的款式、选料及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如今 ,除了大理农村的白族服饰还保留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 ,更注重体现生活气息外 ,城里人的白族服饰已渗透进了一些现代人的简洁、明快的风格而更具有舞台效果 ,或许是这个…  相似文献   

5.
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是白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包容性几乎表现在白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突出地表现在白族族源的多元性、白族文化源流的多源性、白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南诏大理国与唐宋的关系、白族的民族观及婚俗观和丧葬观等方面;白族文化包容性的主要成因是受中原文化和白族生息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利用白族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杨冰 《今日民族》2009,(8):19-20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民族,文化遗存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具有重要和多重的抢救和保护价值。目前白族文化遗产中得到政府部门及各种社会组织着重保护的文化遗产内容有: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有着独特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其建筑工艺堪称一绝;门窗木雕,处处展现白族木工高超的技艺;大理三塔,是大理典型的代表和象征,看到三塔就让人想起大理;本主祠,  相似文献   

7.
2009年,鹤庆县金翅鹤白族村成为国家在云南实施的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试点之一。这个被时间风沙掩埋多年的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焕发出熠熠光彩。  相似文献   

8.
白族游神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具有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建设先进的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这些保护在全球化背景下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为更好地保护白族游神仪式,促进其发展,提高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游神仪式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将会是可供借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海斯戈(白族健身操)白语“海斯戈”,汉译健身操,白族健身操海斯戈是根据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广为流传普及的霸王鞭改编而成。海斯戈充分运用霸王鞭扭、摆、歪的运动规律及器械霸王鞭碰撞人体关节各部位的特征,紧扣白族民谣,强化健身特点,从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转化为较规范的、有群众基础和推广价值的白族健身操。海斯戈既突出了体育健身的特点,又充分展示了白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白族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如今海斯戈已成了白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卓姐东(苗族)“卓姐东”是苗语踩木跷的意思,卓姐东广泛流传于…  相似文献   

10.
"三元教"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湖南桑植白族地区的普化型民间宗教信仰,具有神祗、典籍、神职人员、朝科、仪轨、卦象与符号等较为完整的信仰体系."三元教"较多地受到道教、傩愿戏和白族本主信仰的影响,但又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本质上属于三元神而非傩神崇拜.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旅游开发,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旅游价值、面临的现状以及开发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回答。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廊道是国际遗产保护界内专门针对大尺度、跨区域、综合性线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与新方法。面对滇藏茶马古道屡遭破坏的严重事实,构建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战略将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的遗产单体纳入区域性整体保护体系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以遗产廊道理论为基础,文化遗产廊道在概念、内涵及建构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须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以滇藏茶马古道为对象而进行的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实践,以期为我国类似于茶马古道的线状遗产保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3.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旅游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展示的窗口,加强了保护资金的力度,培养了群众基础的同时,如果开发不当,其商业性质又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扭曲变形。少数民族歌舞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指出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理顺部门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化等行政管理措施,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莉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2):97-101
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在科技和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为地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包装、改造,使其适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适合时代的需要,并带来经济效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以并行不悖,但是开发利用代替不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至今仍然传承在黔桂两省区交界处的壮、瑶等民族的铜鼓艺术、蛙神崇拜以及民间歌咏习俗,具有重要的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价值,很有必要将其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融入体现区域族群生存智慧和文化理想的现代生活空间的建构之中,让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在新的衍生载体中焕发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6.
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彝走廊既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又是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藏彝走廊特殊地理环境下,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观。遗产廊道是一种区域性的线性文化景观。本文运用遗产廊道的理念,对藏彝走廊的遗产廊道的构建策略及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力图通过对遗产廊道的构建,实现藏彝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  相似文献   

17.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引起重视、提高认识、科学管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名录"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制度与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已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也正在建立之中。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制度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尚未成为社会各群体普遍的制度要求。在实践中,"名录"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申遗"甚至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这种经济理性只有转变为文化自觉,名录制度才能真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制度。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对成都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灾难,震后社会各界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恢复和重建展开了一系列的复杂系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建工作也引起了我们对民族文化重塑的思考和研究,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对重塑民族文化思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贵州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使得当地的少数民族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制作工艺,刺绣就是其中一种。它具有独特的特点,挖掘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对于打造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品牌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