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①此诗及《清明》二首均作于杜甫大历三年春由衡阳重至长沙时 ,与之相关的其它三首诗的时地也应作相应的改变。②追求七律的变化是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的一个重要方面。③宋之问“题壁”诗应是《题鉴上人房》二首 ,唐道林寺建于乾符中 ,明毁 ,其遗址在今屈子祠残址及其以下一带 ,清道林寺别在一处  相似文献   

2.
“春日春盘细生菜”,出自杜甫的《立春》诗,说的是立春这天吃春卷的习俗。当然,在杜甫的诗里,还寄托着诗人,因安史之乱而流浪异地,所生发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3.
金风送爽时节,我和女儿慕名前往心仪已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草堂,领略草堂风貌,感悟诗圣精神,真为诗人爱国忧民情怀所感佩。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附近)。他自己和好友元稹、陈鸿诸人,都说他是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太原白公”。白居易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很早就会做诗,十六岁时写《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引起当代诗人的重视。贞元十五年,他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创作了一百多篇《讽谕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代表作有…  相似文献   

5.
马年到了,马的各种话题又热闹起来。与现在不同的是,马在古代不仅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交通工具,也是人类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好伙伴。唐代大诗人孟郊在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骑马疾驰,四蹄生风,诗人心中的抱负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西湖美景与风情可谓水乳交融、相映生辉。马因为速度快、耐力好,还广泛活跃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战场上。  相似文献   

6.
贺严 《前沿》2012,(16):149-150
杜甫一生写了三首《望岳》诗,这三首诗虽然是同一题目,但写于不同时期,描写的是三个不同的山岳:第一首《望岳》作于青年时期,描写的对象是东岳泰山;第二首是中年时期的作品,写西岳华山;第三首则作于晚年,望的是南岳衡山.这三首诗前后跨越了30年,诗人的人生和社会时世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因此三首同题诗中也渗透着作者不同阶段的人生情怀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讲话中,在讲到“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根本因素”时,引用了一段古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引用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七律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温总理  相似文献   

8.
杜甫诗向来被誉为“诗史”,其用事可从史籍中找到佐证。因此,对杜诗中的许多词句,不能仅仅从文字角度去理解,而应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研究,才能领会其中真意。 试以《兵车行》、《春望》为例。 《兵车行》描写征夫哭诉兵役之苦时有这样两句诗:“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后一句颇费解。肖涤非《杜甫研究》认为:“这句是说因未停止对吐蕃的军事行动,以致关西的士兵都未  相似文献   

9.
春天,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细细品味古代文人墨客关于咏春的绝妙诗句,别有一番情趣。唐代诗人杜甫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孟浩然有五言绝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两首诗均写及春风春雨,意境优雅,画面清晰,令人陶醉,流露出诗人对春的喜悦和珍惜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试析《秣陵春》的“诞”刘敏《秣陵春》传奇为明末清初大诗人吴伟业所作。不少研究者指出,《秣陵春》“变幻神奇,恍惚迷离”①;在情节处理上是幻想奇特,甚至是荒诞诡谲的”②。事实上,这部戏一问世,即有人疑其为“诞”了。吴伟业《秣陵春自序》中有这么一段话可为佐...  相似文献   

11.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院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自公元760年“草堂”落成.到公元765年离开成都,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240首不朽诗章。由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草堂故居也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自五代至清代,草堂逐渐衍变发展为今日占地250亩,融古典园林与纪念铜宇于一体的文化风景名胜。现在的杜甫草堂完整地保留着清嘉庆十六年(18if)修建的一组纪念性古建筑。中轴线上有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词五重主体建筑,两侧有回廊和一些附…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同元使君春陵行序》中云:“不意复见此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所谓“比兴体制”,显然已不是仅指在微观中作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作,而是指在一种创作思想指导下的宏观创作体系。杜甫提出“比兴体制”的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诗歌创作处于炉火纯青而创作思想也已自成体系的时期。笔者认为,杜甫的“比兴体制”不仅高度概括了他本人诗歌创作的特征,而且也为中患无白诗派的革新运动启开了序幕。本文拟对杜甫的“比兴体制”在唐诗革新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包蕴的唐代群体人格意识之内核,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唐代现实…  相似文献   

13.
曾小梦 《求索》2007,(8):217-219
《礼记》作为一部礼学文献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对《礼记·坊记》一文的引《诗》研究,可以看出《诗》的功能的扩展,它由政教工具、交际工具而演变为儒家阐发、论证其礼治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证明了《诗》的丰富意蕴是由其文本自身特征和读者的接受、解释过程共同造就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解释者不断“重铸”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14.
“知是烟痕是露痕,四山一碧竹连村。家家制纸临溪屋,水碓声中尽掩门。”此诗出自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之手。其一生万首诗作,大抵气势豪迈、意境宏大、情绪激昂、瑰玮奇丽,竞也有此类吟咏山林间造纸场景的“婉约”篇什。此诗画面感极强,读后,我们在山里待过的人好像沉人到一股久违的气息里了。  相似文献   

15.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16.
《白头吟》一诗,许多研究者一向认为是李白在蜀中生活时游历成都的少作。自古迄今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主要是:1、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此诗其为明皇宠武妃废王皇后而作乎……  相似文献   

17.
向以鲜 《求索》2005,(8):140-141
杜甫在诗歌中常常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神。复吹阴翳散,虚觉神灵聚(《雷》);晓莺工迸泪,秋月解伤神(《赠二十四待御契四十韵》),此诗中之“神”,其本意可能与超验的神灵或精神等意义相关,未关涉诗学本质。但是下面的用意则牵涉到诗歌美学或诗学上的重要概念: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独酌成诗》);挥翰绮绣场,才力老益神(《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进》);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丹青引》);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这里的“神”,如果要用现代艺术创作概念来解释,则与灵感最为接近。本文将围绕杜甫诗歌中与诗学相…  相似文献   

18.
在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中,有三条与酒有关。 酒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有着水的外形,却有火的性格。它能助兴,也能败兴。它可以让人豪气干云,气势磅礴,无往而不前;也可以让人逃避现实,在朦胧中实现虚拟的自我;也可以让人萎靡不振,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可以让人意志消沉,颓唐没落,虚度终生;也能让人性格行为偏激怪异,与世事格格不入。 我国关于酒的历史渊源流长,酒文化丰富而盛行。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  相似文献   

19.
《春秋》2007,(5)
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有一首名诗《正气歌》,诗中以历史人物为镜鉴的典故不乏其例。近读史书,对诗句"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两则史事,方知其详。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豪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贬谪巴山楚水间20余年。诗人曾多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望洞庭》、《洞庭秋月行》、《君山怀古》等著名诗篇。关于这几首诗的系年,卞孝萱先生的《刘禹锡年谱》定为诗人贬谪朗州期间所作。不少新出选本一般都同意此说。笔者对此尚有不同看法,试略陈管见。 关于《望洞庭》、《洞庭秋月行》两诗的系年,我认为不是作于贬谪朗州(今湖南常德市)期间,而是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由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刺史转授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途经洞庭湖所作。这是刘禹锡最后一次经过洞庭湖。这次途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