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台湾思想界爆发了一场以殷海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与以徐复观、牟宗三等人为代表的新儒家之间的激烈论战,新儒家试图以复兴儒学的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开出现代民主的良方,而自由主义的一方则选择了新。这场论战既可以看做是五四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的延续,同借助于对自由民主理念的积极推行以促成中国民主宪政的政治格局的彻底革时也直接影响了此后台湾文化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2.
荀况(约前328—前235),战国时期赵国(故里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具有和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荀子》共32篇,著名的《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胜于蓝。”荀子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取其之长。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又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后天才要接受礼仪的教化。教养好的,以成为圣人;教养不好的,就成为人。这说明教育和学习对人非常要。荀子是儒家学…  相似文献   

3.
罗昆  李煌明 《思想战线》2005,31(6):87-90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中的精神境界问题,而且也是儒家的至乐问题。与道家和佛家相比,儒家的至乐———“孔颜之乐”,既有与其他两家相似之点,也有其相异之处。通过比较儒、释、道三家关于“至乐”观点的同异,可以清楚地认识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是区别儒释道“至乐”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吴根友 《新东方》2012,(1):6-10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家之一,他努力发掘儒家思想与现代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相通的思想内涵,将自由精神看作是一切民族文化创造的根本精神,认定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创发了自由社会的人物。为了与现代西方的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相区别,笔者将徐复观的自由主义思想称之为“文化自由主义”,其特征有三点:第一,他在将自由放在宽广的文化创造背景上加以讨论,使自由成为一种普适的价值,从而构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对话的共通性的正面价值。第二,这种“文化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强调“我的觉醒”或日“自作主宰”,凸显个人意识之觉醒。第三,这种文化自由主义不是不关注政治自由,而是把政治自由看作是文化自由的特殊表现形态,并将政治自由放在德性自由与知性自由的基础之上,使政治自由获得坚实的人性基础与知性的基础。徐复观的文化自由主义有其理论上的优势,但这种自由主义未能区分政治自由中积极与消极自由的不同性质,对于政治生活中个人权利的尊重与落实缺乏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自由主体的排他性问题是自由的根本问题。历史上,自由主义对此问题并没有能给出彻底的解答。马克思继承自卢梭到黑格尔对自由主义批判的传统,试图彻底解决自由的根本问题。他先对自由主义的原子个人主义进行批判,以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进而使自由从“物化”嬗变为“人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三个步骤,从终极意义上解决自由主体的排他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交锋: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邓小平思想功不可没;“老左”与“新左”呼唤“文革”,自由主义“挤出门缝”又进“夹缝”;民主社会主义刚刚抬头,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杀声一片”;新儒家却在提倡尊孔子为全民导师……各种思潮的喧嚣与交锋正使中国进入“春秋时代”.喧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理性声音被淹没,理性变革得不到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7.
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自由主义是最近二十余年来西方政坛的主流政治思潮。这一新自由主义 ,既不是指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 ,也不是指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以强调国家干预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 ,而是特指以“撒切尔主义”、“里根经济学”为代表的一整套新自由主义思想和政策。英美右翼政府在七十年代末上台以后 ,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的学说取代了凯恩斯主义 ,从而引发西方世界二十年不衰的新自由主义浪潮。本文试对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自由主义的当代霸权地位、新自由主义与全球化和“第三条道路”的关系、以及西方左翼对当代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殷海光与牟宗三关于“自由”的争论入手,分析了两人不同的学术理路与知识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两种迥异其趣的“自由”理念:殷海光接受的是英美经验主义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可证实原则出发,主张将自由限制在公共域,认为政治自由是指一个人不受别人的阻扰而径自行动的范围。而牟宗三的“儒学自由主义”则结合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与儒家心性之学,将自由理解为道德上的“圆善”。本文以为,殷海光与牟宗三自由理念的歧异不仅契合了柏林所谓“内在的”与“外在的”两种自由概念,而且承继了两种不同的近代思潮——科学与玄学之间的观念差异。  相似文献   

9.
曹景行 《两岸关系》2009,(11):29-30
1956年的7月16日下午四点左右,一辆蓝色的“华沙”牌轿车载着我和父母三人直奔颐和园。邵力子先生和夫人傅学文女士已经在门口等着,他同我父亲曹聚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父亲没有同我们一起回去吃晚饭,他和邵老留在了颐和园。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西方经济自由主义的诸人物中,被封为“彻底的”、“集大成者”尚属米瑟斯和哈耶克,尤其是米瑟斯又被称为“极端”的经济自由主义者。他们在同国家干预主义近一个世纪的思想交锋中始终认为私有制和自由市场机制是最好的和最完美的,政府无须更多地干预经济。因此,他们所有的理论都围绕着歌颂私有制和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作论证。但正象米瑟斯本人所表明的:“自由主义并不是无政府主义”,①因此,他们也用大量的理论论证政府的行为和职能。这些探讨对于今天政府职能的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米瑟斯的政府职能理论…  相似文献   

11.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萌芽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20世纪初的风云变幻,导致资本主义严重的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以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把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与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相结合的凯恩斯主义取而代之。然而,仍有少数经济学家坚持自由主义经济的信条,同凯恩斯主义对抗,主张回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这一派以奥地利的路德维希·米瑟斯为代表,认为古典自由主义的溃败在于理论还不够彻底,要构建“更纯粹、更不妥协”的自由主义。提出对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学说,规约着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心理特质的形成与发展。其中,对自律精神的褒扬,更使在儒学指导下形成的中国人的人生观呈现出重视内心修养、向往圣贤君子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自律不仅是儒家人生观的一条基本原则,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所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一、自律原则发端的背景自律原则发端的背景,是与中国哲学史上另一独具特色的范畴─—“礼”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礼”的变迁中,自律原则才渐渐具有了成为儒家人生观一条基本原则的契机。儒家作为伦理型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理想,但反对五四新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而自由主义派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一边反击新儒家的文化批判,三方构成一出颇具复调色彩的文化论争,并对当代的台港思想界形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的人本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前沿》2008,(2):178-180
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儒家管理思想最鲜明的特色。先秦儒家人本管理思想,有着丰富的人本、民本、重人的思想,其最鲜明的特色体现在“仁爱”、“民为贵”、“和为贵”等思想。这些思想的精华对现代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日,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在国企改革会议上,批评省属国企管理层级多、干部多,人浮于事,“一个煤炭集团相当于处级的一两千人都有,职工意见很大”. 一些国企中高级领导人,享受着“亦官亦商”带来的红利:一方面拿着高于同级别行政人员的合法收入;另一方面,享受同等级别的政治待遇.这种“组织人、市场价”的薪酬福利模式,既不够公平也不够合理.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代,儒、道两家都在研究解决农业文明时期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二是影响人和社会存在的天人关系。他们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7.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匡勇胜  吴新颖 《求索》2013,(10):122-124
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当作是促进个体人格的和谐、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儒家认为,那些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和”的精神的“德音”,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天人合一”发挥积极的功能。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就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支撑。所以。研究和弘扬儒家的乐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群主义者诉诸“互主体的自我观”、“叙述观点的自我”的叙述逻辑 ,批评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自我观”。但是 ,社群主义视域中的“社群”不同于基于经验的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理念 ,因而 ,与它的“自我”观念一样 ,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理念。自由的价值总只能兑现于具体的历史处境中 ,建立在个人选择上的自由不是绝对的 ,而且非常可能导向它的反面。就此而言 ,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都没有真正地把握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谈起“道”,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道家。这是因为,“道”乃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家就是以“道”作为理论基石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但是,“道”这个术语,并非是道家的专利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范畴,各家各派都爱用“道”这个字眼。以儒家言之,“道”概念在其哲学中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子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以此,则未尝不可以说,“道”也是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当然,儒家更多的是用“天”或“天命”来表述同一思想。所谓“闻道”,不过是“知天命”或“知天”的同义语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