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门徒会”是反动组织“呼喊派”①骨干分子季三保等人打着基督教旗号秘密策划发展起来的非法组织。“门徒会”形成于1989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很浓的反动政治色彩。自1994年12月以来,“门徒会”的活动在我国彝族地区越来越猖獗,截止1995年底,“门徒会”已蔓延到全州15个县市;有12739人参加,其中党员112人,乡村干部51人;各级组织机构186个。 “门徒会”的活动严重影响和危害了彝族地区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对这种恶势力,各级政府、公安机关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搞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坚决取缔。  相似文献   

2.
乐山是多民族的市。在少数民族中,以彝族人口最多。彝族聚居在峨边、马边两个民族自治县和市辖金口河区(享受民族地区待遇),乐山民族地区就是指的这“两县一区”。“两县一区”共辖55个乡镇,372个村,共有36975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7%;幅员面积5376平方公里,占全市41.91%。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乐山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一、乐山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势在必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具有规范伦理道德、调节彝族内部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互助共济社会保障功能等作用的凉山彝族习惯法。其中,家支互助制度是习惯法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受到各方面的冲击,有些已灭亡或正在消失。因此,保护和传承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是每个彝族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列举四个具有彝族社区典型特征的案列,剖析凉山彝族在传统习俗、发生纠纷、遭遇意外事故时家支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协作、互助精神;研究凉山彝族"互济"制度对当今社会保障制度在彝族农村社区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时所起到的弥补功能;同时进一步探索凉山彝族习惯法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永胜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汉代以来就是“西南夷”各族群的世居之地。由于明代洪武年间采取“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和实行屯垦的卫所制度,内地湘、赣等地大批军士被“调卫人永”,因而永胜县目前以汉族为多,少数民族主要有傈僳族、彝族、纳西族、傣族、白族、壮族等。被划归彝族支系的他留人,主要聚居在该县东部的六德彝族傈僳族乡玉水、营山、双河等村,1954年民族识别时统计有他留人2178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乡有他留人4562人。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滇西通往四川凉山的唯一通道,也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本地人”的视角,首先借助彝语语汇和一套本地的概念、分类,来解读彝族的习惯法规范及其判例.文章继而分析了“和谐”和“尊严”这对对立统一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彝族纠纷解决活动的影响.同时,基于“人观”、“犯罪观”及“权利观”的二重性,彝人的纠纷解决活动显现出“物质”与“象征”并重的特征,文章指出,其纠纷解决活动是一...  相似文献   

6.
论凉山彝族习惯法在当代的变迁及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习惯法从来不是僵硬不变的规范体系,它总是随着彝族社会所经历的内在变迁与外部冲击,不断在“扬弃”中演化。在开展国家法治建设的大背号下,彝族习惯法应当得到善待、引导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它不仅不是彝族地区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阻碍,相反,通过在立法及司法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沟通机制,习惯法必将成为彝族地区法制建设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素来就有“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东方人类故乡”和“世界恐龙之乡”的美誉。经过历史长年累月的积淀与民族的发展,楚雄彝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永胜县六德僳僳族彝族乡居住着5000人左右的他留人,在上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时确定为彝族。他留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明屁的“边屯文化”内涵。考察其历史文化渊源,他留人与明清以来的军民屯伍调卫关系密切,是典型的民族融合的后裔。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自治民族,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自治地方。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采,古时候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崇虎、尚黑、贵左”是其文化的主要特征,自称是太阳之子,火的民族、虎的后代。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彝三古”(彝族文化、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独具魅力。在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中,文化资源是楚雄最大的发展潜力,文化旅游产业大有可为。贯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决策部署,楚雄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打造恐龙文化、元谋人文化和彝族文化三张名片为第一抓手,努力建设文化独具魅力、艺术独具特色、旅游人气集聚、产业快速发展的文化新高地,加快民族文化强州建设步伐,为富民强州和滇中产业经济区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1.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自古就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誉,是中原文化传人云南的重要通道,也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全市总人口549.5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54.73万人,占总人口的10%,有23种少数民族,是个典型的民族散杂聚居区。回族、苗族、彝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18.03万人、苗族17.68万人、彝族17.44万人。  相似文献   

12.
“圣”与“俗”已普有为当代宗教仪式活动大众化的面相。基于祖先崇拜而源生的云南大理后山彝族腊罗伯“接密枯”仪式,借助其特定的时空场景和行为过程,嵌入性地传递了表述归属于死者和生者的神圣和世俗化内涵。地方权力精英充分动员和亲自参与的切合在“圣”、“俗”之间的仪式行为,因得益于权力资源的“再创造”,集体凝注在基于地方本土文化特色来培植财富生产力的这条行政惠民的潜规则上,其恢宏隆重的仪式场景,既神圣表达了文化“持有者”尊祖敬祖的祖荫“情结”,同时又巧妙地“嫁接”了地方权力精英基于仪式活动的“主导”而获得更高科层资本的内心诉求。传统的彝族“接密枯”仪式在动摇其文化本质的异境中勃兴发展,衍生出许多异样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3.
早期彝族先民为华夏大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其中尤以彝族史诗为人所称道。早期彝族史诗反映的是彝族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朴素认知,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探寻彝族史诗中的美感现象和自然美、社会美等层面的美学价值,挖掘其中潜在着的美学规律,对于我们丰富、指导现代人的审美活动,挖掘、保护和发展彝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工作中,除了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发展落后、社会进步慢的共同问题外,还面临干部接受和投身“四群”教育能力不足、群众监督难到位两个突出的问题。深人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抓住主要问题,扎实深人开展。  相似文献   

15.
乐山司法行政系统在司法行政服务“彝家新寨”中,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职能作用,通过法治建设“三强化”、化解纠纷“三到位”、法律服务“三跟进”,积极服务彝家新寨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培养彝族群众良好的学法用法习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和谐美好的小康生活。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们对泸州市治安大队1993年查处的185起“六害”案件中905名成员的反查处手段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类整理,发现“六害”违法犯罪人员反查处手段可以归纳为“逃、赖、保、说”四个方面,我们称它为反查处的“四招”。 第一招:逃。所谓逃,就是逃跑,案发后外出不归,逃避处罚。这类案件共涉及36起,98人,占“六害”案件总数的18.9%,总人数的15.3%。98人中,主要是个体户和无业人员,共85人,占98人的86%;工作流动性大的外地派驻泸州机构人员占8%;外地流窜作案人员占6%。在逃跑的时间上分析,一般宣传查禁而逃跑的较少,多数是被发现和被触动后,想一  相似文献   

17.
彝族家风是彝族文化的缩影,是读懂彝族的基因密码。建设彝区优秀家风,事关彝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事关彝区的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和谐繁荣。加强新时代彝区优秀家风建设,要抓住彝族家风家支化、习俗化、封闭性、稳定性等特点,从筛选彝族传统家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促进彝族优秀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时代精华,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发挥家支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加强各民族家风的交流与融通,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法律多元主义”的风靡使我们理性对待民间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法律多元的具体操作却无法趋一,当下中国依然面对着如何处理民族习惯法文化与主流法文化的冲突。通过对彝族习惯法及习惯法在彝族社会适用的透析,能为我们在看待民族习惯法文化与主流法文化的冲突中找寻到理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开心一刻     
警察局长正在和四个警察谈话。他冲他们喊到:“饭桶,你们四个人竟然对付不了一个小偷,让他跑了。” “我们不是饭桶,”那四个人争辩道:“虽然他跑掉了,可我们成功地获取了他的指纹。” “在哪儿?” “我们脸上啊。”  相似文献   

20.
<正>马边地处乐山、宜宾、凉山结合部,县域面积2304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9个社区114个村,总人口22万人。马边县情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小凉山彝族聚居县。马边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西壤峨边、东接屏山、南连雷波、西临美姑,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彝、汉、苗等29个民族,彝族人口占47.5%,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彝族自治县。二是自然资源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