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最近1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两抢”犯罪总体呈上升态势,且出现多方面的特点。当前,影响“两抢”犯罪变化趋势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的程度、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差距、“两抢”犯罪主体特点、社会成员的防范意识以及公安机关的防控机制等。预防“两抢”犯罪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是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作为社会犯罪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一般犯罪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大体同步的态势。这是因为,重新犯罪成员来源于社会一般犯罪成员,受到社会一般犯罪成员的数量、结构、特点等变化的直接影响。在犯罪原因上也具有相同社会背景,诱发社会一般犯罪的各种不良因素,同样也会对重新犯罪产生诱发作用。从我国的犯罪状况和发展规律来看,社会犯罪较多的时期或地区,重新犯罪的数量一般也较多,社会犯罪较少的时期或地区,重新犯罪的数量一般也较少。如我国司法部调查表明,刑释人员重犯率在1983年“严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两盗”(入室盗窃、盗窃机动车)犯罪和“两抢”(抢劫、抢夺)犯罪发案频繁,对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造成很大冲击,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形式,对此,各地公安机关非常重视,均展开专项斗争予以治理。本文立足天津犯罪调查,对两盗、两抢的犯罪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未成年犯罪确立的“教育、保护、挽救”的刑事政策,对于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提倡从轻、减轻甚至免除处罚,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犯有盗窃罪、抢夺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由于我国未建立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基层公安机关尚未完全转变执法观念,在打击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问题上产生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公安机关应当在全面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以及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的基础上,适时转变观念,以挽救失足的未成年人为目标,做到打击与保护的有机结合,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流动人口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剖析南京市流动人口犯罪特点(包括犯罪成员构成特点和犯罪成员行为特点)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进行了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6.
近年中国的帮会团伙呈现出犯罪国际化、活动隐蔽化、纠合方式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特点。作为一股反社会的犯罪组织,帮会团伙犯罪成员主要以男性青少年为主,女性青少年犯罪近年呈现增长之势;从职业来看以无业失业和流动人员为主。帮会团伙犯罪是各种社会矛盾和诸多社会消极因素综合反映,流动人口、失业人口,贫富分化严重,价值观念失范,社会控制和管理存在漏洞等是帮会团伙犯罪的诱因。控制帮会团伙犯罪必须从治标与治本两方面着手,才能使社会发展协调有序。  相似文献   

7.
当代台湾黑社会问题初探孔萍萍*在台湾,黑社会组织又称黑道。根据1996年12月台湾“立法院”通过的《组织犯罪防治条例》,“台湾黑社会组织”具体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有内部管理结构,以犯罪为宗旨或以其成员从事犯罪活动,具有集团性、常习性、胁迫性或暴力性的...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对青少年犯罪研究起步较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七十年代以前,对犯罪学和青少年犯罪研究不够。直到七十年代后期,公安机关破案查获的作案成员中,25岁以下青少年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1979年达到59.4%,形成第一个高峰,才引起社会  相似文献   

9.
犯罪低龄化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青海省情况看,九十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严重,案件数量不断上升,犯罪暴力性、团伙性、凶残性日益明显,已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对青少年犯罪的早防早治,社会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为此,本人对青海省“八五”、“九五”期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查的全面调查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全面调查符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是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的必然要求。全面调查主要应在侦查阶段由公安机关进行。公安机关在侦查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全面调查包括对案件事实的调查、社会调查和生理调查以及心理测试三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沿城市,其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白益严峻。流动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兼具“流动人口”和“未成年人”两个群体的一般特性,其犯罪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相关部门、非政府组织应该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做好这个群体的犯罪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社会流动中的农村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值得重视。目前青少年犯罪研究不注意区分农村青少年和城市青少年两个不同特征群体的犯罪特点,不重视一般性社会因素的地方性实践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多着重于一般性描述和分析而缺乏具体经验研究。本文划分了两种社会流动,并以地域内社会流动中的农村青少年犯罪为例,分析了该种社会流动中一般社会因素的地方性实践特征与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指出这种社会流动中的“断裂”环节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强调了从实际断裂环节出发加强社会建设以预防该种流动中的农村青少年犯罪和促进其成长。  相似文献   

13.
全球背景下的犯罪形态发展与刑事制裁方式演变初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在震惊全球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有必要启动对犯罪发展问题的研究。作者依据社会危害程度等级,将犯罪分为“无组织性犯罪”、“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三种形态,并分析了针对三种犯罪形态所采取的刑事制裁方式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8年1月-2010年3月T市公安机关破获的四川省凉山州彝族吸贩毒盗窃团伙中的53名男性HIV+吸毒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入访谈、观察法和文献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对团伙成员的犯罪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加强对HIV+吸毒者管控工作改善其社会处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帮派是指由25岁以下青少年参与的,三人以上固定成员、有组织和活动规则的从事犯罪与非行的青少年犯罪团伙。青少年帮派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的有组织犯罪,其犯罪人具有特殊性,而且所谓的“帮派”也是与成人的犯罪组织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青少年帮派也有可能为成人犯罪组织所利用甚至发展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因此,有必要针对青少年帮派的特征和形成因素进行探讨,进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矫正的措施。最终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党中央有关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央政法公安机关决定在今年的4-7月份里集中力量开展全国性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这一决策是顺应人民群众呼声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当前社会治安问题、控制犯罪形势的迫切需要.当前犯罪的动态变化即为本次“严打”决策的一个重要现实依据所在.所谓犯罪的动态变化,是指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随着诸多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在时间、空间、类型结构等多方面表现出立体的差异性.既然犯罪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情势之中的,那么我们的有关对策也理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当前中央关于开展全国性“严打”决策的作出即在很大程度上依据着当前犯罪动态变化的新情势.  相似文献   

17.
2000年我市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达7千多名;2001年抓获犯罪嫌疑人比上年上升39.7%;2002年1至6日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60%。据法院统计,1999年我市青少年犯罪判刑的2300多人,2000年我市青少年犯罪判刑数比上年上升7%。青少年犯罪上升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在外来暂住人员中,同乡作案以盗窃、绑架勒索、伤害等案件居多。深圳是外来暂住人口与常住人口倒佳比例最大,流动人口之多,也在全国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相当复杂,对其探讨已涉及到了各种学科和社会层面,并渐有“科际整合”的趋势。本研究立足于具有“科际整合”特点的国内外代表性学说一般犯罪理论和犯罪综合动因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家庭、学校、同侪以及低自我控制等因素对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历来是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且有低龄化、暴力化、严重化的趋向,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病态,虽有其自身发展所决定的人格特点,更有其赖以产生的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犯罪社会学理论研究中较突出的法国里昂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卡萨尼认为:“制造犯罪者是社会,引诱人并将其推向犯罪的也是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犯罪正是在特定情景下,作为社会脆弱群体的青少年缺乏支持而导致社会化过程失当的反应。于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即如何构建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支持系统,防患于未燃,以期使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其在犯罪作案地点的选择上,曾具有很大随机性。但近年来的调查报告显示这一点已有场所化的倾向。这是犯罪思想与意识成熟的表现,契合社会发展。不良娱乐场所是典型的犯罪场所;校园内外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地。环境犯罪学中的“犯罪机会与认知空间交叠”理论可以诠释这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