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李潇 《唯实》2008,(9):59-62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都对技术对人的奴役作出了犀利、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海德格尔则把技术理解为一种真理或展现;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二者相比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批判更为彻底,并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潇 《唯实》2008,(8):59-62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都对技术对人的奴役作出了犀利、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海德格尔则把技术理解为一种真理或展现;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二者相比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批判更为彻底,并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牟曦东 《世纪桥》2011,(11):35-36
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人本质的理解带动了哲学思想上的哥白尼革命,超越了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人本质的抽象界定。然而,马克思对于人本质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现实的过程,并不是从登上哲学舞台的开始就得出了最后的结论。本文从马克思的人本质理论出发,不但要揭示出马克思在不同理论发展时期对人本质的不同理解,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探寻马克思不同时期对人本质的理解的不同视角,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对人本质的理解所经历的逻辑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对人的哲学的核心问题--自由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种迥异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运思道路和视域;人存在论地存在,由此,他们共同开辟了告别传统西方哲学的道路和视城.但是,在通向现代哲学的路途中,特别是在通往自由的路途上,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具有更多的差异.马克思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视域中,讨论共同体的自由,而海德格尔则先验地讨论个体的自由.这种差异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品质的哲学,双方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6.
仰海峰 《探索》2002,(1):64-68
本文从文本解读的视角,指出了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书中,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区别以及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根本差异。萨特将人道主义奠基于人的生存这一基础上,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对存在的历史性领悟才是人道主义的真实基础,萨特的人道主义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翻版。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历史性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黄建平 《世纪桥》2009,(13):70-71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探讨人的重要概念,也是进入其哲学的理论入口。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范畴意指“作为存在者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存”。与传统哲学不同,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在此”是“此在”的哲学前提。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相似性。海德格尔由“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推向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8.
探索马克思的社会生活教育思想,需要从马克思的生活教育观念出发,把握马克思特别称道并主张无产阶级努力构建的专门社会教育网络思想,理解国家政治生活的教育价值,最终探求以社会教育形式实现人的生活完满.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与立论基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对马克思哲学中人的概念的理解出发,剖析马克思从"人"到"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形成的思维理路,揭示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内涵,"现实的个人"的意义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时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技术价值的伟大批判这一论旨.比较了他们的技术本质观由于海德格尔无视马克思的"技术"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的分析,而将不可言说的"存在,,视为一切技术行为的可能性条件,这就决定了海德格尔无法发现马克思讨论"技术问题"的"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主导倾向,无论明言与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生产和技术关系的思考,其思想的公分母乃是所谓的"技术"本质归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自然"关系,这种对"技术,,的"解构",与马克思的"技术的逻辑"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手稿>中界定人的本质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劳动是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是生产劳动得以表现从而确证人的本质的方式,从这一立论出发,马克思认为,工业是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人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他进一步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只有研究生产劳动、研究工业及其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和力量,并由此揭示了往后工业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关于人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权利观是马克思国家与法权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马克思权利观的研究,要避免理论"碎片化"和简单化的研究倾向,从整体上厘清和剖析权利观念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法权哲学思想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说来,"人的问题"是马克思权利观叙事的话语动力和理论主题,马克思正是从"人的问题"出发,以自然与历史、历时与共时、一般与特殊三重理论关照,深入研究了其在权利问题上的理论态度,澄明了权利问题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5.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性思想,要求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既要从客体、客观方面理解人,又要从主体、主观方面来理解人,毛泽东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正是对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发展,文章具体分析了毛泽东的唯物论思想侧重于从客观方面来理解人,他的辩证法思想则侧重于从主观方面来理解人,只有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的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和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劳动实践出发去理解主体及主体性,实现了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四个维度分别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以及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在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理解掌握这四个维度的内涵,将思想理论与社会现实状况结合起来,有助于创造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新形式,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手稿》中界定人的本质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劳动是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是生产劳动得以表现从而确证人的本质的方式,从这一立论出发,马克思认为,工业是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人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他进一步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只有研究生产劳动、研究工业及其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和力量,并由此揭示了往后工业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关于人的科学。  相似文献   

18.
国外马克思学者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文集<黑格尔-马克思关系>的导论中,弗雷泽和伯恩对"黑格尔-马克思关系"做了一个历史考察,基本勾勒出自马克思去世后西方学者对该问题的种种看法和观点.麦格雷格通过对黑格尔新发表文本即1817年至1818年海德堡演讲的诠释,在<共产主义衰落之后黑格尔与马克思>中,提出了自己关于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思关系"的新观点,即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想存在着"片面理解".在<后现代马克思>第9章,卡弗从后现代主义观点出发,对"黑格尔-马克思关系"这一叙事结构本身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19.
在萨特和马克思的哲学中,异化都是一个重要概念,然而两者的异化理论从根本上讲还是有区别的。萨特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没有超出存在主义的范围,而马克思则把异化的产生归于私有制,从而指明了消除异化的途径。本文从异化的概念、产生异化的根源和克服异化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阐明了两者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从存在论领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相对于"超越论存在论"在为世界万物"奠基"时诉诸非感性经验的境域从而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上带来诸多困难及"此在存在论"着眼于人之"此在"情态化的生存状况、生存境遇来说,"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则把其归求于人之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从而把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的存在论基础拉回到"现实的个人",并在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中使其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存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