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对人的哲学的核心问题--自由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种迥异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运思道路和视域;人存在论地存在,由此,他们共同开辟了告别传统西方哲学的道路和视城.但是,在通向现代哲学的路途中,特别是在通往自由的路途上,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具有更多的差异.马克思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视域中,讨论共同体的自由,而海德格尔则先验地讨论个体的自由.这种差异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品质的哲学,双方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哲学”以及自己的理论与“哲学”的关系的看法有一个变化过程.在投身理论活动之初,他不仅推崇“哲学”,而且还努力突出“哲学”与“人”及其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哲学的现实内容和实践功能;马克思后来提出“终结哲学”之说,指的是终结那种脱离感性的人的现实生活的抽象哲学,那种从抽象精神原则出发以思辨的方式解释世界和人的历史的哲学,那种无法进入人的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进程的、没有实践意义的哲学.所有这些旧哲学的根本缺陷最集中地体现在黑格尔哲学之中.因此,消灭一切不具有实践性的哲学,主要是消灭黑格尔派哲学.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的结晶。哲学家所创立的哲学不能是由哲学到哲学的独白式的复调。而是要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纵现整个西方哲学史,以往的哲学家都不乏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最后却都以要建立一种哲学的终极体系而告终。本文主要以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基点,来分析马克思是怎样实现由“哲学的批判”到“社会建构”这一思想理路,并创建自己的唯物史观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在重新理解人的基础上,变革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海德格尔从此在出发去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追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样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人,也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的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内涵,从理论上来讲有助于我们完整地理解唯物史观,并运用之来研究、分析问题;从现实上来讲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哲学基础,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仰海峰 《探索》2002,(1):64-68
本文从文本解读的视角,指出了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书中,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区别以及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根本差异。萨特将人道主义奠基于人的生存这一基础上,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对存在的历史性领悟才是人道主义的真实基础,萨特的人道主义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翻版。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历史性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哲学的研究价值正愈益显示出来。其中,“交往”观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入探究马克思的“交往”观,不仅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今天,对理解和把握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比较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马克思在许多著作中对“交往”问题作了探索。早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把人与自然的交往视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并反复提到“同别人的实际交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集中探讨了“交往与生产力”、“交…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立足社会现实发展状况,从“现实的人”、物质生产发展状况、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情况三个方面确立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前提和线索。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进行历史分析,并对“真正的共同体”进行理论建构,从而描绘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探索,指引当代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为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视域中,“对象性活动”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哲学术语,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标志性概念之一,是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则的奠基石.马克思在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性脱离之时,“对象性”原则、“对象性活动”原则起到了十分关键作用.马克思之“对象性活动”原则,既批判并超越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纯粹的“理性辩证法”,又批判并超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使马克思存在论建基于新的哲学原则之上,并为全新地理解人和自然的本质存在提供了存在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1978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世界历史的大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本文基于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解与认识,探讨这一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指导意义及其对改革开放的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李世伟 《世纪桥》2011,(3):57-58
本文运用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对1842—1843年间马克思的“法与法律”二分法进行解读,从而认为青年马克思基本是继受了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马克思“法与法律”二分法背后的哲学依据是黑格尔的法哲学;而在马克思经历苦恼、从黑格尔体系完全脱离出来,彻底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之后对黑格尔法哲学是持批判态度的;至此,“法与法律”二分法也因这种批判而丧失了它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2.
丁节 《世纪桥》2012,(7):34-35
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概念的重新拷问,经过了同以往理论的一系列反思、争论而最终实现,这其中施蒂纳的作用影响甚大。虽说,施蒂纳一直是马克思着重批判的对象,但是这种批判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反思。施蒂纳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最终确立所起的启示作用不容忽视。本文着眼于“现实的人”的概念,通过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确立过程的分析探讨。揭示出施蒂纳对马克思不可磨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晚年对俄国的村社制度发生过强烈的兴趣,他花了不少时间对其进行研究。在这一时期他提出了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大胆设想。这一设想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过影响。时至今日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从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社会阶段,就意味着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设想业已成为现实。康夏在《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发表文章,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马克思早年认为一般国家包括东方国家都要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与他早年的理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而马克思早年关于东方社会未来道路的思考是极为审慎的,其论证是建立在对东方现实的深邃的洞察之上  相似文献   

14.
王虎学 《唯实》2009,(5):40-44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社会”概念的生成与嬗变轨迹是马克思整个思想流变历程的浓缩及其内在逻辑进程的展开。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基于对马克思不同时期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敞开广阔的问题域,开掘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不同面相及其丰富内涵。而马克思“社会”概念原初理论语境的回归与再现以及新的方法论启示,必将成为进一步阐释和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蒋楼 《实事求是》2012,(6):12-16
文本研究和经典著作解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蕴含的“现实批判”维度的革命观,不但实现了马克思革命观的历史性变革,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现实批判”的思想维度和“以人为根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不管是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还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理念支撑和方法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松 《理论学刊》2005,1(9):21-26
海德格尔在其关于存在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中,赋予了存在之真理以独特样态,与此同时,他也因此而使面向存在的思想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实践性意义,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中,作为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他的存在之思更突显出一种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的内在张力。面对马克思在扬弃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所提出的这一要求和任务,海德格尔的思想显现出它自身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通过海德格尔的思想,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也被带到一种空前的尖锐性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核心,更是和谐社会里人的存在指向。马克思认为,“和谐人”以和谐社会关系为本质,以和谐实践为根本特征,只存在于和谐人共同体中,它既是共产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人”,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实”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前提,是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给予批判时做出的一个根本性论定。但后来的研究者往往忽略了理解马克思现实概念的一个根本性困难,即“现实”在理论上的不可界定性与可界定性所构成的自我指涉困境。理解马克思辨析的最佳途径莫过于从“现实”概念探究的“前史”入手,在马克思这里,“现实”在理论上的自我指涉困境只是一种表象。我们虽无法以理论证明的方式去界定现实,但可依现实活动本身对其内涵给予解释和展示。“可感性”“实践性”“整体性”“特定性”是“现实”自我解释的四个方面,其环环相扣在人的现实理论活动与现实实践活动的内在统一,共同宣示着现实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将自由与人权都视为革命追求的目标和扬弃的环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蕴涵着关注人的现实境遇和未来状态,其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分析以及共产主义的理论关怀也可以看作是“正义论”,因此,从历史与政治的共契中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和当代回应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3,(6)
马克思的"现实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现实人"在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中生存和发展。这些现实的关系决定了"现实人"是多维立体的总体存在,是自然维度、自由维度、社会维度、劳动维度和历史维度的辩证统一。多维统一的人才是"现实人",多维统一确证人的现实存在;"现实人"必定是多维统一的,人通过多维统一表现自身的现实存在。说人是现实的,是说人是有条件的,是相对存在,多维统一是"现实人"的存在条件。"现实人"是多维总体,是不可分割的,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对人的逻辑分析代替人的现实存在。正确解读马克思"现实人",必须划清与各种形式的抽象人性论的哲学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