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格障碍者犯罪约占所有犯罪的三分之一左右,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人格障碍者的态度和行为等心理机能明显不协调,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其行为的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有所减弱.但是人格障碍者又能够理解其行为的性质和行为后果及社会对其的评价,换言之,其行为并非基于精神病理实施的,并未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因此人格障碍者是限制(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人格障碍者犯罪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的精神压力增大,致使人格障碍者日益增多,人格障碍犯罪所占犯罪比例也逐年增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效预防人格障碍犯罪,可以根据人格障碍犯罪所具有的特定规律和特点,从完善相关立法、健全服务网络、加强舆论引导、关注重点人群四个方面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基于犯罪的心理背景或原因,犯罪人分可为分为三类:第一,由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即反社会人格犯罪人;第二,由社会化障碍引起的犯罪,即犯罪人格犯罪人;第三,由心理障碍引发的犯罪,即心理问题犯罪人。对犯罪人的了解程度,是高校预测和防控大学生犯罪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变态心理犯罪之预防——从伍勇的人格变态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勇曾经是优秀的中学生,却沦落为杀人、抢劫等八起大案的作案人。其明显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犯罪的心理因素。导致人格障碍的原因是坎坷的人生经历、缺少正常的交往等社会因素,家庭不和谐因素和家庭暴力因素,错误的心理防卫机制。因此预防措施方面要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加强社区建设,加强心理卫生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国家采取强制性的收留措施。重视预防变态心理犯罪,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平安有序之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研究——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心理上形成人格障碍,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极易被坏人所利用,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社区矫正有利于治理犯罪人重新犯罪,但社区矫正并未完全杜绝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其因素很多,但补偿心理、不公平观、耻辱感、焦虑恐慌心理、人格障碍困扰、抑郁悲观心理以及自卑自弃心理等因素对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走上犯罪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罪犯刘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杀15人,并掠财奸尸,穷凶极恶、令人发指。本文从犯 罪学、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罪犯的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以及智力水平缺陷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 了优化家庭教育方式,强化心理素质教育,遏制社会不良刺激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精神病态是一种多维度的病理性人格障碍,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密切。患者异常的神经生物基础和不良生长环境交互作用容易引发精神病态犯罪,冷酷无情的人际情感特质是精神病态实施工具性攻击和虐待性暴力犯罪的内驱力。这类犯罪起始年龄早、性别差异明显、犯罪程度严重、再犯率高,犯罪动机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精神病态犯罪已成为欧美等西方国家相关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国内犯罪心理学界也对此开展了初步的本土化探索,包括精神病态人格、精神病态与犯罪的关系和精神病态犯罪原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支持司法实践不够、研究领域狭窄等不足。因此,应进一步梳理和归纳精神病态犯罪研究的学术脉络,透视现有研究还面临的问题,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以适应犯罪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国刑法仅规定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但性质决定实质,故而刑法实际上已肯定了我国存在黑社会犯罪现象。随着国际黑社会组织向我国的不断渗透以及国内涉黑势力的自身演变,我国存在黑社会犯罪应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呈不断蔓延趋势。为此,应从法律层面加强对策研究,建立专门的反黑法律体系,完善刑事实体法、程序法和相关配套法律的规定,从而防疏堵漏,严密法网,以有效地防范和打击黑社会犯罪,遏制和减少黑社会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在犯罪主体方面,黑社会性质组织人数众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在主观方面,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犯意坚决,犯罪目标明确,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在客观方面,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表现为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腐蚀手段,对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论侦查的谋略性与法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应适合侦控犯罪的实际水平和现实需要。侦查自由度与其程序规制性之间是有冲突的,这就需要建立适合于侦控规律的法制体系,研究合法用谋的原则技巧,在谋略性与法律性之间架起充分发挥案侦人员智慧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在刑法需满足人们对安全和稳定的社会需求的背景下,刑法中关于危险犯的理论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就目前关于危险犯的认识而言,在其性质、类别、停止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少分歧和争议。对危险犯应认定其是一种独立于行为犯、结果犯的行为类型并与二者共存,在其停止形态方面应该从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的特殊场合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下,警察机关被视为一个无所不能的机构,使社会对于警察的期望和评价标准过高,加重了警察机关的责任和工作量。全天候工作制使警察不能完成正常的角色转换,导致警察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进而产生效率低下和职务犯罪。通过修改警察法,对警察职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是保护警察合法权益,提高警务职能效率,减少腐败现象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不作为是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各种行为理论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不作为的行为性进行论证,但是都存在缺陷。对不作为的行为性的研究应在具体的犯罪构成体系之中进行,而不应当脱离具体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抽象的探讨。就我国犯罪构成体系而言,对不作为的行为性的判断应经历一个从实然判断到应然判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要有效地打击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准确地认定这种犯罪,以避免在执法过程中因认识的不同,给犯罪者以可乘之机。只有准确地认定什么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防范策略,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犯罪是重大的历史现象与社会现象。在相关的学科当中,刑法学和犯罪学与犯罪的关系最为紧密,均以犯罪作为学科基本范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学科任务和学科性质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犯罪学与刑法学对于犯罪范畴的理解存在着重大的差异。理论上很小的差异会给实践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科间犯罪范畴的差异与沟通的确是无法回避与忽视的重要问题。该意义上的犯罪范畴,既直接关系犯罪性质的认定问题,也直接关系犯罪圈的划定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黑社会",是指以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为基本手段、非法控制一定区域或行为并与主流社会相对抗,从而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管理制度的犯罪组织.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非法控制社会性;二是稳定成熟的犯罪组织性;三是地域性及地缘感;四是不择手段获取经济利益性;五是严苛"黑色法制"与科层制;六是鲜明的犯罪亚文化.针对现行法律在惩治黑社会犯罪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应重点完善有关惩治黑社会犯罪的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  相似文献   

20.
中止犯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各种原因,各国中止犯在立法方式、法律性质、成立要件及刑事责任方面差异甚大。我国有必要参照国外中止犯的相关立法与理论,采取中止犯与未遂犯混合规定方式并将预备中止犯非犯罪化,增设准中止犯,在采取必减免制的同时增加中止犯与既遂犯的转化性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