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应采取归因与归责的相分离模式,在归因阶段采取条件理论作为判断标准已达成共识,而在归责阶段则主要存在修正的条件理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以及客观归责理论。本文认为在归因阶段应采取合法则的条件说,在归责阶段则通过对实行行为、违法性阻却事由等犯罪论理论的运用具体判断是否进行归责。同时认为,应在归因判断时强调事实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归因问题的提出始于本世纪40年代,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做原因推论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7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在各个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所谓归因理论(多称归属理论),就是一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推论和解释或是判断其原因的信息理论。归因理论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们可以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归之于个人的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及机会运气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普通话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是相互影响的。公安院校学员对普通话学习成败的归因,不仅对其前阶段学习结果有反思总结作用,更能对后阶段的学习行为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积极运用归因理论,研究学员普通话学习成败归因问题,深入了解与分析其学习心理动机,有利于教官教师帮助学员调整学习态度和行为,进而改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应采取归因与归责的相分离模式,在归因阶段采取条件理论作为判断标准已达成共识,而在归责阶段则主要存在修正的条件理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以及客观归责理论.本文认为在归因阶段应采取合法则的条件说,在归责阶段则通过对实行行为、违法性阻却事由等犯罪论理论的运用具体判断是否进行归责.同时认为,应在归因判断时强调事实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方式不同,个体的行为反应和情感反应也不同。就警察来说,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警察的情感、成就期望和动机、团队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影响到警察队伍的集体效能感。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广泛应用于警察选拔、培训和工作激励,帮助警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提高警察的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整个警察队伍的集体效能感。  相似文献   

6.
目前,毒品问题越来越严重,已从原来的孤立现象演变成全球性问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戒毒,尤其是强制戒毒后的维持是目前世界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尚未解决的一大难题。随着归因理论的发展及完善,可以用归因理论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改变吸毒者的归因认知过程,从而改变其对行为结果即戒毒的期望,以达到彻底戒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归因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因指的是人们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对个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各种日常行为事件的结果所进行的原因搜寻过程,它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归因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医护实践、教育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用以改变、控制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归因理论对于教育和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也已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在教育和教  相似文献   

8.
成就动机的水平决定着个体的发展,而归因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情绪、期望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因此,归因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将成绩不理想等负性事件归因于能力不足和努力不够等因素。因此,运用归因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的方法有:设置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提供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个体可以从已经存在的信息资料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手段找出产生行为正确与错误的真实原因,那么,体育活动中的行为结果也必然会受到个体归因的影响,并且直接决定着某种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因此,本文就个体归因对在体育运动技能形成中的影响及应用,体育教师注重归因指导的教学策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行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活动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理。这里所说的归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分析。教学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连续过程,归因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个阶段无论成绩如何,成功与否,均要寻找原因,才能更好地前进。  相似文献   

11.
制造法不允许的危险应当被定位为结果归责的前提,而非结果归责的内容。在结果加重犯中,制造法不允许的基本结果之危险,涉及到实行行为的判断;而制造法不允许的加重结果之危险,与实行行为的判断无关,而是属于结果归责的内容。主流的客观归责理论存在着以下严重的缺陷:没有清楚地区分行为不法与结果不法,弱化了刑法上行为规范的指示功能;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去讨论刑法限制行为自由的正当根据,不利于保障国民的行动自由;将同一内容反复检验,有损犯罪判断的经济性;不利于确立一个明确的结果归责的连接点,造成结果归责判断的混乱。制造法不允许的危险的下位判断基准,无法为行为无价值立场下的实行行为的判断提供可以借鉴的内容。制造法允许的危险、单纯降低法益的危险等下位判断基准,确实可为结果无价值立场下的实行行为的判断提供值得注意的内容,但受制于自身的立场,并不能将这些内容纳入到实行行为的判断之中。  相似文献   

12.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惩治腐败的一项过渡性罪名,是刑事立法的一种必要之举,也是无奈之举.该罪自设立以来,就受到学界多方诘问,尤其是其法定刑,被普遍认为过低.通过对该罪的逻辑结构、价值蕴涵以及行为性质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该罪法定刑的正当性根据,我国不应提高该罪的法定刑.  相似文献   

13.
客观归责理论的创新性仅体现在:它利用归责这一古老的概念,将众多原本分散存在的、用于限制构成要件成立范围的学说汇集成了一个整体。尽管该理论提出了个别有益的洞见,但从总体上来说,它试图对结果犯不法进行规范性限制的努力并不成功。第一,客观归责理论掩盖了一个本应先于结果归责而展开独立判断的核心问题,即符合构成要件的不法举动。第二,仅仅从客观方面出发,无法合理地解决行为是否创设了法所不容许之风险的问题。第三,把结果归责的问题放在客观构成要件中来处理的做法显得操之过急,在此之前应当先行判断行为人的责任能力。对于客观归责理论的批判性考察表明,本质上源于自然主义时代的传统犯罪论体系亟待修正。  相似文献   

14.
虽然我国实务上明确根据客观归责论说明裁判理由的案件很少,但客观归责论所揭示的规范判断方法对于判断客观构成要件符合性、限定处罚范围都很重要,因果关系的相当性说与客观归责论的差异也是根本性的。客观归责论所指明的刑法规范判断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至于是否非得使用客观归责论的相关术语,是否必须按照制造风险与实现风险的进路进行思考,并非问题的关键。对于绝大多数案件而言,分析实行行为违反何种行为规范以及其危险性何在、其是否直接指向结果等,就可以认为实务上承认或接受了客观归责论的规范思考。当然,实务上应当针对行为危险性是否存在、结果如何具体地进行归属的判断等较为复杂的情形进行规范维度的审慎检验,并应关注客观归责论在正当防卫等领域的适用可能。  相似文献   

15.
略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责原则与刑罚观有密切的联系。报应刑罚观导致结果责任 ,与报应刑罚观相对的预防刑罚观导致罪过责任 ,但是罪过责任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了证明难的诉讼困境和公众利益的保护缺失两大弊病。针对这两大弊病 ,产生了无需证明罪过和无需考虑罪过的严格责任。但是严格责任在理论上却无法成为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 ,同时严格责任的适用会导致刑罚报应目的和预防目的的双重失落 ,这就是严格责任的局限性。笔者提出 ,诉讼困境是无法避免的 ,而公众利益的保护可以通过用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代替刑事责任的方法来实现。因此 ,严格责任没有存在的余地。  相似文献   

16.
合同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合同责任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责任归责原则究竟是什么 ,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 ,我国《合同法》确定的合同责任归责原则是一个体系 ,是由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构成的。这两种归责原则在具体表现上分为三种形式 ,即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它们各自调整不同的合同责任归责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行为至结果的因果流程中介入第三人行为,使因果流程发生变化或者产生不同结果等情形时,如何解决前行为人以及第三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和责任归咎问题,是因果关系领域与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难题。应着眼于自我负责原则,具体衡量两种行为所造成的风险的影响力,分析最终结果是何种行为所制造的风险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将第三人介入类型的责任归属问题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经济的日益发达,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污染、资源严重破坏等引发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与其他侵权行为相比,环境侵权具有主体的不平等性和不可互换性。这使其归责原则也不同于一般的侵权归责原则。不论从民法理论还是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侵权行为都应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产品警示缺陷概念及其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警示缺陷事故的双方性质。在此基础上,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得出基于效率目标的警示缺陷认定标准即“合理的可替代警示”标准,运用均衡分析方法来考察警示缺陷的严格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各自的激励效果,通过对两种归责原则的激励效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最有效率的警示缺陷归责原则。至此,一个关于警示缺陷归责原则的统一完整的法经济学解释框架便构建而成。  相似文献   

20.
个人国际刑事责任是探讨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从个人国际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来看 ,它有哲学和法学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 ,论文述及了个人国际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归责事由与阻却事由、实现途径与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