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千城一面"降低了城市的对外吸引力,削弱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缺乏个性的城市文化,抹杀了人类文明变迁过程中应有的多姿多彩。要避免"千城一面",首先要革新城市建设理念,要敬畏历史,尊重城市成长规律,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功能效应也逐步凸显,城市化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共时性特征,以及由社会转型期时空压缩的矛盾境遇造成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严重缺失和文化破碎倾向。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导致文化积淀不足;"千城一面"使得城市文化趋同严重;"城市人"塑造的缺位致使城市人文精神空泛。实现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廓清城市发展中功能城市与文化城市、世界文化与民族特色、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等一系列关系和矛盾。转型期多样矛盾的展开与突破既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压力,又是发展建设的机遇与动力。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中的重要类型,而且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能够维持地方性,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突破"千城一面"的城市全球化发展趋势。因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下足绣花功夫,充分发挥其作为城市文化基因和城市文化资本双重身份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面貌全面改观,为人们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的失落、历史遗迹的消失、千城一面等诸多城市的结构性等问题。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在公共空间植入适宜的文化元素,可提升城市品质,丰满城市形象,避免陷入"千城一面",同时还能延续和彰显城市文脉,涵养城市文化生态,增强市民文化自觉与自信,提高城市软实力。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等交通枢纽,是城市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是"静"的城市形象载体。公交车、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是城市内部流动的"精灵",是"活"的展示平台。交通枢纽和公共交通,静与动相结合,点与线相织成网,共同构筑起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6.
城乡风貌是一个地区自然人文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追求的综合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城乡风貌保护和建设工作.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上,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在2020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城市开发建设早、旧城区多,改造任务很重.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相似文献   

7.
江枫 《创造》2013,(9):30-31
【昆明反思】目前的昆明正面临着严重的城市特色危机、个性危机,"千城一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城市建设中,古老的有传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被毁灭,一些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被单调的新建筑群所淹没,同时新规划建筑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缺乏文化意识,缺乏民族特色,缺乏人文特色,缺乏美学观念。建筑物千篇一律,满目水泥森林,几乎看不到有特色风貌的建筑和街区,也看不到让人记忆深刻的城市地标建筑。城中村多而乱,许多"老昆明"感到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别的城市却越来越熟悉。——秦光荣在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8.
谢禾生  王鹏 《人民论坛》2012,(26):186-187
世界科技名著《天工开物》诞生于新余,给新余留下了宝贵的"天工文化"遗产。"天工文化"是用城市主题文化理念提炼出来的响亮的城市品牌,是最符合新余城市精神的、最具有发展力的城市品牌。新余城市主题文化建设要将天工文化全面融入到整个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当中,整个城市系统都应围绕天工主题文化科学运作。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之"魂"。文化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文化建设不仅担负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任务,也担负着提高城市品位,凝聚城市精神,扩大城市影响,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汪德宁 《前沿》2014,(9):182-184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主题文化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千城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立足于城市地域文化和未来发展方向,战略性地选择并确定城市主题文化,并以此为指导建构城市空间形态,打造出主题鲜明、形态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城市文化,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永刚  马继明 《思想战线》2011,37(1):125-128
世界城市文化迅速发展,地处边疆的云南,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获得文化意蕴。以滇中城市群建设为例,可从城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加强云南城市文化建设。以此为基础,围绕"美好的边疆城市,和谐的诗意生存"这一理念,追求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境界,使云南城市形成独特的云南品位与云南格调,最终升华为富有意蕴的云南边疆城市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12.
6城市规划:如何避免"千城一面",彰显不同特色围绕新型城镇化战略,近期各地纷纷出台了2013年地方投资、规划及增速目标。数据显示,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发展都将与新型城镇化关联。如此大规模投资之下,不少学者担心新型城镇化会不会变成造城运动?须知标准化的新城建设不仅保存不了特色,更会丧失中国城市的生命线:文化与历史。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讲中国很多地方给人的感受是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没有特色。从城市形态上读不到地域文化和历史。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快速推进中,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指的城市建设是广义的城市建设,它包括城市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甚至还包括会馆展示与旅游方面等相关内容。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更足一个系统工程。如果确定重庆市巴南区"巴国故地·渝南新城"的城市形象,就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牢牢抓住这一主线,切实加强文化融入,把巴南塑造成既有"巴国故地"之厚重,又有"渝南新城"之魅力与秀美;既有历史文化融合,又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特色城市。  相似文献   

15.
徐翔 《学习与实践》2012,(4):135-14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与网络传播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使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发生了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重要变化。因此有必要提出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这就需要全面发挥网络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提升城市的网络文化资源力、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造力,适应网络时代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网络媒介城市、网络文化产业中心、网络内容中心、网络文化技术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总部基地建设等城市文化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徐立华 《群众》2010,(11):46-47
<正>文化是城市的"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风气因文化而形成,城市形象因文化而展现,城市实力因文化而增强。一座城市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彰显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建设的"强筋骨",更源自于思想文化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将社区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娱乐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传统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论述较多,对消极作用关注不够。通过对一个县城社区文化建设的实地调查,以"差序格局"和"农民善分不善合"为理论框架,分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效果不理想和小区失治失序的内在根源。"差序格局"的特征使人们合作讲感情不讲规则;"善分不善合"使社区问题久拖不决,最终造成社区失序失治。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既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又要克服其内在缺陷,从而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大连市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但是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是和谐文化的建设,可以说和谐文化建设和大连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要在认清和谐文化建设与大连建设创新型城市关系的前提下,推动大连和谐文化建设,以达到促进大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张爱国 《政策》2012,(8):64-66
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李鸿忠书记提出了"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努力建设文明湖北"的理念,这为我们加大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精神驱动力、文化影响力指明了方向。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天门市,近年来围绕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着力培育新时期城市文化,使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一座城市的特色、个性、魅力,是由诸多因素构筑而成的;其中文化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化建设虽然取得重大成就,但也留下了“千城一面”的遗憾。钢筋混凝土铸成的高楼大厦、充满浓厚商业色彩的城市综合体以及过度化的旅游开发使许多城市失去了众多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泯灭了城市应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