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健珍  杜强 《中国民政》2011,(10):59-59
江西省南昌市力推全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工作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和服务优质化建设。具体作法:一是资金保障有力。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县、乡财政预算专项保障,由县(区)统筹解决五保对象的吃饭、穿衣、居住、医疗、丧葬和敬老院管理经费。二是推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确定后,农村敬老院已由原来的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单位转变为以政府投资兴办为主的公益性机构,具备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条件。  相似文献   

2.
当前发展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服务是对我国传统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在我国社会福利工作中开创了三个转变:一是在服务提供上由政府包办转向社会办(政府职能部门只负责倡导、指导,基本不管人财物的筹集、发放);二是在服务主客体上,提倡服务接受者同时又是服务提供者,改变了服务接受者只是被动接受的局面;三是在服务概念上由民政福利(民政部门兴办,民政对象享受的福利服务)向真正意义的社会福利(社会兴办,社会全体有需求居民享受的福利服务)转变。社区服务提倡“立足民政,面向社会”的服务方向,极大地缓解了整体社会福利服务的不足,解决了…  相似文献   

3.
早在1986年初,山东省烟台市农村敬老院就已开始了迈向社会化的尝试。经过10年的努力,农村敬老院全面迈向了社会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广开财源,投资主体多元化 政府拨给一部分。烟台市各级政府高度支持敬老院建设,市、县、镇三级财政都拨出一定数目的款额,用于敬老院的新建扩建和改造完善。1998年芝罘区只楚镇敬老院兴建老年公寓时,市区两级财政拨款达15万元,镇财政安排75万元;龙口市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预算资金用于敬老院建设,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有奖募捐筹集一部分。烟台市民政局采取了有力措…  相似文献   

4.
秋去冬来,东北平原的黑土地银装素裹。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广大农村,喜获丰收的人们在回味金秋美景的同时,也在品尝着新农村建设的硕果——全市129所由原敬老院新建转变而成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拔地而起,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乡镇村屯,展现了一幅农村社会福利事  相似文献   

5.
杨并  张发良 《中国民政》2001,(11):45-46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工作方针,以拓展养老服务为重点,通过整体规划、培育典型、完善机制,推动了全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养老福利服务机构186处,总床位数11500张,收养老人10135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 14.66‰。全市176 处乡镇办敬老院,共收养五保对象9598人。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实际,确立社会福利社会化基本工作思路 1、深入实际,选准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突破口。我们成立了社会福利社会化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泗洪县财政增加拨付397.56万元,从四个方面提高全县5298名五保户的生活水平。一是完善配套设施,保证五保对象及时入住。按照今年内集中供养率必须达到60%的要求,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敬老院服务水平。选聘一批热爱社会福利事业、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充实敬老院管理岗位,按1:20的比例配备工作人员,工资由县乡政府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7.
<正>泰安市地处山东省中部,现有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2891人,农村敬老院81处。自2019年以来,泰安市抓住制约农村敬老院建设的痛点、重点、难点和节点,实施以改善敬老院卫生间、厨房及餐厅、医疗服务、文体娱乐设施,定期组织老人外出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四改一定",推动农村敬老院实现由单纯的服务特困老人向服务全社会老人转型,由传统的救助功能向强化养老功能转型,由政府包办向社会参与转型。聚焦"痛点",将转型升级作为党委政府"一把手"  相似文献   

8.
宁刚 《中国民政》2011,(8):55-55
为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农村敬老院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五保对象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等新问题,切实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整合工作,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民政局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农村敬老院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该区五保老人实际和敬老院的分布情况,本着保证五保老人人住率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原则,区政府对全区的农村敬老院实施了较为科学的整合规划。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宁都县会同乡从实际出发,以原有敬老院为基础,面向社会扩大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功能,引入市场机制,把敬老院建设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10.
5月30日,吉林省政府在公主岭市召开“全省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是吉林省近年来在农村敬老院的基础上,适应新的需要发展起来的集五保供养、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等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从2002年试点,经过3车的实践,目前全省已建成福利服务中心130所。实践表明: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顺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对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农村基层民政工作力量、保障农村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强化基层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吉林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吉林省的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盐津县有农村五保对象3447人,其中五保老人1605人,需集中供养老人1100人。2006年以来,先后建成雷家岩敬老院、中和中心敬老院、牛寨敬老院、豆沙古镇敬老院、盐井镇福利院,截止2010年底,集中供养老人800人,年供养标准3840元。盐津县在加快农村敬老院、福利院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管理新路子,提高敬老院、福利院服务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肖艳 《人民政坛》2009,(12):9-11
福建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福利三部分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面向劳动暑的缴费型的基本保障制度,强调责任分担的原则,即个人、集体、政府都必须承担一份责任;社会救助是面向低收入或贫困阶层的维护底线公平的基础性保障制度,主要由财政负责供款;社会福利主要面向特定群体提供福利津贴、福利设施与社会服务,是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以社会共同责任本位为理念基础,通过社会福利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的社会化和服务队伍的社会化,实现福利对象的公众化.在一个由国家、市场、社区和民间社会为主体的福利多元主义的四维分析框架下,社会福利社会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是:福利目标由最低标准向社会质量转变、福利对象由被动受助者向能动主体转变、福利主体由独力支撑到多元合作转变、福利机制由行政主导型向民主对话型转变,以及福利政策模式由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海门市下发《关于加快实现海门市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施意见》,凡在海门市境内举办的以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人护理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站、室)、敬老院、托老所等非营利性,以收养海门籍老人为主,其床位在30张以上的运行正常的社会福利机构,经市民政部门审批和批准,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书》的,可享受有关政策扶持和优惠。  相似文献   

15.
我们镇敬老院办了几年,起的作用较大,但也遇到不少矛盾,如供养资金筹集困难、办院规模不能适应供养对象日办增多的需要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进行了探索,主要在完善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服务对象上。走出单纯供养“五保”老人的小天地,向社会延伸、逐步实现服务社会化。目前,乡镇敬老院收养的老人有3种,一种是无经济来源,无子女配偶,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的“三无”孤老,一种是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因未婚和已婚下育、丧子丧偶等原因成为老来无子女和配偶,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的孤老;另一种是有子女及配偶,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四川省宜宾市有农村敬老院188所,床位16165张,其中能容纳100人以上的省一级敬老院47所,省二级敬老院15所,其余全部为市二级以上敬老院,集中供养率54.4%,年集中供养标准2620元。多数敬老院已经发展成为集五保供养、托养、健康娱乐、康复治疗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  相似文献   

17.
<正>农村五保对象是农村留守人员中最弱势的群体,其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对象,是农村中的最底层人群。为从供养源头上改善这一部分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现结合阳曲县五保供养现状,就完善农村五保供养作一探讨。一、当前阳曲县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现状阳曲县共有五保对象1269人,其中分散供养142人,2013年供养标准为3115元/人;集中供养1127人,供养标准为6000元/人,集中供养率为88%。全县共新建、扩建、维修10所敬老院,敬老院总占地面积64.81亩,总建筑面积15603.99平方米。近年来,在敬老院建设管理中呈现六个亮点:一是抓队伍建设。四所大敬老院公开选拔退休同志担任院长,六所中小敬老院由民政助理员兼任院长,并聘用副院长。组织学习《五保供养办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荆门市社会福利中心于1996年5月正式挂牌,是集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康复医院、儿童福利院和劳动服务公司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近几年来,中心积极转变思路,从客观实际出发,努力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道路,实现了两个根本转变:即由封闭式办院向开放式办院的转变;由单一供养效益低向多功能高效服务的转变,建立起完整的服务设施体系和良好的社会服务体系。抓住机遇创业发展荆门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前身是一个二级社会福利院,只有十几间平房,条件非常简陋。改革开放给社会福利事业带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他们紧紧抓住…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敬老院怎样才能由“瘦”变“肥”?大草原上传来佳音——内蒙古喀喇沁旗敬老院事业起步于1958年。当时农村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保障基金由集体支付,敬老院事业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截止1981年,以乡镇联办的方式,全旗共创办敬老院6所,乡镇建院率仅28%;收养院民108人,院民构成仅限于丧失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资金来源只是国家救济和集体平调两条渠道,经营模式为封闭式的单纯生活消费型。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队级集体经济解体,商品经济迅速兴起,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家家户户“各种各的田,…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吉林省民政厅依托原有农村敬老院,开展了集五保供养、社会养老、社会救助和基层民政事务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试点工作。2006年5月,吉林省政府在公主岭市召开了“全省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在全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民政部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概括为“南有广西五保村,北有吉林农村福利服务中心”。2007年4月,根据部长办公会安排,由办公厅、最低生活保障司、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民政》和《中国社会报》有关部门组成的调研组,赴吉林省就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走在全省前列的公主岭市、桦甸市、长春市的十几个乡镇的社会福利中心,形成了吉林省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调研报告。报告认为:农村福利服务中心建设顺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加强农村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