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围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浙江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决定》提出浙江要在建设法治政府上走在前列。2015年1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在事权和职能上定位为"执行职责"的县级政府,行政执法是其基本职责。建设县级法治政府,需要突出严格执法的龙头地位。在具体路径上,需要完善严格执法的权责法定体系,实行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制度,并严格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定清单、划边界。需要完善严格执法的实施体系,强化执法法定程序,规范行政裁量,从程序和实体上确保执法行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需要完善严格执法的制约监督体系,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内外监督体系;强化以权利制约权力,完善权利的救济机制;强化政务公开,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确保执法行为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需要完善严格执法的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并将法治导向贯穿于干部提拔、使用、管理上,为严格执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  相似文献   

2.
尹孝勉 《求索》2023,(2):171-179
数字法治政府实质上就是数字化程度更高,更具智能的智慧政府。推进智慧政府建设,促进智慧政府治理转型,将为法治政府建设迈向实质法治提供重要契机。重视数据资源深度利用的智慧政府建设借由权利实现的便捷性与智慧性促进权利有效落实,进而增强权利保障的实效性。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扩大行政决策的参与主体,兼顾各方利益,预测实施效果,提升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数据监督、“数据铁笼”、网络问政有助于加强权力监督,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行使。大数据技术主导的非现场监管、行政执法数据库以及掌上执法的智慧执法可有效维护行政权的运行。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民法治理念的培育是在政府引导下自上而下进行的 ,在这种模式下 ,政府容易以政治优势忽视平等、权利、民主等基本因素 ,导致与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发生矛盾和冲突 ,偏离培育公民法治理念的基本目标。因此政府在培育公民法治理念过程中 ,必须摆正角色 ,以顺利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法治政府是新时期政府建设的必然选择。塑造法治政府新形象,必须遵循法治原则、民主原则、透明原则、权利本位原则、信赖保护原则、责任原则,真正树立法治观念,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严格规范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5.
正《公民导刊》第181期《法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及运用》一文,深入剖析了法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关系,认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外修立法、执法、司法等形式建设,内修法律与政治、权力与责任、权力与权利等理念培育。作为公务人员,应该将法治内化于心、外践于形,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维护实体正义的同时保障程序正义,用制度限制权力和保护权利,这样才能为建设法治中国出力。  相似文献   

6.
法治国家的警察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向党 《公安教育》2003,(7):7-10
一、法治国家孕育法治化警察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的同时,警察制度也随即面对一个法治化、规范化的创新问题。再造警察权力,重塑警察形象,这是21世纪中国警务工作面对的新态势,也是法治国家时代,公安机关所面对的新挑战,其实质乃是中国警察制度创新问题。法律最高权威、公民权力至上、政府权力有限、保护人权以及司法审查原则等,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就是要及时改革不适应法治国家规则的执法理念、管理模式和执法方式,建立与国际规则相一致的警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当前法治实践中存在法治影响发展、影响效率等系列认知误区,影响了法治推行的效果。法治是持续发展和效率的保障,公民素质不能成为法治效果不佳的托词,法治的生命力离不开公众的监督与参与,这些观念应得到反复强调和清晰的传递。走出认知误区应逐步摆脱政府绝对主导的路径依赖,注重发挥社会推进型路径效用,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制度,同时更为重视程序和权利价值,不断弱化功利主义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国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律师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律师制度的发展程度更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标志。律师是当事人维护合法利益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律师代表着当事人"天赋"的权力,给律师权利就是将权力交给公民。保障律师执法的合法权利是维护公民合法权利及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本要求。一、新《律师法》对我国律师执业权利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决策是政府执法的基准,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构成了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法决策是政府治理的合法之源;科学决策是政府执法的合理之规;民主决策构成政府法治建设的民意基础.针对当前政府决策存在的问题,需要从观念、理论与制度等方面改革与完善政府决策,使政府决策实现法治化、科学化与民主化.  相似文献   

10.
朱成举 《公民导刊》2011,(12):19-20
建设法治社会,核心是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关键是制约权力。如何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本文从强化人大监督,制约权力,落实措施、规范执法行为等方面提出了观点独到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上海人大月刊》2009,(12):51-51
权力越透明,权利越有保障。将各项权力清理打包,并为这些权力设定流程,让其在阳光下运行,这无疑是建设法治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公民对政府权力及其运作“洞若观火”乃是一种常态。问题是,依据常识而行的应然举措,缘何屡成舆论的“香饽饽”呢?  相似文献   

12.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法治现实的迫切要求,也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时代要求。所谓法治政府是相对"人治政府"而言的,从形式上看法治政府是法律政府,是崇尚法律的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从实质意义而言,法治政府就是控权政府和人权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必须设计良善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关键是对权力制度进行良善的设计,核心是加强权利制度的建设。建设法治政府,还须培育法治政府的人文环境,对法治系统的软件开发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我国要成功建设法治秩序,首先必须建立浅层法治秩序。这需要政府与公民两个主体同时发挥自己的作用。对于政府而言,首先必须依法而治,其次必须制定行政法与建立专门的行政法庭,同时加强社会化过程,以增进公民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与支持度;对于公民而言,必须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以与市民社会中的其他团体和公民形成共识与一致行动,使政府及官员自觉接受法律约束,同时公民又放弃权力至上的官本位思想,政府与公民的共同努力,才是中国得以建设法治秩序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司法判决可以改善法治环境和人文条件,矫正传统清官文化与法治观念的错位与背离,可以使公众明晰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疏离与亲和,可以为公众行为提供合理的预期结果,这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个内在机理。公众朦胧权利意识的觉醒、互联网时代下的司法红利、裁判文书的公开以及司法判决的科学性化倾向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种外在驱动力。司法的良性发展,个案确认以及固化一般规则,发挥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作用,导引网民以及媒体理性参与和践行案例法治文化实践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5种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15.
舒颖 《中国人大》2020,(2):30-31
在我国,"官贵民轻""民不与官斗"等观念曾根深蒂固。1990年10月1日,行政诉讼法正式实施,普遍建立起行政诉讼制度,塑造"民可以告官"的社会理念,为公民提供了一个与政府"掰手腕"的平台。近三十年来,随着行政诉讼制度的深入贯彻实施,"民告官"已从早期的轰动新闻成为平常事,并促进了整个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杨芳兵 《传承》2011,(20):82-83
政府形象是政府的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使政府在行使权力时更具有感召力和公信力,能使政府发布的各项决策在公众心目中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可在现实中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从而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政府信息公开对于保障公众对政府工作情况的知情权,培育公众的公民意识,特殊情况下消除政府与公众间的隔阂,以及塑造公开、透明、富有诚信的政府形象都有很大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7.
对一座城市而言,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氛围,对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应建立对国家权力的严格控制制度,只有政府的权力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才是法治的政府.现代社会中评价法治状况的主要指标是人权价值的确认与维护程度.建设城市法治环境的综合性决定其评价指标具有多层次、多界面、多角度特点.实现这一测评的关键和难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城市法治环境的指标体系,确立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是数字政府与法治政府相结合的系统集成目标,必须遵循技术与制度融合的方法逻辑,统筹协调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与法治价值的规制机能,推动政府治理各个领域数字化发展与技术应用各个方面制度化保障的融合治理。在技术赋能上,数字技术助推法治政府现代化转型,实现对法治政府治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的数字化再造。在制度保障上,依托法治规则有效调和技术风险,从政务数据流动的标准化、数字权力运行的程序化与数字问责机制的规范化三个方面,搭建数字政府建设的法治框架。  相似文献   

19.
人们追问如何构建责任政府时,过去往往从至善的伦理政治角度,对政府和个人都提出过高的期望,而结果往往责任错位、落实不力;倘若换一个视角,从具有主体性公民资格的平等公民应该遵守的底线伦理出发,承认合理自利的利益追求,在一个多元开放的重复博弈的竞争框架里,运用公共理性,采取对话、协商、妥协等手段,达成的重叠共识和深度认同,对于责任的建构和履行,更具有心理基础。这也是以权利来建构责任政府与过去以权力来建构政府责任的重要区别。以权利建构责任政府,权力分散,权责对等;以权力构建政府责任,却往往有权而无责,或有责而无权,责任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20.
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对于政府自身建设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主要环节有政府决策、政府绩效评价和公共危机管理等.保证公民能够有效参与政府管理,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公共权力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民主政治权利意识和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各项制度,为真正实现公民参与权提供思想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