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饶世权 《前沿》2013,(13):58-61
法治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法治行为的认同和肯定评价,其以自身权利的承认和实现为评价标准.因此,只有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才可实现公众的权利,从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而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是指政府承认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承认政府合法的公共权力,并彼此确保对方合法权利和权力实现的法律制度、理念和行为.实践中,成都市的“模拟拆迁案”“城管执法冲突案”分别代表了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相互冲突的两种形态,对塑造法治政府形象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应当坚持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等基本原则,运用公开征求意见、模拟执法等具体行为方式,在改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等保障条件支持下,构建实现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的协商——合作机制,塑造法治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和执法的症结是没有正确认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公安执法实践中出现的滥用权力的问题推动着公安执法思维方式的变革.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公安执法的职业思维方式,执法实践应由常识思维方式、道德思维方式向法律思维方式转变.公安执法实践在理念与制度上都应贯彻现代法律思维方式,其核心是通过程序正义来实现实体正义.  相似文献   

3.
厘清法治的对象问题是当前我国推动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在"法治国"的概念中,"国家"是法治的当然对象,在当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国家、政府、社会三大对象中,法治"国家"是关系全局的重中之重。分析"国家"的本质可知,权力是"国家"的真正核心。作为法治对象的"国家",根本任务是将来自于人民的权力经由人民制定的法律实现权力的法治化,即:将权力的设定、赋予、行使、监督等权力运行全过程都纳入法治之下,以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法治程序治理权力及与权力相关的事务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阳 《重庆行政》2015,(4):62-6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思想认识活动。其最根本内涵是,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受制于法律,权力与责任相统一,权力要尊重权利。  相似文献   

5.
孟俊红 《人大研究》2009,(11):39-42
对权力的制约与控制一直是依法行政、促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制约与控制权力,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分权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强化老百姓的“权利”意识。以“权利”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6.
张爱宁 《人权》2008,(1):45-47
权力制衡是法治秩序形成和存在的制度性架构,是法治形成和存在的直接条件。①律师职业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产物,是为了束缚国家权力,促使掌握公权力的人正当行使权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而设计的。律师的执业权利,是社会平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国家所普遍认可的一种权利形态,其实质是公民个人权利的延伸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②因此,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就是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法治为中国梦夯实正义的基石,能更好地保障人民享受法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法治为中国梦提供权力监管的屏障,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社会风尚;法治为中国梦提供规范力、推动力,并通过法制文化的建设来培养全民的法治思维、法治精神,为中国梦营造理性、有序、安全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坛》2013,(2):43-43
《人民政坛》编辑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人大代表也需要在履职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请问,这方面人大代表应该如何做?  相似文献   

9.
权力具有天然的膨胀性和向恶性,只要缺乏足够的约束、监督,任何权力都会生出腐败、瑕疵等行政斑点。《民主与法制》2011年第19期报道的《“作茧自缚”的革新》,对建设中国法治政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合法与否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权利义务作为分析问题的逻辑,以平等作为处理问题的价值导向,以程序正义作为化解纠纷的理性考量,以规则底线作为制约权力的基本要求。法治思维与当前带有普遍性的人治思维、权力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和道德思维具有显著区别。当前我们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相似文献   

11.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围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浙江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决定》提出浙江要在建设法治政府上走在前列。2015年1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在事权和职能上定位为"执行职责"的县级政府,行政执法是其基本职责。建设县级法治政府,需要突出严格执法的龙头地位。在具体路径上,需要完善严格执法的权责法定体系,实行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制度,并严格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定清单、划边界。需要完善严格执法的实施体系,强化执法法定程序,规范行政裁量,从程序和实体上确保执法行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需要完善严格执法的制约监督体系,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内外监督体系;强化以权利制约权力,完善权利的救济机制;强化政务公开,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确保执法行为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需要完善严格执法的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并将法治导向贯穿于干部提拔、使用、管理上,为严格执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4,(8):57-57
白利寅在《理论探索》2014年第1期撰文认为,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从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和规范国家职能履行这两个层面为民生建设提供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合理分配民生资源;落实民生权利救济,依靠法治途径化解社会矛盾;以法治思维创新建设方式;强化权力监督,保障民生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相似文献   

13.
杨春福教授<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一书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维视角透视自由,提出"自由主义视野下的权利" ,包括两层主要涵义:自由主义以权利为基础,权利以自由为核心.书中着重分析了权利的法定性,明确划分法治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并将权利的概念纳入作为系统工程的法治的各个组成要素.该书锁定公民权利和法治社会两个核心概念,指出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准即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理性架构,具体地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界限;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法治社会的核心评价标准,即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14.
观点     
正2014年第12期《求是》法治思维及其养成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养成法治思维,既需要国家和社会由外而内地推动,更需要我们由内而外地自觉培养。一是要深化对法治的认识。法治既授予权力,更约束权力。我们要深谙权力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法治观。二是树立对法治的信仰。要树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觉把法治顶在头上、记在  相似文献   

15.
张溪 《人民论坛》2010,(5):90-91
中国古代的治吏惩贪是约束制约权力,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也是制约权力,但两者性质不同。法治国家的建设成败也取决于对权力的控制,取决于对各级官吏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当权力与法治的关系谐调,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就加快,反之,法治国家的建设就受到阻碍,延缓进程。  相似文献   

16.
权力的正当性对当今社会来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笔者在从权力与权利、权力与政治文明、权力与法治关系的角度谈正当性权力的价值后,提出从权力依据、权力目的、权力结构三方面作为衡量权力正当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推进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与人治思维、特权方式相对立的依法办事的观念行为。当前阻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形成的根源在于公共权力缺乏监督、社会环境提供支撑以及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健全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落实依法治国的程序细则,进行科学的法治教育是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基层维稳实践中的“刚性维稳”以“权力本位”的人治思维模式为构建方式。这种在法治社会建设中以消解法治为深层代价的短效性维稳模式极易陷入“维而不稳”的困境。要摆脱此困境,必须使维稳回归法治之路,强化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突出法治的民主基础和“权利本位”特征,奉行“法治维稳”的底线思维。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法治思维是指运用法治理念、法治观点、法治逻辑对事物认识、分析和形成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运用法治思维,就意味着必须具有尊重法治、遵守法律的意识和理念。同时,法治思维也包涵了对公正、平等、正义等法律基本价值的认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和谐社会与国家公共权力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法治则是解决这种天然矛盾的最佳途径.依法治国的本质在于用体现公平正义的"良法"控制、约束国家公共权力,防止其随意扩张和滥用,以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法治视野下的国家公共权力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人民主权、权力有限、分权制衡、公正公开.弘扬法治精神、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政法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