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许佳 《人民论坛》2012,(26):222-223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她一生创作了大约1775首诗歌和片段,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对死亡问题异常关注。文章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对狄金森死亡态度从恐惧死亡、直面死亡到超越死亡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出诗人对死亡的独特情结,这无疑是诗人对死亡的另一种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2.
作为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伟大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受到评论界的关注。狄金森在诗歌中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父权社会做出回应,并最终在男性主宰的诗歌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作品中具有明显的女性个体意识,具体体现在她作品的反崇高性特征和她对死亡的独特理解。而她对力量的着迷和对独处状态的选择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她对于男性世界向往与失望并存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足诗的国度,诗歌优秀传统源运流长。诗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诗歌标准和诗歌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诗歌的基本态势和面貌,从而,产生了诗歌与时代、与大众的关系,诗歌的社会影响,以至对诗与非诗、好诗与非好诗问的小同评判。我认为,真正的好诗应该反映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莉·狄金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狄金森在诗歌创作的语言技巧和写作风格上与众不同,尤其是在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设计、思想意识、诗歌的主题上,大胆、反叛、超前,突出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划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期。文章拟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狄金森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论李贺诗歌的诗理特征周尚义李贺是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自晚唐杜牧为李贺诗作序直至本世纪,“少理”似乎是评价李贺诗歌的一个定论。一千多年来,有的诗评者认为李贺诗歌义理不足,有的认为其与事理不合,有的认为其文理欠通等等。笔者认为:李贺的诗作并...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最爱表现的一个主题,我国魏晋时的诗文尤其如此,挽歌诗是典型的探讨死亡的诗歌体裁.魏晋文人挽歌诗是在理性的觉醒和动荡的历史土壤中酿就,文人通过挽歌诗表达了浓烈的感伤情绪和对死亡主题的终极关怀,并且不同时期所关怀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其语言方式不是叙述和解说,而是呈现。生命和语言的一体化,使诗的语言具有不可替代不可置换的特性。诗歌语言是合乎生命自然的、化合态的、旋律化的、富有新鲜时代感的语言,是以规则的体式来规范生命的诗性体悟。语言的选择和生命的律动是诗歌由生命向语言转化或同构呈现的两个方面。新诗从情绪表现到语感呈现,既有许多成功的尝试,也存在“非诗化”倾向。只有通过对诗歌文本中语言的体悟与研判,才能达到诗与非诗的最终界定。  相似文献   

9.
卜庆安 《求索》2008,(3):188-190
诗以心灵为殿堂,诗歌意象比其它文学体裁中的形象更富于心灵体验性,更富有浓郁的审美色彩。作为明清之交的遗民诗人,屈大均的诗歌从复合的音乐性、繁富的色彩度、幻化的动态感与委婉的含蓄性等四个方面体现其鲜明的意象美。虽然其美感形态不同,表现方式多样,但都以诗歌的灵魂与生命——意象为核心,和着美感的节拍,流溢充盈的情感,抒发诗人对生活生命以及大千世界的感悟。  相似文献   

10.
桑大鹏 《求索》2007,(1):147-149
《孔子诗论》的论诗方式与传世文献《左传》的“用诗”方式完全不同:孔子通过用“知”的理性范畴分析诗歌文本以及透过“民性固然”表达自己对人性的哲学领悟,展示了其论诗的人本主义立场。《左传》则采用赋诗断章的“用诗”方式,以诗的段节隐喻或预测现实、评断人物甚至用诗歌占察人的命运,显示了与其崇尚怪力乱神的神秘主义相得益彰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梵志诗是敦煌白话诗中最为璀璨夺目的华彩篇章,也是敦煌遗书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本文重点探讨王梵志诗所反映出的生命意识尤其是生死哲学观——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不必喜,死不必悲。此外,还涉及其重视今生的人生态度、崇尚自然与田园隐逸的理想人生规划。其中反映出的面对死亡的达观与淡定,面对生存的平和与宁静、乐观随缘的生活态度等等,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求索》2014,(12):163-166
“野鹤之诗”即“一野鹤之人、之史也”,其诗歌具有鲜明的“诗史”特点。正是基于丁耀亢诗歌的这一特点,我们通过对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牡丹诗的解读,就可以了解其在不同年龄、不同际遇下的人生感悟及其一生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他爱诗如命,对推动诗运,更是不遗余力。在他主持《葡萄园》诗刊编务期间,曾大量刊登年轻诗人的作品,对提携后起之秀,付出过很多的心血。目前,台湾不少中青年诗人,都曾受过葡萄园的帮助。”——这一段话,是台湾《秋水》诗刊主编、女诗人涂静怡对著名老诗人、台湾诗歌艺术学会理事长、《葡萄园》诗刊社长文晓村由衷赞美之辞。事实上,文晓村不仅是台湾诗坛上一个成就斐然、十分爱护和提携新人的诗人,一个始终主张“国粹”——即中国诗歌要有中国特色的诗评家,更是一个推动诗运、弘扬诗教的歌手。  相似文献   

14.
黄培  吴翔 《前沿》2009,(1):167-170
在李商隐接受史上,易顺鼎是特殊的存在。他深入开掘了李商隐以华美、感伤为特征的主导性风格;通过集李和李、大量用典、格律精工等外在形态,传达自己的末世悲情;他的“捧角诗”,描写艳情而别有寄托,体现了义山的核心精神。通过他的诗歌的传承方式,可以考察近代诗歌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5.
诗意的生活     
诗几乎可以表述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人类离不开诗,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诗。汶川地震时,人们最深刻的情感是用诗歌表达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哼唱的流行歌曲也都是诗。诗歌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流泪。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 ,历来有“诗国”之称 ,曾涌现过许多极其著名的诗人。在世纪之交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时 ,很自然地会想到 :诗歌在新世纪是否会有新的表现和变化 ?与以往的诗歌相比将会有什么不同 ?是否会重新崛起 ?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孙琴安先生。记者 :您是著名文学评论家 ,对旧诗、新诗都有研究 ,并出版过一些这方面的书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 ,很想听听您对新世纪诗歌的看法。先请您谈谈诗歌的演变和未来的变化。孙琴安 :可以。对于新世纪诗歌的走向 ,也是我目前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中国的诗先从《诗经》的四言变…  相似文献   

17.
王峰 《求索》2011,(3):214-216
中国诗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意象派,在诗歌题材、诗歌形式、中国诗的化用以及诗歌意境等诸多方面,中国诗都给美国诗人提供了无穷的文学想象空间。作为"他者"的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异国文学构建和创造性的文学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诗歌创作,其诗意的呈现更加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18.
禅意也是一种诗意。中国诗歌在唐代达到顶峰,同时也是禅诗不鸣惊人之刻。越来越多的禅僧加入到诗人的行列,对诗歌是一个福音。从那个时候起,以诗人禅,以禅入诗,已经普遍。如果说,诗歌是一种土壤,是一种天空,禅意可能就是某种生命的种子,是某个生命的翅膀。它不是无物,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有厚厚的积淀,本自天成。它使得诗歌在这里衍生成出了一种活脱空灵而又机趣天成的意趣来。  相似文献   

19.
晚唐五代的诗僧非常推崇诗歌,首先他们认为诗 歌是“经天纬地物”,是一门大业、伟业,并首创“诗业”一 词;其次,诗歌是他们生活的主题,他们日日沉溺于读诗学 诗、写诗吟诗、评诗论诗,热衷于相互寄赠、索阅诗作,热衷 于请人题序或为人作序,热衷于组织诗社;另外,诗歌是他 们的第二生命,是他们死后的安慰和寄托。  相似文献   

20.
龚玉兰 《求索》2007,(11):186-188
中国古典诗歌强调言志抒情,阮籍的《咏怀诗》关注人生,郭璞的《游仙诗》高蹈世外,其实咏怀和游仙只是题材有别,他们都是把游仙当作排遣人生苦闷、实现理想的一种外在的手段,咏怀才是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