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宪政在政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 ,以实施宪法、实行法治、制约权力为保障。宪政是以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基础 ,是宪法规范及其实施并对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现实影响的产物 ,是现代政治文明进步的结果和标志。宪政对政治文明具有保障民主政治的运行、建立和维护社会正常的政治秩序、制约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作用。树立宪政意识、实行法治和党的依法执政等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急需完善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宪政是政治秩序的法律化 ,宪政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宪政秩序。宪政秩序是政治文明的基础。宪政秩序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宪法的正当性为前提 ,以制度正义为基础 ,以宪法调控功能的发挥为保障。  相似文献   

3.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本文对良性宪法和宪法至上作了审慎地分析,提出良性宪法是政治制度文明的核心和宪法至上是政治行为文明的关键的观点,从而说明宪政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发扬民主政治 建设法治国家 提升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共和、民主、宪政为基本命题,以经验推理的方法,试图得出一些政治哲学中的公共常识,旨在普及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宪政之路。首先,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政原则.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宪政发展奠定了基石;其次,“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进一步扫除了思想障碍,实质上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路;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推动了中国共产党走向现代化、宪政化。  相似文献   

6.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制度前提,中国近代百年宪政的屡试屡败与传统政治文化有关,如自由精神的缺失、平等理念的淡薄、内圣外王的虚伪政治理想等。建设政治文明需要高扬与宪政精神相协调的宪法理念。  相似文献   

7.
治理·宪政·财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是一种新的政治型式,实现治理的关键是建立现代宪政制度或实现宪政制度创新,而宪政起源于对以私人财产权为核心的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因此,从保护以私人财产权为核心的个人基本人权出发,实现宪政制度创新,是实现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首先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的援乱反正,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确立了基本的宪政原则,探索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宪政发展方向,开创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经济社会结构变迁,西方完政理论经历了古典宪政向新宪政论的发展.控权与效率的统一成为现代宪政精神的总体趋向.中国完政探索证明,中国宪政建设不仅取决于政治精英在现代化理想驱动下的政治文明构建,而根本上取决于中国宪政设计能否与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相适应,并与之动态调适.面向21世纪,中国宪政发展道路,不能照搬传统宪政主义的模式,而应依据中国的经济社会现实,以控权与效率的统一为现代宪政精神,实现制度的合宪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于实现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有必要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宪政思想的逻辑体系做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赛亚·伯林自由主义宪政思想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伯林试图解答的主要政治难题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这两种自由概念;伯林强调了在现代社会里首先应当维护消极自由的理由以及无节制消极自由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的现实,伯林还论证了人类价值多样性和冲突必然性;伯林自由主义宪政思想的遗产在于提出,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宪政文明,宪政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变迁不断修订和完善现有基本社会制度,基本制度设置的核心理论依据或指导思想将完成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转向,基本制度设置的重心将完成从维护制度利益或公共权力到维护公民利益或个人权利的转向,从而为后人探索进一步完善社会基本制度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宪政应当是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基层治理的创新和变革具有鲜明的宪政内涵和宪政特性。基层的治理变革既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进行自治制度的革新。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在宪政理念的指引下,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具有独特的宪政路径和明确的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13.
依法执政是宪政文明的要求,也是人民共和国共和理想的应有之义。人民共和国内涵着依法执政的宪政要求,并要求通过依法执政实施社会主义宪政。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优异成果和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政。中国法治建设必须走向宪政建设。讲依法执政却不搞宪政不但不合理也不现实。没有宪政的法治是败坏的法治,没有宪政的社会主义离开封建专制只有一步之遥。依法执政,实施和推进宪政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宪政应当是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基层治理的创新和变革具有鲜明的宪政内涵和宪政特性。基层的治理变革既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进行自治制度的革新。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在宪政理念的指引下,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具有独特的宪政路径和明确的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15.
人权与宪政密切相关。人权是宪政的灵魂。现代宪政的基本精神和实践原则都发源于人权理论。宪政在发挥众多功能、追求多方价值的同时,始终围绕着保障人权这个中心。人权对于宪政的意义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只有理解人权,才能正确理解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宪法与权利的关系以及法治的作用等一系列宪政方面的重大问题。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人权的价值和意义,以人权为基本标准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与法治国家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之上,是以宪政文明为连结点的两种创新理论。公民社会要求主体权利,宪政文明尊重主体权利,政治文明要求法律至上,法治国家尊重法律权威。在世界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握住这两点,是最终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近年来和谐之音越奏越响,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宪政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和宪法的概述以及对宪政在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之论述,揭示了和谐社会和宪法的内在联系,以及两者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相对于政治蒙昧和野蛮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政治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即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标志,它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宪政是以宪法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宪法就谈不上任何形式的宪政。宪政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世界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各自的政治文明形态,以及由此决定了不同的政治文明发展与宪…  相似文献   

19.
宪政民主作为现代国家最理想的政治制度,不仅是世界其他国家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而且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把民主宪政视为二十一世纪政治发展的核心。毛泽东的国体思想即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作为中国宪政思想的集大成,其所包含的内在精神及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所使用的策略在给与我们指导的同时又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宪政是以制约政治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为内容的政治过程和政治状态。宪政的建设与实现除了宪政理念的普及与宪政制度的完善,还需要宪政实践。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宪政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公民的政治参与对宪政价值的促成来探讨二者之间的意义,能够获取对宪政进程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