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婧 《法人》2005,(10):78-79
与政府诚信评估体系迟迟未建立相比,民间已经建立了大量的诚信评估评级机构在最近的几次全国性商品交易会上,很多国内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肯采取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发展。究其原因在  相似文献   

2.
政府诚信——行政法中的诚信原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般法律思想说”和“法之本质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行政法中诚信原则的渊源 ,诚信原则只能从行政法中发掘 ,而不能从私法中导入。从社会变迁、行政权扩张、国家任务改变及行政法律本身发展的需要等因素考察 ,行政法中的诚信原则正逐渐占据基本原则的地位。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展开具体表现为 :行政主体之间的诚信、行政立法中的诚信、自由裁量领域的诚信、行政合同和行政指导中的诚信等等  相似文献   

3.
鉴定诚信等级评估制度,是指对鉴定主体在司法鉴定活动中履职尽责、严格规程等行为以及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信誉,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计分评判,所得出的等级标准。其基本要素包含评估价值、评估原则、评估指标和评估程序。实施鉴定诚信等级评估是由司法鉴定行为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是对司法鉴定质量的动态监控,也是规范司法鉴定行为和鉴定行业秩序的需要。我国鉴定诚信等级评估制度的确立应当立足“两结合”管理模式,充分考虑鉴定行业发展的实际,体现鉴定行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黄政 《刑警与科技》2006,(11A):34-34
企业诚信,几乎是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与企业界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呼唤诚信道德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种最强音。我国虽然已初步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和竞争机制,但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制度和体系。在今天,各种各样的信用危机触目惊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不能履行、经理人缺乏诚信、各种故意性的经济诈骗以及普遍性的相互拖欠现象等等,暴露出中国企业的信用危机。曾为2002年中国十大经济风云人物之一的张维迎教授,在其“大国家,小企业”的理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往往做不大,其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我国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企业对外的诚信限制了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诚信政府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修成 《行政与法》2003,(12):39-40
近年来,随着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诚信危机”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严重的政治、经济诚信缺失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危及到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因此,重新构建诚信社会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诚信与法制     
2002年美国发生的一系列大公司会计丑闻,被美联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列为“2002年度全球十大新闻”,并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诚信问题的关注。经济界认为美国安然公司案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9·11”,学术界认为学术诚信不应该被侮辱,否则有损社会  相似文献   

7.
医院会计诚信问题探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诚信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而医院会计诚信更是卫生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为社会广泛重视.然而近年来,不能诚信执业的问题成了会计行业的一大弊病。本文在分析医院会计诚信缺失根源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塑会计诚信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吕斌 《法人》2007,(12):52-53
保险业的诚信问题极大地打压了潜在的保险需求,保险业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治愈这个顽疾2007年底,国内资产排名第三的保险企业——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登录A股,这意味着中国又一家保险巨无霸即将上市。加上之前上市的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以及即将跟进的中再保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近期可谓保险行业大发展的时机。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构建社会诚信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社会诚信的范围和形式,并根据实际运作的经验提出了企业诚信评价指标的构成、口径和测量方法,设计了社会诚信评价管理体系,指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澄清和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21年12月28日,司法部印发了《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办法(试行)》。该文件是我国在司法鉴定机构诚信考评管理方面上所作出的重要举措,司法鉴定机构的诚信考评与管理有了新的重要标准与依据。在《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办法(试行)》出台一周年之际,反思全国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的现状,分析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的制约因素,针对性提出解决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困惑的出路,主要在于加大司法鉴定人才队伍培养、强化司法鉴定机构内部管理、综合性审查鉴定意见,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鉴定服务的需求等。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二到三成信任陌生人。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增加。"社会诚信的缺失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更带来了麻烦。诸如:"染色馒头、毒牛肉、硫磺姜、毒奶粉、老鼠肉"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社会的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加强包括政府、企业和公民诚信在内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的共识。然而,追根溯源,在加强社会诚信的建设中,教育诚信势必先行。  相似文献   

12.
诚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世界共有的普世伦理。社会的诚信缺位与空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挽救诚信危机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诚信立法是挽救诚信危机的理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企业经营诚信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企业经营诚信缺失问题,与信息不对称的有限博弈,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打击力度不到位,部分官员不正确的政绩意识等因素有关,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中国企业经营中存在的种种诚信缺失的问题,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重建诚信。  相似文献   

14.
《北方法学》2019,(1):35-44
诚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准则之一。诚信概念结构的双重维度隐含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和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更多地以一种伦理规范的形式存在,始终没有成为法律的固有原则。而在西方,自古罗马以来,诚信就不仅仅是道德要求,更是作为基本原则贯穿于法律制度中。有鉴于转型时期政务失信行为多发的现实,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为此,必须同时关注道德和法律两个维度,积极谋求中西政务诚信传统的互补与融合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自律的"道德诚信"与西方社会重视制度他律的"法律诚信"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公证的生命。处于职能弱化的中国公证只有把握住客观、公正的立场,才能发挥其在法律体系中 的作用,才能进一步谋求发展。通过建立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并建立失信赔偿机制、保障守信方的利益来 促进我因公证诚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诚信建设是政府诚信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诚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公务员的非诚信行政理念、行为时而浮出水面。究其根源,既有文化上的和法治上的原因,也有个人人文素质上的原因。解决公务员的诚信建设问题,提高政府效能,要从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公务员选拔、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及完善诚信信息监控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法学家对诚信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国栋 《法学》2004,(6):3-10
本文从一般的诚信、合同诚信和占有诚信三个方面介绍了中世纪法学家对诚信问题的研究 ,认为他们对该制度的近代化功不可没。其中 ,一般的诚信被分为神学上的、自然的和民事的三种 ,前者的标准最高 ,并对欧陆世俗法和英国衡平法影响重大 ;合同诚信是诚信制度实体法化的产物 ,且被普遍化。中世纪法学家还发展出“最大诚信”和“商人的诚信”概念 ,总结出客观诚信的三项行为标准 ,并最终系统化地研究了它们。由于中世纪法学家的劳动 ,占有诚信的要件和效果得到很大修改 ,诚信与恶信之间的中间状态、诚信的契约论基础等问题亦得到卓富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开展进出口产品生产经营者信息采集利用和诚信评价活动,是检验检疫机关一直在努力开展的工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相继出台,这一活动更加法制化、规范化,通过"褒扬诚信,惩治失信"的具体措施,必将促进"诚信兴商","诚信兴企",维护我国进出口外贸秩序和中国商品信誉,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企业伦理文化层面的核心竞争力。贯彻诚信理念到现实社会中,需要政府(社会)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应当加强诚信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而言,要进行企业组织结构伦理建设,同时,对各个层面的利益相关者要做到实际的诚信。  相似文献   

20.
政府是否诚信,较之于企业诚信、个人诚信而言,具有更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因此,研究诚信政府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