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敏 《中国审判》2009,(12):101-101
近年来,广西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把“司法和谐”的理念引入“人民法官为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调解工作,实现了案件调解撤诉率、服判息诉率两上升,涉诉信访率和强制执行率两下降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宋健 《中国律师》2014,(11):72-73
一、民事诉讼调解之现状 本文所讨论的诉讼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由审判法官所主持的为双方当事人就解决纠纷而进行的调解工作。目前“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已然成为最高人民法院确立的工作原则之一。但是,在目前环境下仍有必要仔细认清诉讼调解制度的利弊关系,特别是“背靠背”调解方式对司法权的正常运行乃至法治前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民事诉讼中,调解作为一种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有目共睹的,然而其作用又是有限的.在司法实践中过于提倡“调解优先”,重调解而轻判决,以及由此衍生的不合理的“高调解率指标”等审判评价制度使得“调而不解”,“案结事未了”等不良现象丛生,既浪费司法资源,又不利于及时解决社会矛盾.本文围绕“为什么要提倡‘调解优先’”和“对‘调解优先’的反思与质疑”两个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政府法制》2014,(34):19-19
山东省东营市政府法制办注重行政复议案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不断完善行政复议调解制度,将调解工作贯穿案件全过程。2014年已审结案件中,经调解后当事人撤回申请的比例占36.4%,在依法裁决行政复议案件的同时,妥善解决了有关行政争议,真正做到了“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增进了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从根本上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法院调解改革进程表明,调解依然应当是我国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方式。针对我国传统法院调解中“调审合一”、“调解与审判功能混淆”的弊端,理论和实务界提出了“调审分离”的改革方案。民事审前调解就是实现调解程序和审判程序分离,将调解程序前置到立案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设置的专门调解机构和调解人员主持进行的调解。独立的审前调解程序具有不同于审判程序的调解原则、程序构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法院调解作为我国司法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衰落之后,自2003年开始获得“重生”,我们再度进入了一个“调解优先”的时代,但此时的法院调解是在多重悖论下兴起的。在解悖的同时可以揭示新时期调解复兴的真实原因,同时发现当下法院调解的特色,进而展现出悖论背后的必然性。当下法院调解的回归是司法应对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于转型时期法院自身合法性构建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民事案件调解优先政策在实践中容易引发强迫调解问题.近期的司法实践表明,新《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先行调解制度不但无助于解决该问题,还存在将其进一步放大的风险.通过对法院调解的V字型历史趋势以及调解过程中法官与当事人地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强迫调解的根源在于我国法官对于调解本身掌握了过强的主导权和控制力,这种权力与近年来法院面临的客观困难相结合形成了法院的调解偏好,中国社会纠纷的现实状况又给调解制造了大量的客观障碍.法院的调解偏好与调解在中国社会的现实障碍相冲突,才引发了强迫调解.在无法彻底放弃调解优先政策的现实条件下,应改革现行的法院调解考核机制,增加评价指标,将案件具体情况与当事人自然状况作为考虑因素共同纳入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调解优先”司法政策引发争议,但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还是将其写进了立法,并将法院的诉调对接、诉讼分流等改革举措规定为正式程序。关于调解政策和诉讼服务中心的实证研究表明,“调解优先”面纱下的中国司法改革表现出某种反思性,透露出司法争取自主发展空间的努力。但在实践中“调解优先”出现歧义。调解优先政策指导下的司法结构呈现“调解一判决”二元化特征,且存在内在紧张与流动性,存在寻租空间。调解优先政策缺乏外部资源的支撑,诉前分流效果不佳;双向推进式改革易走极端,脱离社会需要;改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这表明中国司法体制正处于变迁之中,司法结构尚不稳定,法院推动调解优先政策入法的动机具有功利性,削弱了该政策的公共性。立法者需要进一步明确先行调解规则的含义,补充和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异议权。法官在调解中要保持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9.
郭俊峰 《人民调解》2012,(11):43-44
俗话说:“甜言一句三九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调解工作中,语言适用的巧妙、得体,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更有助于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纠纷调解过程中,同类型、同等难度的纠纷,不同的调解员进行调解,有的可能迎刃而解,“嘴”到病除,有的则事倍功半,久调不决,  相似文献   

10.
秦正安 《人民司法》2012,(19):23-25
为充分发挥调解、和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特有优势,努力维护首都和谐稳定,北京法院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不断增强调解意识,积极创新调解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对近年来全市法院加强调解工作机制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调解工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一度淡化的调解被重新焕发了制度活力。在调解制度中开始建立引入社会力量的新机制.即设置协助调解和委托调解两种新模式。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引入社会力量进行调解的工作机制。”正是在这种诉讼调解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法院之外的各种调解协助力量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运用。公正作为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的有效法律方式,应积极介入到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发展当中.逐渐成长成为一种特殊的调解协助力量。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有幸随司法部参访团赴台湾地区考察乡镇市调解制度。在台期间,先后与台湾“行政院法务部”、“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和部分地方法院检察署官员进行了沟通,就两岸司法制度特别是司法行政制度交流了情况,并实地参访了台北市信义区公所调解委员会、新竹市东区区公所调解委员会,听取了其调解工作的情况介绍。  相似文献   

13.
徐永伟 《中国司法》2010,(11):61-64
人民调解文化(以下简称“调解文化”)源远流长,从“和为贵”、“以德服人”到“以人为本”、“调解优先,以调促和”,从我国古代民间“排难解纷”、“止讼息争”的优良传统到马锡五审判方式,到陈燕萍工作法;从宗族调解到民间调解,从民间调解到人民调解到“大调解”,数千年传承、融合,形成了深厚的调解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徐亮 《法制与社会》2011,(21):123-124,133
200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在答辩期满前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案件可以调解”。2005年各地对立案调解(即庭前调解)的适用范围、调解原则、调解规程及立案调解效力等立案调解方面有关的问题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这些均为庭前调解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及制度上的依据。本文就庭前调解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作明 《中国司法》2008,(11):73-75
周永康同志最近指出,要着力把调解优先的原则更好地体现在依法调解经济社会关系中,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吴爱英部长也指出,要始终坚持调解优先原则,把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主线。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化解矛盾纠纷是新时期政法工作执法思想、工作方法的深化,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在政法工作中的生动体现,符合我国社会矛盾纠纷发展规律,反映了大众趋和决事的心理,符合新时期群众工作本质要求,对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矛盾的多种解决方式中,司法调解具有各种优势和条件,成为解决社会矛盾不可或缺的重要选择。几十年来我国法院司法调解工作在不断探索、借鉴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司法调解经验和制度。当前,我们的司法调解工作正处于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阶段和过程之中。对此,我们应构建一种审前强制调解和审中注重调解的二阶段结合的制度,从而实现司法调解制度的法律功能与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范电勤 《法学》2012,(8):96-103
最高人民法院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确立为我国民事审判的工作原则,学者们对此发表了诸多见解。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既是宪法赋予人民法院的权力,也是人民法院必须履行的职责。强调"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将使审判权的运行偏离宪法的规定,从而破坏国家权力的分工,这不利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实际上,在宪法的视野中,"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只能定位为工作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新桥镇人民调解工作,经过探索和实践,构建了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三级人民调解网络”。形成了一个“以镇为中心,村、组为基层,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联合调解”的工作格局,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年来全镇的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96多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达96%,使人民调解成为该镇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之一,真正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法院有以调解方式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经验”。但中国的司法调解并非一成不变,在历史发展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的司法调解,20世纪40年代以后大陆地区的司法调解,以及2004年以後以“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为特点的司法调解。不同时期的司法调解,有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底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司法政策的演进,法院调解的某些做法也有必要从多角度进行检讨。  相似文献   

20.
沟通无处不在,处处需要有效沟通,诉讼调解是发生在司法领域的沟通方式之一。考察社会环境的影响,司法运行需要有效沟通。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民事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事审判工作的目的和衡量民事审判工作水平的标准已经转变为调判结合,调解优先,这必然要求法官多做息诉宁人的工作,法院要更加重视调解工作。考察我国的司法运行机制,能够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