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和英 《前沿》2012,(19):59-61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出版虽让波普尔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但也使波普尔政治哲学遭遇了一系列质疑和指责.这些质疑和指责可能源自于波普尔所处的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学术界对波普尔政治哲学的纯文本和思想评价上的漏读或误读.  相似文献   

2.
欧阳建平 《求索》2012,(7):192-193,240
波普尔否证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就是科学知识的可证伪性和猜测性。波普尔否证主义视域中的科学理性主义主要体现在波普尔关于"无权威的知识"的观点以及关于"宽容错误"的批判态度之上;波普尔的民主与自由的观点以及他提出的痛苦最小化原则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波普尔的科学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于他的否证主义的方法论中以及他的乐观主义的世界观中。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在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反归纳主义、经验证伪原则和反历史决定论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真理观。波普尔从什么是真理、科学的逼真性和逼真度以及科学发展四段式等方面阐述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波普尔的真理观进行评判,对于加深对真理问题的理解,丰富对真理问题的认识,促进真理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科学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近代以来这种演变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与融合。在这种背景下,波普尔受康德的深刻影响,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完善的科学观。关于波普尔的科学观,学术界意见不一。笔者认为,波普尔的科学观强调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在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研究波普尔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玲娟  杜智涛 《求索》2011,(5):113-115
波普尔认为知识研究不是从观察开始,而总是从问题开始,知识的增长是借助于猜想与反驳,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波普尔的知识论研究是在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法进行批判,对唯理论的形式理性进行批判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的方法论。本文旨在对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形成的方法论基础进行深度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波普尔的本体论是由三个世界理论构成的,这已为人们所熟识。但是他在阐述三个世界理论时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理解”问题,把理解作为三个世界理论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放到一个突出地位来加以考察。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本文不仅阐释其本体论思想,更要探讨波普尔对“理解”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与本体论的关系。波普尔在本体论与解释学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足以表明他已经摆脱了狭义的科学哲学,走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刘树君  李建珊 《前沿》2009,(6):41-45
波普尔在经济学中经历了从被热情接受到逐渐势微甚至被否定的过程。对于经济学中是否存在波普尔遗产这个问题,本文认为我们应该完整理解波普尔哲学,除证伪主义之外,问题取向、情境分析和批判的手段依然是经济学发展的智慧之源,我们仍能在经济学中感受波普尔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面临诸多的风险,贝克的“风险社会”思想可以提高我们的忧患意识,正确面对全球化的风险;而波普尔的“开放社会”理念对于化解风险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全球化这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全球化,同时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频率解释将概率与聚合联系起来,因此无法给单个事件指派概率值。为了容许客观单一概率的引入,波普尔发展了性向解释。性向解释把经验世界中的概率看作是事件的一种习性、趋向或性向,然而,波普尔的性向解释也没有解决为单个事件引入客观概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波普尔试错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波普尔科学方法论的核心──试错法,是波普尔在批判归纳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本质是排除法,具有试探性、批判性、检验性三大特征。研究试错法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松州》2014,(3)
波普尔批判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观点。他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定经济基础决定论。本文通过概述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然后针对他的批评,通过提出反批评,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呼唤的是批判理性精神,这是当代文化中所缺乏的理性精神。波普尔的理性批判精神是对康德哲学自主性原则的“最后一点润色”,这是一个对康德哲学的沉思过程,同时也是对逻辑实证主义和归纳主义的理论超越,“可证伪性”体现了批判理性精神和自主性原则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政治合法性的建构离不开开放与整合,开放有其内在限度,同时需要整合作为后盾,开放的限度等同于整合的能力。因此,开放与整合是现代政治合法性建构所需的最重要能力,政治的开放性与整合能力存在着内部的张力与一致性,政治开放的限度与政治整合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因而与政治合法性亦是成正比的。在开放与整合之间建构政治合法性,主要包括政治参与的开放与整合、意识形态的开放与整合、政党体制的开放与整合等三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陈智勇  周小结 《前沿》2008,(11):42-44
波普尔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社会科学哲学家,他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社会科学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文化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15.
卡尔·波普尔认定人类历史的进程受到人类知识进步的强烈影响 ,因为知识的增长并无规律可言 ,所以人类的历史进程是无法预测的。波普尔过分强调人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还把他的证伪标准论的科学哲学引入到社会哲学的研究之中 ,认为历史主义不可证伪 ,因此是不可取的 ,是伪科学的。他自始至终把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起来 ,他反历史主义 ,自然也反马克思主义。他的极端研究方法自然而然地把他引向了反历史主义的极端 ,因而也就使得他的理论突出尖锐性而丧失了全面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特有的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使他走上了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学术道路,他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而提出了历史只有趋势却没有规律更无法预测的观点。波普尔历史观失误的理论原因在于:扩大了证伪原则的适用范围;忽视了历史规律呈现的复杂多值性;夸大了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只要摒弃人类自主活动与合规律性无法相容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我们不难解释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决定历史变化的因果关系和发展主线,正是这些因果关系和发展主线为我们解释并把握历史提供了可能性。历史不是任意的,它的规律性正是存在于人类的自主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7.
该书的《出版说明》中写道:“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思想和作品从1970年代末开始被介绍到我国,到现在,他的一些主要著作都已经有了中译本,有些甚至有几个中译本。这本《二十世纪的教训》是卡尔·波普尔在生命最后几年发表的两演讲和接受意大利记者贾恩卡洛·博塞蒂(Gancarlo Bosetti)访谈的记录。  相似文献   

18.
人的能动性与历史规律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问题是历史规律研究的瓶颈。波普尔的"五点论题"揭示出历史进程具有不可预知性,波普尔的"俄狄浦斯效应"揭示出根据历史规律进行历史预测一旦对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造成影响,就无法保证历史发展实际图景是历史规律客观制约的结果,而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这两个论断给我们研究历史规律提供三点启示:一是不能在历史事实层面上直接解读历史规律,二是不能依据历史规律直接预测社会发展未来图景,三是历史实际进程存在"俄狄浦斯效应"。  相似文献   

19.
正义是政治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对于柏拉图来说,他想要问的就是正义在城邦之中是何以可能的?施特劳斯不是从解释正义这个概念的内涵开始他的分析的,而是分析了历史上人们对待"正义"这个概念的不同方式,在他看来自然的即为正义。而波普尔则恰恰相反,受到英国科学经验主义的影响,在批判经验主义的归纳法中对基础论的知识论给予了最大的抨击,由此引申至政治哲学领域,批判了历史主义的决定论及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保守传统,捍卫了当代自由及民主制的社会,即他所提倡的"开放社会"。  相似文献   

20.
从对外贸易额、吸收外国资金额和外贸依存度等方面看,中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开放程度。不过,中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体制的开放,采用的并不是西方经济学家们经常推荐的“一揽子改革”方式。中国的开放过程是渐进的,这种方式降低了开放的成本,减少了开放的阻力,使开放过程能够平稳、持续地推进。今后,中国的外贸与投资体制将会更加开放。不过这个过程仍然应随着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其它方面条件的成熟逐步推进。 中国对外贸易与吸收外资的成就及贸易与投资体制的开放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从1978—199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4.7%,其中出口增长15%,进口增长14.3%。1994年,进出口总额为23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