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2016年末发生的两件大事给美古关系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是2016年11月8日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成功当选下一任美国总统;二是2016年11月25日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去世.鉴于古巴在卡斯特罗政权治理下较为稳定,而且菲德尔·卡斯特罗卸任后主要发挥“精神领袖”作用,所以他的去世给古巴带来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损失,对美古关系的影响也较为有限.而从两国悬殊的力量对比来看,美国在美古关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对古政策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①因此,此次特朗普当选及其可能采取的对古政策,对两国关系未来走向的影响更加值得关注.笔者认为,特朗普上台后美古关系不可能退回到重启对话之前的紧张状态,但是从奥巴马政府开始的美古关系正常化进程可能受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古巴外交取得了诸多进展,包括恢复与美国关系、成功斡旋哥伦比亚和平谈判等多项外交进展,在内外诸多变量下实现"逆境外交",使其备受世人关注。在面临诸多外部因素的变革进程中,古巴抓住了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对古外交战略调整机遇。中国进一步延续与深化同古巴的关系,更为古巴外交迎来了利好的外部环境。在古巴抓住外部机遇发展对外关系的同时,国内"更新"进程也提出了全面、多元外交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诉求。自劳尔主政以来,古巴在延续卡斯特罗等老一辈革命家独立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坚持外交理念与经济社会"更新"并举的政策。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不断改善助推了古巴国际地位的提升,积极、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更使其实现了保持国家独立和保护国家主权的双重目标。古巴医疗、宗教、文化外交特色日渐明显,外交政策调整成果斐然。但是,转型中的古巴外交仍将面临诸多内部和外部挑战。  相似文献   

3.
美洲地缘政治的重要链条之一是美国和古巴的政治关系,两国不仅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政治意识形态的严重对抗,极大增加了两国关系的复杂性。20世纪50年代末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以后,美古两国关系逐渐恶化,美国对古巴实施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制裁和封锁。民主党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美古两国关系取得重大缓和,2015年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奥巴马之所以选择在此时恢复两国冰冻已久的双边关系,是出于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的政治考量:国际因素方面包括冷战思维的过时与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美国外交战略调整与拉美政局的新变化,古巴的积极应对导致美国对古封锁政策失效;国内因素方面包括中期选举暴露出民主党政府的政治窘境,年轻一代古巴裔美国选民要求实现古美关系正常化的呼声上升;个人因素方面,奥巴马个人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底层成长经历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执政风格。美古关系正常化将会给中国与古巴之间的关系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4.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外交政策由上一时代以意识形态为轴心变为以内政为轴心,且由于国际关系总体体系的变动和可动用外交政策资源的约束,俄罗斯外交政策呈现出平行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特点。基于这一外交原则,这期间俄罗斯对中东的外交政策形成了5种类型,即改变政权性质型;战略盟友型;外交筹码型;角色不确定型;普通经贸型。这些政策类型对于我们预测较短时期内俄罗斯与中东各国的关系有所帮助。但从长远角度看,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必将以某种稳定的新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为标志而结束后冷战时代,中东地区在俄罗斯试图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中的地位还充满变数,值得我们适时观察。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 2 0 0 3年 2月 2 7日晚 ,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古巴驻中国大使馆亲切会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古巴问题的学者、曾经留学古巴的宋晓平、徐世澄研究员以及毛相麟、焦震衡研究员。宋晓平副所长向卡斯特罗主席汇报了他们从事古巴问题研究的情况和成果 ,卡斯特罗主席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徐世澄将他撰写的《冲撞 :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一书赠送给卡斯特罗主席 ,并请卡斯特罗主席签字留念 ,卡斯特罗主席很高兴地签了字。中国历任驻古巴大使等其他中国同志和朋友 10多…  相似文献   

6.
《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先生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本书除正文外,还设古巴大事记(后冷战时期)和后记。全书共分14章,204页,15.9万字。古巴驻中国大使何塞·阿·格拉·门切罗先生为本书作序。《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一书记述了古巴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冷战结束以来同美国的关系以及围绕古美关系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特别记述了作为当今世界风云人物卡斯特罗坚定不移的立场、灵活机智的策略、临危不惧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志,介绍了古巴寻求生…  相似文献   

7.
古巴革命以来的古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开辟了古巴历史的新阶段,同时也为古美关系注入新的内容:新生的古巴革命政权如何在北方邻国的“后院”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美国如何企图使古巴与其地缘政治利益保持一致,这成为古美关系发展的中心问题。古美关系的发展古巴革命胜利后30多年来,古美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9~1962年):古巴在进行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奉行对外关系多样化政策的同时,希望同美国建立友好、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当美国对古巴实施政治、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力图以武力除掉古巴时,古巴予以坚决反击。美国最初试图对古巴采取拉拢和施加压力,迫使古巴政府倒向美国,一如既往地成为美  相似文献   

8.
战后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外交战略被称为“法国全球战略”,它是法国对中东战略的指导思想。法国在中东通过重新确立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实行“倾向阿拉伯”的中东政策,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帮助中东地区实现和平与发展等战略,不仅发展了法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使法国在中东地区建立起政治与经济的全面合作关系。中东成为法国再现世界大国地位及其影响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新世纪法美外交战略冲突的集中表现地区。  相似文献   

9.
奥巴马治下的美国中东政策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奥巴马政府在中东地区展开一系列外交行动,其中东政策框架开始显露,其特点是有比较明显的平衡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推动巴以和平进程取得进展以及与伊朗的关系,很可能成为奥巴马政府中东政策实施的两个重点。叙利亚问题与这两个重点密切相关,改善美叙关系可能成为突破点。为了使中东政策取得进展,奥巴马政府将更加重视发挥区域内外其他重要国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远东共和国是苏俄政府为了解决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问题而建立的临时政权,而它与美国的经济交往则是实现其外交目标的重要手段.远东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交往从其建立为始,至它重新归并苏俄为终.通过这种经济关系,苏俄逐步瓦解了外来干涉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而美国也加深了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了解,影响了其在远东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因此,远东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交往,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史极为重要的内容,对于美国、苏俄、日本、远东共和国这四个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0.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