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警察技术》2012,(4):53
声纹鉴定是物证技术学的一个新兴分支,是识别人身一项重要而可靠的工具。近年来随着电信诈骗、绑架、敲诈勒索等案件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声纹鉴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一些语音证据是唯一或关键证据的案件中,声纹鉴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该技术在我国存在基层公安机关普及应用不足的问题,曲高和寡影响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本期专题围绕"声纹鉴定技术研究"组织六篇文章,着重普及应用,兼顾未来发展。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技术侦察从幕后走向台前。法律是诉讼证据与鉴定技术间联结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2.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增加第五十二条第二款,在推动“两法”衔接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在证据转化问题上,由于法律依据缺失、证明标准不同、监督机制缺位,并且两者的诉讼目标、法律后果、证据收集程序和证据审查判断存在差异,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诸多困境和困惑。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在于完善有关立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衔接规则,细化证据移送制度,明确行政机关依法获取证据材料的诉讼地位。在执行《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时,要注意不同形式证据的证明效力,区别对待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对行政责任的推定应当进行实质审查和证据补强,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交换沟通与工作流程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3.
唐世齐  焦俊峰 《求索》2012,(1):143-145
目前我国对证据概念问题采用了在立法中予以定义的方式,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对法定证据概念采用了事实说。2011年全国人大法工委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证据概念进行了修正,如果相关条款最终得到通过,我国法定证据概念将由事实说转变为材料说。但无论事实说还是材料说,均忽视了证据使用的程序背景,没有从诉讼是一种论辩程序的角度来分析证据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借鉴似真证据理论思想,承认证据的似真性,将证据概念问题置于诉讼的对话框架之下进行研究,提出证据是"通过似真推理推出,被用于说服诉讼主体理性的接受诉讼结论的命题"这一新的证据概念。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刑事证据双向开示制度,是指控方和辩方依照一定的程序与规则,将自己掌握的证据材料展示给对方,以避免出现庭审时证据突袭的情况,确保审判活动顺利进行。在保障被告人权利的同时,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司法公正。此前,《刑事诉讼法》只是规定控方向辩方单方面开示,而辩方无此义务。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虽有所突破,作出了辩方向控方开示证据的规定,但仅限于"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才向控方开示,难以适应刑事诉讼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声纹证据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纹识别是根据声音波形中反映讲话人生理及行为特征的声音参数 ,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声纹证据以其特有的准确性、方便性在案件侦破中发挥着有效摧毁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 ,为警方提供初始证据的作用。同时 ,声纹的相对稳定性使其在司法部门的应用还有待检验。  相似文献   

6.
彭东昱 《中国人大》2011,(18):17-18
证据是诉讼的灵魂,一切案件均需证据加以定案。 在诉讼过程中,司法实务部门长期存在着证据方面的困惑,而这些困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比较原则,甚至可以说"相当粗略"。近些年来,为满足实践需要,各地出台了诸多证据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视听资料是我国1997年《刑事诉讼法》增加的新的证据种类,这类证据是视听技术日益发展的产物,司法实践中对它的使用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公安机关的侦查部门对视听技术的使用仍较多局限于《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前的模式.诉讼制度变革给侦查部门带来较大的挑战.时代的发展要求侦查部门充分发挥视听技术的各项功能,将其广泛运用于侦查实践的各个环节,为侦破案件、打击犯罪服务.  相似文献   

8.
视听资料是我国 1 997年《刑事诉讼法》增加的新的证据种类 ,这类证据是视听技术日益发展的产物 ,司法实践中对它的使用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公安机关的侦查部门对视听技术的使用仍较多局限于《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前的模式。诉讼制度变革给侦查部门带来较大的挑战。时代的发展要求侦查部门充分发挥视听技术的各项功能 ,将其广泛运用于侦查实践的各个环节 ,为侦破案件、打击犯罪服务。  相似文献   

9.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专门增加了技术侦查措施一节,并规定了通过技术侦查措施获取材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技术侦查证据应用的具体规则和制度,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并未明确。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技术侦查证据的应用关系到技术侦查措施惩治犯罪功能的发挥,因此,立法应从证据收集、审查判断、应用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技术侦查证据应用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得到确立。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非法证据排除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尤其是在审查起诉环节。但新《刑事诉讼法》对于审查起诉环节的非法证据排除仍缺少相应具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有必要以我国司法实践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构建审查起诉环节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相似文献   

11.
声纹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纹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为侦查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声纹鉴定的方法入手,探讨了声纹鉴定在侦查中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证据展示制度是近年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试图立足庭前证据展示制度的诉讼价值,通过比较国外的相关制度,指出该制度的建立是诉讼效益和公正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进而对我国庭前证据展示的主体、内容范围、程序及后果等提出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表明中国刑事司法选择了一种实物证据注重观。实物证据审查和运用规则建构的必要性包括实物证据优势的可展示性、弊端的可克服性以及规则的可建构性。实物证据审查和运用规则包括来源鉴真审查和运用规则、双观性审查和运用规则、鉴定意见诉讼性审查和运用规则以及实物证据群认证规则。理性的实物证据审查和运用应注重与其他证据的交互审查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声纹鉴定为破案立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机器自动识别人的声音的机器称为声谱仪 ,是一种动态音频频谱分析仪 ,能把声音信号记录下来转变为可见图谱——声纹输出。声纹因人而异 ,声纹鉴定技术适用于刑事侦查和司法鉴定领域 ,能起到提供线索和审判证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刑事诉讼法》经过修改之后,第五章证据部分的法条个数由原来的8条增加到16条。其中,"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还增加了有关非法证据排除的一系列规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更具有操作性,逻辑也更为科学、严谨。关于证据的概念和形式《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不同于原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的规定,说明  相似文献   

16.
<正>新的刑事诉讼法科学地处理了惩治犯罪和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辩证统一关系,再一次肯定了在刑事诉讼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按控辩审的模式进行刑事审判,体现了现代刑事诉讼的特点,使我国的刑事诉讼原则、制度更加科学、规范,并与国际惯例接轨,以确保刑事诉讼更加具有民主性、公开性、公正性。为了强化庭审程序,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鉴定人作为诉讼参与人,要出庭作证。因此,鉴定人必须要掌握刑事诉讼中的证据鉴定及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有关事宜,现谈点个人理解,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凌燕  徐心磊 《求索》2013,(5):169-171
当今世界是现代科技与法治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如何提高获取与分析物证的能力是每一名法律工作者必须要正确面对的重大问题.而法庭科学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金钥匙。特别是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基本制度”的论断、物证在诉讼证据中的地位越发凸显的大背景下.以物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庭科学所发挥的作用势必会越来越大。由此.高等院校必须重新审视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适时地调整教学目的和方案,建构以法庭科学为起点的自然科学与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大法学”学科体系.以拓展法律人才的知识结构,促进法学教育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证据开示的基本内涵是庭审前双方当事人之间相互获取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证据信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我国的刑事审判方式由审问制转为对抗制,而庭审前的证据开示程序在对抗制的庭审方式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不容忽视的诉讼价值。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没有确立这一制度,仅有个别条款的内容符合证据开示的某些特征。因此,亟需完善立法,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司法机关的实务操作,争取早日建立起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9.
姜霞  廖永安 《求索》2008,(5):126-128
我国仲裁法没有建立独立的证据制度,而由于对仲裁与诉讼之间的关系定位缺乏充分合理的认识,往往将仲裁的证据制度简单等同于诉讼的证据制度,由此导致仲裁庭在事实认定上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因此要建构和完善仲裁之证据制度,就必须理清仲裁与诉讼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仲裁证据制度既保持其独立性,避免受到诉讼的不当干预,又能在诉讼的协助和支持下,通过其证据制度的运行,使仲裁公平高效的解纷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走私犯罪案件证据的审查,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办案质量,因此,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要求,正确地认定走私犯罪证据的范围,文章中例举了11类证据;同时,要讲究审查证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