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敖翔 《桂海论丛》2012,(3):17-21
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是推进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新精神.要促进这一新精神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动力,必须突破其面临的各种障碍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此,需要提升党政干部执网能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性运行模式,整合群众问政渠道、扩大覆盖面,深化问题答复制与责任追究制,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2.
黄建 《长白学刊》2012,(4):55-58
网络问政是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转型期中国,网络问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可以相互促进,又产生若干冲突。规范网络问政,需要政府加强回应能力建设,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电子政务建设和微观层面的具体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3.
李秀江  鄂璠 《小康》2009,(12):33-35
"网络问政"这种新的执政理念成为蔓延至基层官员的一种政治文化。现在看来,这种文化或将成为预防腐败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人民政坛》2010,(2):36-37
沈士光2010年1月5日在《学习时报》载文《“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限度》认为,“网络问政”将原本视为上层建筑的“政”与普通的公众、公共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一个巨大进步。第一,许多制度性问题过去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不够,如今通过“网络问政”得以发现。第二,一些制度作用发挥不够或者职能履行并不充分的领域通过“网络问政”可以提高制度效率和效能。  相似文献   

5.
张玉勤 《人民论坛》2012,(17):44-45
网络问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发展。但同时,网络问政非理性现象、网络"伪民意"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也使得网络问政存在一定的现实风险,建议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疏通网络问政渠道,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网络执政水平,推进网络道德建设,增强民众网络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下,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时代的政治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政治形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政治文化日趋成熟,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卓越成就,中国也日益与国际接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微博的兴起和发展对推进网络问政"自下而上"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分类概述了"微博"问政各参与主体的性质、作用、特点;重点探讨了微博问政各参与主体所实现的政治功能;总结、分析了"微博"问政参与主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中国微博问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和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8.
简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宪政史表明:如要实现民主,就不得不极力推动民主的基础建设。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当前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观基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菁芜并存,瑕瑜互见,只有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清理剔抉,去芜存菁,方能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陈莉 《人大论坛》2011,(3):42-42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之八:完善行政问责,建节约型政府。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完善行政问责制,强化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2月221B《广州日报》)广州市将“网络问政”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既是政府公民意识深化的体现,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进步,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0.
王艳秋 《人民论坛》2013,(10):42-43
网络的政治功能正逐渐在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也因此孕育出与之相对应的网络政治文化,并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网络政治文化的构成与功能,讨论网络对政治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多个层面提出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1.
洪丰 《公民导刊》2011,(12):36-37
"网络问政,对于人大工作来讲,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构建人大网络问政体系?除了完善现有人大门户网站的业务架构,强化人大网站建设外,还必须紧紧抓住人大常委会工作这个"牛鼻子",逐步建立通过网络平台,多渠道引导公众参与人大工作的机制。建立网络问政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既肯定网络政治参与的合法性、有效性,又规定网络问政双方主体的权利、责任和行为边界。  相似文献   

12.
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3.6亿,比上年增长20.8%,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问政"是党政干部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3.
坚定的政治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政治文化冲击、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文化自信与人们文化认同正相关,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培育政治文化自信对提升公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认同感、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和实现政治稳定都具有积极作用。执政党内的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培育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对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坚定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社会崛起而兴起的新型文化,已成为了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在强化政治认知、促进政治认同与保障政治参与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网络文化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有效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方法,这有助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助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网络问政是网络参与型、互动型的政府信息化阶段的突出标志,是电子治理模式的一种体现。中国的网络问政可分为领导或者官员推动的姿态型网络问政、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的引导型网络问政以及由于舆论或者网络性事件导致的压力型网络问政三类,其中,领导型的网络问政受制于个人的认识,缺少制度化的安排,因此作用有限;引导型的问政是制度化的安排,...  相似文献   

16.
政治制度的发展不能脱离政治文化的背景.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政治文化落后和政治改革紧迫的两难境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既有民族传统的政治文化,也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还有当代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正视自身的政治文化现状,确立正确的政治文化导向,借鉴西方政治文化的经验,使民主政治制度与民主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韵曦 《前沿》2013,(1):4-6,22
网络问政蓬勃兴起,成为政治生活的新现象和政治研究的新课题。国内学术界对网络问政的背景、意义、特征、问题等方面论述较多,提出了建议措施,但一般性的分析居多,深度和广度不够,其理论研究仍然相对滞后于日益常态化、多样化的实践。拓展和深化网络问政研究,需要准确把握内涵本质;合理界定外延范畴;深入探讨主体问题;认真总结国内实践;全面评介国外经验。  相似文献   

18.
刘伟 《理论月刊》2006,(11):60-63
本文认为,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发展乃至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加之改革开放的新背景,使当前我国政治文化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主流政治文化与非主流政治文化并存。因此,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建设必须从政治文化的内容、主体、外部环境、思想教育等多个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19.
郭鹏 《前沿》2014,(15):30-33
包括网络反腐在内,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非制度化是现阶段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最大陷阱,一旦应对不力将给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带来消极影响。民众相对较低的政治参与能力、数字鸿沟造成的网民结构失衡、参与过程中的群体极化倾向,是制约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的三方面主要因素。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应注重增加网络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创新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国先进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运宏 《湖湘论坛》2006,19(5):5-7,38
政治文化支配着人们的政治活动方式,影响社会及其政治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经济政治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的背景等因素,其基本格局具有多元并存、多元冲突、多元互动、多元融合的特点。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先进政治文化,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