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网络问政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迎法  高娴 《电子政务》2012,(Z1):62-66
阐述了网络问政兴起的背景;评述了学术界对于网络问政的含义、特征、意义和存在问题等方面所进行的较全面研究;论述了目前国内学者对网络问政的评价,以及有关保证网络问政健康发展对策建议的探究;并在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指出了国内网络问政缺乏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微博的兴起和发展对推进网络问政"自下而上"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分类概述了"微博"问政各参与主体的性质、作用、特点;重点探讨了微博问政各参与主体所实现的政治功能;总结、分析了"微博"问政参与主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中国微博问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和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新形势下"网络问政"的社会影响力、认同度,以及不同人群对于网络问政的看法与意见,从而找到促使"网络问政"工作链条连贯、持续、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本文就广东省惠州市网络问政平台运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发现,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伪民意冲击民意真实性、党政官员问政能力不足、数字鸿沟的存在对网络问政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造成不良影响等三个方面;并为此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应在提高自身网络执政能力的同时,建立完善网络问政机制和相关法律体系,加大互联网的普及率,提高公民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进而消除数字鸿沟,多种措施并举,使网络问政制度化和常态化。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从中央到地方,互联网上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参与活动方兴未艾.最近,随着网络问政的兴起,政府与公众有了更直接的互动平台.本文对近年网络问政在各地的最新实践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从协商民主的视角,探讨了网络问政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敖翔 《桂海论丛》2012,(3):17-21
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是推进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新精神.要促进这一新精神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动力,必须突破其面临的各种障碍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此,需要提升党政干部执网能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性运行模式,整合群众问政渠道、扩大覆盖面,深化问题答复制与责任追究制,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6.
黄建 《长白学刊》2012,(4):55-58
网络问政是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转型期中国,网络问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可以相互促进,又产生若干冲突。规范网络问政,需要政府加强回应能力建设,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电子政务建设和微观层面的具体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张玉勤 《人民论坛》2012,(17):44-45
网络问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发展。但同时,网络问政非理性现象、网络"伪民意"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也使得网络问政存在一定的现实风险,建议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疏通网络问政渠道,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网络执政水平,推进网络道德建设,增强民众网络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8.
网络问政及其发展态势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金山 《前沿》2010,(17):16-20
网络问政是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和网民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的产物,网络问政给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以及准确把握网络问政的发展态势是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全媒体时代出现与网络问政兴起的缘由、背景、意义和作用,以及相关的概念和要素;论述了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特点;分析了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的现状和面临的诸多困境;以广东省的网络问政模式为典型案例,总结了网络民主发展的新鲜经验,并探究了网络问政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0.
“微博问政”实践的纵深开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微博问政”的内涵、特点及其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推进“微博问政”良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政府回应性框架将政府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政府回应放在政治、行政、经济与技术等环境中去审视。把网络问政嵌入政府回应性框架之下考察具有重要意义,确立了行政生态环境对政府回应的影响,明确了网络问政在影响政府回应因素中的位置,表明了网络问政对政府的回应性的挑战,为政府如何应对网络回应提供了思路。网络问政建设要注重宏观和微观环境的改善。宏观层面,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微观层面,要对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妥善应对,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回应方式虚拟同现实相结合,回应制度化与常态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拉斯韦尔模式的网络问政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芹 《电子政务》2012,(5):71-75
在对当前学术界关于网络问政的各种定义进行梳理分类的基础上,运用信息传播的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对网络问政的要素进行逐一剖析,以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网络问政,推动问政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公众民主意识的觉醒,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的公民参政形式,方兴未艾。当前,各地的网络问政发展参差不齐,还存在一些流于形式、疏于责任的问题,从法治的视角对网络问政的现状进行深度反思不仅十分必要,也具有学理意义。研究认为,网络问政应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从范式变革走向机制创新、从法治形式走向法治实效。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影响网络问政效果的网民行为因素中,网民的问政渠道选择行为与问政效果有着显著关系。在网络问政的过程中,网民对各种网络问政渠道的使用效率有差异,政府网络渠道的使用效率高于非政府网络渠道,这种差异与网民的职业特征有关;相对于非政府网络渠道,网民对政府网络渠道的期望值更高,而期望值对其问政渠道选择行为有明显影响;网民的网络渠道效能认知对其渠道选择有影响;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的动因对网民的渠道选择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洪华  张立 《前沿》2013,(22):27-28
本文概要分析了“网络问政及政府形象传播”的研究意义,重点阐述了“网络问政及政府形象传播”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重点难点等.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给出有关网络问政及政府形象传播研究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坛》2010,(2):36-37
沈士光2010年1月5日在《学习时报》载文《“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限度》认为,“网络问政”将原本视为上层建筑的“政”与普通的公众、公共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一个巨大进步。第一,许多制度性问题过去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不够,如今通过“网络问政”得以发现。第二,一些制度作用发挥不够或者职能履行并不充分的领域通过“网络问政”可以提高制度效率和效能。  相似文献   

17.
网络问政很火爆 提起镇海的网络问政平台,镇海百姓无不感到自豪,因为在这里,他们不但可以及时反映相关诉求,而且还能就自己关心的话题与区领导及相关部门进行网上和网下的沟通。镇海网络问政平台是从镇海新闻网演变而来。"党委、政府的网络问政平台由新闻单位承办,在国内应该不多。"  相似文献   

18.
洪丰 《公民导刊》2011,(12):36-37
"网络问政,对于人大工作来讲,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构建人大网络问政体系?除了完善现有人大门户网站的业务架构,强化人大网站建设外,还必须紧紧抓住人大常委会工作这个"牛鼻子",逐步建立通过网络平台,多渠道引导公众参与人大工作的机制。建立网络问政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既肯定网络政治参与的合法性、有效性,又规定网络问政双方主体的权利、责任和行为边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苏州市网络问政中政府与公众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了目前网络问政在公众参与渠道、公众参与意识、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政府回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环境、制度和效果等方面剖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网络问政公众参与机制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廷 《电子政务》2011,(12):55-59
阐述了网络问政的内涵、意义及其现状;分析了网络问政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和网络问政对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作用;提出建立以加强组织领导、畅通问政渠道、培育网络文化、完善法规体系、推进信息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网络问政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