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政坛》2011,(12):32-33
锡锌在2011年11月3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文化的法治与法治的文化》认为。文化生产作为一种特别形式的社会生产,其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而法治本身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得到文化的滋养,并构成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的文化法治状况远不适应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需要,主要文化领域的立法多以行政立法为主,  相似文献   

2.
新论     
文化的法治与法治的文化当前,我们的文化法治状况远不适应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需要,主要文化领域的立法多以行政立法为主,既不适应保障公民宪法上文化权利的需要,也难以为文化秩序的优化提供合格的规制框架。在缺乏有效法律规制的文化市场上,常常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低俗乃至于色情、暴力文化横行,  相似文献   

3.
龙江  陈鹏飞 《求索》2011,(10):149-151
孝文化是华夏民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今天它仍然是家庭和谐不可缺少的基本道德要求。原创文化中的孝文化具有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尊重人格以及彰显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哲学价值;孝文化在古代法制实践中又积淀了丰富的立法和司法价值。探索孝文化的法律文化价值可以从法律上有效规制不孝,以利于构建新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但我国的法治文化却严重缺失,在制约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同时,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适应和谐社会构建需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的法治文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法治社会建成需要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对法治的利益、价值和路径选择形成普遍的认同。我国由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法文化蕴含的优秀因子,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法律文化心理,成为维系民族延续性和时代性的纽带。优秀传统法文化浸润法治社会建设是立足现实需要和二者自身发展的双向互动过程。法治社会建设从传统法文化中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将传统立法、吏治、司法和德治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运行机制中;传统法文化在适应时代要求、进行创新与转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二者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法治社会建设治理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制度三大基础要素理论认为,制度中有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三大基础要素,它们共同维护着社会秩序,但三大要素的秩序基础、扩散方式、情感反应等不同;不同领域、不同组织的制度,其主导性要素也各异;在利益复杂、竞争激烈的领域或组织,规制性是制度的主导性要素。在公共权力领域,制度的规制性创造了基本秩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重中之重,在这基础上,社会道德才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依法治国是我国根本治国战略,以德治国是这一战略有益和有效的补充。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文化自信,也需要文化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补强依法治国战略。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文化传统的国度,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文化支撑,有利于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黄晓群 《云南人大》2006,(10):14-17
边疆民族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活力的源泉和体现,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意充分利用韦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为增强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法治博览     
《人民政坛》2016,(4):46-47
正立法如何精细化山东省委党校政法部赵迎辉在2016年3月3日《学习时报》上撰文《走向立法精细化》认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需要,立法工作的重点应从体系构建转为质量提升,强调立法的精细化和操作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科学划分立法权限。一直以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门立法权限过大,部门利益法律化的倾向严重。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分层次加强文化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的来看,我国的文化立法仍未形成完整合理的科学体系,现有文化法律法规的数量、层次还不能满足我国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法制理论研究薄弱;二是文化立法盲点较多;三是文化立法效力层次偏低;四是文化立法内容的现实适应性不强。  相似文献   

11.
何涛 《思想工作》2008,(8):26-27
近年来,东胜区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位居自治区101个旗县市区前列。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还不相协调。一定程度地造成了城市文化精神的欠缺和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为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2007年,东胜区委、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赴深圳专门就“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进行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2.
政党文化对国家与社会的引领和导向功能,决定了执政党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法制文化的统领作用。因此,要使我们党成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构建者、推动者和领导者,就必须要以执政党文化的自觉机制促进法治的形成;以执政党文化的社会性机制弥补法治的功能盲区;以执政党的核心文化影响法治文化的价值倾向;以执政党的义务文化导向法治的权利文化;以执政党的精英文化领导法治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戴仁荣 《前沿》2012,(21):66-68
文化决定法治,高校腐败治理措施需要从法治文化的高度来探寻路径.防治高校腐败不仅需要从完善制度建设、监督体系和民主参与等显性法治文化的角度入手,更需要隐性法治文化的培育,进而确立高校师生对法治的信仰.通过显性法治文化和隐性法治文化两方面有机融合,使高校腐败被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现状不容乐观,其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不少差距。所以,在当前我国法治文化的建设中,要克服主体意识的缺乏,为推动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要解决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缺位问题,努力形成由领导者、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和全体守法公民等各方面、各层次、各形式的主体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共建共享的建设法治文化的良好局面、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最终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李国华 《求索》2012,(6):218-219,213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现行文化体制当中的机制不合理,体系失衡,立法不规范,缺乏开放性等弊端产生。进行当下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在文化结构、体制、机制、法制及市场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16.
肖仕刚 《人民论坛》2014,(2):126-128
在非经济现代化领域中,法治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法治,法治的开展以一种法律主治的新文化——法治文化为基础,而法治文化的形成又离不开法律文化的进步.构建先进的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是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7.
陈绍辉 《长白学刊》2010,(4):151-154
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是长期的、多层次且全方位的,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看,中原文化都是源,中原文化作为楚文化的源头活水,对楚文化有着主源性的影响,并在一定意义上型塑并规制着楚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8.
黄向阳 《前沿》2009,(1):180-182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领域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也形成了传统文化对自身文化地位的认同与现实追求。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文化的一元文化认同与追求已经不适应现时代的文化发展要求,在多元文化认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超越自我,认同现时代的多元文化需求,以体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特征,为自己走向现时代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与村民自治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一项扎根于村庄社会的民主制度,村民自治的成长也会受到具有内生性的农村社区文化的规制。现阶段,合理利用传统乡村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元素,大力推进适应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的农村社区文化重建工作,对于促进村民自治的巩固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辉  赵嵩 《公安学刊》2006,(2):52-55
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过程,必然是法治之路,需要法的理性之治。法的理性之治,是民主政治国家的最高追求。文化建设的理性与法治的理性具有同一性。在现时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必须树立法治理性的观念,运用富于理性又切合国情省情的法治手段,推动文化建设切实走上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