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20年代初。当国内的国共两党还在具体筹划联合事宜时,远在欧洲大陆的国共两党已率先实现了组织合作。成为领导旅欧华人反帝反封建的中坚力量。海外能够早于国内率先实现国共合作的创举。与周恩来卓越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国共两党携手法兰西.不仅为中共日后创立统一战线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宝贵经验,而且还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为推动国内第一次国共合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共合作在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对辽宁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国共合作在辽宁的早期活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活动在辽宁地区开展得比较早。从1922年8月孙中山接受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提议后,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就在辽宁人民中宣传和介绍国共合作的主张,并开展许多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共三大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三大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掀起了大革命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由于处于幼年时期,中共三大对国共合作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带有一定的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后来的国共合作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全民族范国内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国内团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庐山作为1937年国共两党谈判的重要地点,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在国共合作史  相似文献   

5.
1924至1927年,东北也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形成了国共合作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东北革命形势的发展。这次东北国共合作,是当时全国国共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东北现代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本文试图对东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概况及其特点加以初步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7,(9)
以国民党重组为标志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实现,揭开了大革命的序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国共合作是在苏俄(共产国际)的主导下进行的,经历了初期的被动参与到后来的积极参与这一转变。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态度也经历了如此过程。本文通过论述毛泽东对国共合作的态度的演变和原因,探讨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和艰难。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愿望,是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国共合作政策的制定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表现。一九二三年六月在广州召开的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起开创性作用的重要会议。会议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正确地解决了建党以来,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一直存在的一系列原则性争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曾使中国革命发展成为五卅运动、省港罢工和北伐胜利。在这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和青年组织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探讨和研究这次国共合作时期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作为第三次国共合作青年运动的借鉴,无疑地是非常必要与十分有益的。为此,《中国青运史研究》丛书之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相似文献   

9.
陈永红 《广东党史》2007,(2):F0003-F0003
大革命时期,是广东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1923年党的“三大”后广东区委认真贯彻国共合作的方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揭开了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序幕。在大革命的舞台上,中共广东区委发动和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工农运动  相似文献   

10.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机关刊物,对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迫切要求和以马林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倡导创办的《向导》周报,为实现国共合作提供了现实和可能条件。《向导》对国共合作形式及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宣传,推动了国共合作进程。《向导》提出无产阶级与其他党派的联合只能是革命的联合,不是妥协的联合;提出对同盟者的错误政策进行批评,以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原则;还提出了扩大左派,联合中派,打击右派的策略。这些原则及策略不仅对维持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起到积极作用,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智慧,并对当前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少年》是旅欧少年共产党在旅法勤工俭学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欧洲路径时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少年》立足于世界情势,与无政府主义展开论战,介绍苏俄革命,有力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少年》还阐明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中国的最终出路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使抗战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在各条战线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外交是一条重要的战线.在那个时代,党的对外交往主要还是民间外交,即中国共产党和各国非执政党、民间团体以及个人所进行的互访、互助、通信等一系列活动.它对中共的重新崛起、发展壮大,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为党积累了发展对外关系的宝贵经验.可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中共民间外交还没有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本文试图根据目前能够搜集到的资料,再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民间外交的全貌,揭示其历史作用,从中找寻对今天有益的经验.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中共民间外交大致经历了三个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全民族范围内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全民抗日的高潮。在此背景下,经过国共双方和各界妇女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既有组织形式又有共同工作纲领的妇女抗日统一战线,为团结广大妇女开展抗战建国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不仅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导致了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夭折,使抗战建国大业遭受损失。妇女抗日统一战线是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它随着国共合作的顺利实现而形成,又随着国共合作关系的紧张而受挫,其兴衰与国共合作顺利与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1926至1927年的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为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在战争开始后不到一年时间,北伐军就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地攻占了近半个中国,以辉煌的战果为中国民主革命战争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北伐战争的发动和胜利进军,都离不开首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本文拟就首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有关问题,作些粗浅的论述。国共两党领导人共同制定北伐战略决策出师北伐扫荡北洋军阀势力,进而统一全国和进行国家和平建设,是孙中山遗留给首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1925年冬至次年春,中国局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少玲 《党史文苑》2010,(1):4-7,14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全民族范围内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全民抗日的高潮。在此背景下,经过国共双方和各界妇女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既有组织形式又有共同工作纲领的妇女抗日统一战线,为团结广大妇女开展抗战建国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不仅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导致了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天折。使抗战建国大业遭受损失。妇女抗日统一战线是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它随着国共合作的顺利实现而形成,又随着国共合作关系的紧张而受挫,其兴衰与国共合作顺利与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国共合作,符合当时相关各方的利益和国内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国共合作建立的过程中,各方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均采取了立足当前、回避长远、搁置分歧的做法.正是由此,才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史上,国共两党先后经历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使我们打倒了封建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我们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二次国共合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这对我们在新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中国,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强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国共合作前后,由于国民党当局采取“北和南剿”的政策,使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国共合作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在这过程中,福建红军游击队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以其独有的心理承受力,经受了种种考验,渡过了重重难关,以斗争求民族团结,促成了福建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试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谢赐余第二次国共合作从1937年正式形成到1947年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前后经历了10个春秋。正是由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才出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坚持和发展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最终打败了日本...  相似文献   

20.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险.国共两党本着“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捐弃前嫌,化敌为友,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国井两党的合作,为抗日战争的坚持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而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最好的阶段,因此对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共双方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抵抗日军侵略,在抗战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