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网络舆论生成机制的要素包括事件诱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等。涉警网络舆论按其积极和消极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破坏性的涉警舆论、中性舆论和建设性的涉警舆论等三类。公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价值:满足网民发掘真相的动机需求,培育公安网民的理性思维能力,引导网民识别善恶、匡扶正义并提升价值观,提升公安机关自身的服务能力。公安网络舆论引导可以解决诸多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2.
宋燕 《时事报告》2013,(1):92-93
华南师范大学苏磊同学来信说,时下网络信息对大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舆论?答: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均居世界首位。如此数量级的网民规模,让中国的互联网成为世界上最热闹、最嘈杂、也最舆论化的网络。再加上互联网本身具有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的特点,一旦网络热点形成,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排山倒海而来,无论正面还是负面言论,都可能会"脱颖而出",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化、复杂化,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群众关注的热点、各种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社会上的突发事件等,一经网络传播,立即就会引起网民关注,形成网络舆情热点。面对突发事件,各级公权力机关如何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热点,研究其形成和发展规律?如何迅速了解和把握网络这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如何依法依规向民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真实信息,引导舆论,掌握主动,消除谣言和误解,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网络热点事件越来越受网民关注,同时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也相伴相生,网络非理性舆论与网民心理息息相关。通过分析研究"杭州飙车案"这一网络热点事件所引发的非理性舆论,可以总结归纳出宣泄心理、相对剥夺感、刻板效应、猜忌心理、匿名心理以及从众心理这几种典型的网民心理是产生网络非理性舆论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冲突频繁发生。人们借助网络发表意见、交流观点、聚合思想、维护权益,网络舆论日益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探讨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演变规律及风险演化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以人民网《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和《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所列举的40件影响较大的网络舆论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及演变的关系形成了以下观点:网络舆论具有独特的传播技术特征与传播人际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诸如"意见领袖作用凸显"、"信息控制力弱化"、"舆论场加速形成"、"议程设置全民化"等一系列衍生效应,这些衍生效应对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基于某种利益需求和权利主张,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向有关方面传递诉求的网络民意表达形态和社会传播现象。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网民更愿意通过网络集结起来,共同表达利益诉求。因此,政府要有效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就必须重视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在强大的政府公信力支撑下做好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富靓  王芳 《电子政务》2012,(7):23-30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关于网络舆论传播、人肉搜索以及网络暴力等网络信息伦理问题的观点进行调查,从中发现大学生网络信息伦理意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浅议网络舆论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短短的十年间已经发展到近一亿网民。每逢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时候,广大网民利用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开放性和交互性,在网络空间激扬文字,“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舆论就在网络空间得以形成。但是由于网络空间言论的极度自由,所以保证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就成了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一、网络舆论的特征分析网络舆论和传统的舆论一样,都有以下构成要素: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自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质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表现。网络…  相似文献   

9.
网络中的"吃瓜"舆论场已经成为公共议题讨论、公民社会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一道社会景观。社会情感传播和信息级联效是推动"吃瓜"舆论场形成与演化的两个底层因素;"吃瓜者"的围观行为衍生出社会参与、社会动员、内容生产及话题迁移、网络暴力和舆论审判等一系列次生影响,使舆论场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治理舆论危机应着眼三个层面:通过知识传播弥合参与者主体的"知识沟",通过构建主体之间的对话机制达成多元共识,通过构建网络公共秩序的底层生态打造协同共生、有序参与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0.
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或多或少与青年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年网民之间的互动促成了网络谣言链条的形成.但是青年网民之间的互动却是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因此提升青年网民网络素养,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将是阻断网络谣言传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公安机关网络形象包括三个要素:网络形象的认知者—网民、形象的认知对象—公安机关和民警、形象形成的环境—网络空间。公安机关网络形象的形成是动态系统中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表现为:公安机关网络行为的要素不断对网民进行信息刺激,引发网民的评价;网络涉警舆论环境和网民个体两大影响系统直接作用于网民评价,对网民评价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网民评价结果持续反馈,作用于公安机关,推动公安机关不断优化网络行为,进而塑造良好网络形象。  相似文献   

12.
信息、舆论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又有所差别。舆论是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态度、看法和情绪的集合,源于现实事件而成于信息传播。通过制造舆论形成社会压力,可以推动社会治理改革甚至促使其发生转向。意识形态能够预置人们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的立场、方法,左右人们对信息的认同或排斥,从而控制信息传播和舆论生成演化。利用时间重置、用户画像、信息推送等技术,网络足以有效操纵舆论,影响意识形态的生成及其作用发挥,因而必须因势利导,兴利避害,建构充满生机活力的意识形态,为民族复兴、人类解放筑好坚不可摧的精神堤坝。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4,(5):96-96
张菁在《传播与版权》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早已进入千千万万网民的生活,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世界也不断涌现新的特点。特别是在web2.0模式下互联网应用赋予了用户更多更大的聚合、分享、交互的空间。其中,以微博为代表的用户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围观"普遍化了,这样的"围观"在网络舆论的形成中发挥出日益凸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的领域不再一者独大,自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催化推动作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的网络舆论,具有网络舆论主体多元化、匿名性,形成高速性,传播互动性、互文性的特点。由于警察的特殊身份,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内容往往较为敏感,部分网民的观点容易夹杂着宣泄的心理,负面影响较大。针对涉警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独特之处,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发生之后,公安机关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快"、"准"、"狠"三大原则和策略;找准时机进行议题的设置与置换;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技术队伍,对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进行技术引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自媒体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网络舆论成为政府和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当前,受网络技术、网络主体、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网络舆论呈现出舆论信息虚假和失序、舆论情绪化和非理性化、舆论暴力、舆论娱乐庸俗化等失范现象,冲击着社会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给政府治理和能力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该转变思路,根据网络传播和舆论演变规律,主动出击,避免"破窗效应";及时回应,避免"鸵鸟政策";协同应对,避免"单兵作战";德法结合,避免"顾此失彼"。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政府能力,增强其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网络舆情热点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互联网在为社会个体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害信息和杂音噪音提供了传播渠道,网络舆情热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对网络真情热点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和谐的网络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首因效应是公众由最初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心理倾向,具有先入为主性、偏差误导性、影响持久性等特点。首因效应的这些特点与网络谣言的形成、扩散以及推动因素紧密相关。有关部门在对网络谣言进行控制时,应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抢占舆论先机。同时,通过完善网络立法、强化网络监管、加强政策宣传、增强信息交流、提升网民素质等多种方式以控制、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互联网言论的影响力和穿透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改变了舆论生成和传播格局。当前,在涉及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中,实际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另一个则是由“民间口头舆论场”进化而来的“民间网络舆论场”。两个“舆论场”在大体重叠和谐、同频共振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9.
白净 《人民论坛》2020,(11):98-100
从网络赋予网民对话与沟通的那一刻起,网络暴力便已存在。网络暴力的传染性更强、传播性更广、危害性也更大,给个人、群体以及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是灾难性后果。我国针对网络暴力的立法,分散在未成年人保护、人格权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当中,网络暴力的存在形式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动态变化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20.
倪荫林 《前沿》2010,(11):162-165
从机制考察可知,网络舆论是在人为组织作用下自组织生成、运演的动态“活”系统,其核心作用因素是网民的一定历史时代下的价值取向、意愿诉求和思维水平。明确网络舆论的这种生成机制,对采取恰当有效的调控对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