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于法友 《行政与法》2009,(10):17-19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对现行地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一是改革市管县体制,扩大县级政府权限,逐步取消地市级政府建制,把省直管县作为改革方向。二是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改革乡镇机构,强化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省官减费,精简乡镇机构,减少人员编制。  相似文献   

2.
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后,包括海南、重庆、湖南等在内的许多省、直辖市都加大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力度。扩权、放权后为了对县级政府的权力行使加以严格监督,很对地方都出台了地方性的行政问责制度。当前中央也出台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这些行政问责制度无疑对规范和监督县级政府的行政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问责主体单一、客体有限、内容狭窄,以及程序不完善等问题,从而致使行政问责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应针对上述问题,对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加以完善,从而促使县级政府的行政权力得以良性行使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省直管县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在财政体制上扩大县级行政单位的自主权,其实质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进行实现经济社会层面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但是,由于省直管县将财政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较多地向县级财政进行倾斜,导致部分地方城市化进程缓慢或者迟滞。消解两者之间内在的紧张关系,需要从法律、金融、财税等制度层面进行机制、体制的改革,从而破解省直管县与城市化之间潜在性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我国以"省管县"为方向的县域扩权改革中,"扩权强县"已成为改革的主流。吉林省采用多种方法,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创新管理体制,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程;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权力重心下移,实现了"扩权强县"的根本目的。这一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改善了县级财政困境,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推行省直管县体制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两种省直管县体制的特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应通过适当合并部分乡镇、减少县级行政区划的数量,扩大省级行政区的数量、逐步撤销地级市等对策完善省直管县体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方治理视角分析"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建立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合理的职责、权能分工体系,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界限明确、多元合作的治理框架,建立不同区域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与沟通合作机制,对于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已经持续了10余年的省直管县改革对河北省政府间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省县关系日趋密切、市县关系趋于紧张。省县关系及市县关系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省直管县改革的效果。为推进河北省直管县改革顺利进行,本文认为有必要重构政府间关系,通过政府角色的重构、政府间职能重新划分和政府间互动机制重构,实现政府间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指出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思路是:重塑公共服务理念、优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创新公共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国推进的省直管县体制对我国行政体制、行政区划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简化行政区划层级,为省直管县创造了条件;经济发展需要省直管县;经济体制转轨为省直管县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意味着我国在探索省直管县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将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关系着省直管县的最终命运。经过多年来的试点,我国省直管县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财政管理体制方面的省管县改革作为整个省管县改革的突破口是其经验之一。然而省直管县的财政改革也是改革,作为重要环节的改革更需要理性的思维和冷静的态度,单兵突进式的财改需要我们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