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德曼调停中一些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德曼调停,国内多数论著说它是“日德帝国主义的勾结”,是国民党政府“卑鄙无耻的投降行径”。长期以来,这似乎已成为无庸置疑的定论,以至于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门研究文章极为少见。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已经出现了对事件过程的比较客观的叙述。但有的文章仍在习惯性地沿用“狼狈为奸”的说法,同时却提不出(也许是觉得根本不必提出)任何令人信服的具体论据。因此,继续对这一向题的探讨仍有必要。陶德曼调停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它始于1937年10月,终于1938年1月,这一时期正是抗日战争初期。此后,德国的对华政策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日本的对华军事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政府为什么介入调停,它在调停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日本对华战略是怎样发展的,陶德曼调停在这个战略发展中占有何种位置?中国政府为什么接受调停,  相似文献   

2.
1937年10月至38年1月,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奉本国政府之命,斡旋于中日战争,是为“陶德曼调停”。蔡德金、杨立宪在《研究·资料与译文》上发表了题为《浅析抗战初期陶德曼“调停”及其失败》的论文,就这一事件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作了分析。文章指出,日本之所以在中日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时要求德国出面“调停”,是有其深刻的国际和国内原因的。首先,从国际形势上看,日本扩大对华侵略,直接损害了英美等帝国  相似文献   

3.
正(一九四九年二月三日)1949年2月3日晚间,与毛泽东再次例行谈话,会谈时在座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和朱德,以及翻译师哲。苏方出席的有И.В.科瓦廖夫和Е.Ф.科瓦廖夫。关于外国调解国共谈判问题彼此问候过后,我开头说,据我们所知,英、美、法都想充当调停国共关系的角色,后来他们不晓得怎么得知,苏联和中共都反对外国调停,这些国家不想自讨没趣,就改变了立场,  相似文献   

4.
刘明钢 《湘潮》2011,(1):50-50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意识形态大论战。1964年3月。罗马尼亚试图调停中苏之间的关系,派代表团来中国进行访问。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罗马尼亚客人。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相继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1931年9月26日,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一个星期后,当蒋介石得知日本不接受国联调停而  相似文献   

6.
卓晓宁 《唯实》2009,(6):86-89
在群体性事件应对中,不仅要考虑宏观的政策制度安排,还应重构操作性的制度系统,包括预防体制中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系统、社区控制体制、减压机制,事件现场处置系统中的治安接处警系统、对话系统、第三方调停系统、善后系统,以及全过程的舆论监督系统。  相似文献   

7.
黄禹康 《世纪桥》2010,(4):32-34
<正>一代名将贺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湘西群峰中的一个穷山村走出来,靠两把菜刀闹革命,最终成为一位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开国元帅。他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许多传奇色彩的故事。60多年前,贺龙元帅在丰镇舌战国民党和美国军事调停代表团的故事,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8.
为了克服陕甘宁边区在1941年发生的财政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的方针",边区政府决定开发盐业,动员军民运盐。由于情况复杂,又急于求成,计划庞大,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谢觉哉与林伯渠之间的分歧,妨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后来毛泽东多次出面调停,化解分歧,最终实现了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  相似文献   

9.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12,(17):18-23
重庆谈判刚刚结束不久,蒋介石便仗着拥有数倍于我党武装力量的所谓美式装备的国军,向我党发起挑战,内战已是迫在眉睫。毛泽东本着和平民主团结的民族大义,尊重美国其间所作的斡旋与调停,力求和平解决国共之间的争端。面对蒋介石的步步紧逼,毛泽东针锋相对,有效地将反击蒋介石"围剿""清剿"的自卫战争,导向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正1946年1月13日,根据同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的停战令的规定和《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协议》,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在北平正式成立。作为调处国共停止军事冲突、恢复交通的监督执行机构,军调部在其存续期间为调停国共军事冲突、缓和中国政治紧张局势做出了一  相似文献   

11.
以被害人为视角论刑事和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vitim-offender-reconcilia-tion),也称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被害人与加害人会议、当事人调停或者恢复正义会商。它是指在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对于和解协议,由司法机关予以认可并作为对加害人刑事处分的依据。从刑事和解的定义来看,一是被害人与加害人的互动是构  相似文献   

12.
《湘潮》1985,(3)
一九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在江苏杨州以东的郭村,新四军挺进纵队的三个团与江苏国民党李明扬、李长江的十三个团爆发了武装冲突!准备渡江前往郭村调停的陈毅不禁大为恼火,连骂叶飞“糊涂”、“害人”。这下,挺纵完了!我陈毅只好去收尸了。悲愤之余一,吟成哀悼挺纵领导人管文蔚、叶飞  相似文献   

13.
张放 《党史文苑》2004,(5):25-27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面临如此重大变故,国内局势没有发生大乱,除有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积极调停,使双方达成协议外,还因为有“兰州事变”的支持响应,增强了张、杨将军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淡判地位,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兰州事变”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一名年轻的军人,中共地下党员,他的名字叫解方。  相似文献   

14.
俘虏心声     
1946年4月11晚,座落在山城本溪北地工字的辽东军区招待所会议室里灯火辉煌.在辽东军区肖华政委的主持下,东北调停执行小组第廿九小组我方代表许光达、国民党方面代表郭琦、美国方面代表德莱克正在听取各界代表对东北内战的意见.与会代表从本溪人民的愿望讲到国民党军队两次进犯给战区人民带来的灾难,呼吁国民党军队停止  相似文献   

15.
张放 《党史博采》2004,(5):31-3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兵谏蒋介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面临如此重大的变故,国内局势没有发生大乱,除了周恩来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安事变"的方针,进行积极调停,使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外,还有一个"兰州事变"在起作用.说起"兰州事变",不能不谈谈它的出色的导演者解方将军.  相似文献   

16.
由于印度国会遭受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了印巴危机,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陈兵边境,大有爆发“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势。世界大国的领导人为缓解危机做出了大量的外交努力。尽管目前印巴危机还没有完全平息,但可以断言,两国不会爆发战争。究其原因,不仅是第三方调停的结果,更主要是因为核因素在隐性地发挥作用,抑制了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17.
中东地区国家关系错综复杂,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状态,以色列袭击处在硝烟弥漫中的叙利亚就是例证。2013年1月30日凌晨,以色列出动数架战机,低空飞行躲避雷达探测,侵入叙利亚领空,空袭了位于大马士革农村省一处军事科研中心,造成2人死亡,5人受伤。该事件引起国际上的种种猜测,当下,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加大力度调停叙利亚危机之时,以色列为何胆敢对叙动武呢?  相似文献   

18.
李冉 《世纪风采》2011,(5):35-37
1945年,中国内战迫在眉睫。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马歇尔为特使,到中国调处国共纠纷,企图能化干戈为玉帛,但由于种种原因,调停失败。马歇尔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局势已经无能为力,换一个人,也许会出现转机。经过全面考察,他选择了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来担此重任。精明的马歇尔为何会选择司徒雷登这样一个外交“新手”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呢?这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9.
正1936年夏是世界力量酝酿组合的重要时刻———德、日反共产国际同盟条约签订在即,日、德关系如日中天,日本加紧用文武两手诱逼蒋介石。一旦德国调停中、日关系成功,苏联就将立刻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因此,不惜代价拉拢蒋介石就成为苏联当时刻不容缓的唯一选择,其核心就是由"反蒋"转向"联蒋"。于是,苏联推行了近十年的对华政策悄悄地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而当时的中共中央却并未察觉,危险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20.
本刊资料  筱蕾 《党史博览》2013,(12):2+57-F0002,F0003
<正>在抗日战争结束的前夜,民主人士在国共两党之间积极斡旋调停,防止内战发生。1945年7月1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等到机场欢迎由王若飞陪同从重庆飞抵延安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褚辅成、黄炎培、冷(?)、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毛泽东与六名参政员一共进行了三次会谈。7月4日,毛泽东将中共方面整理的《中共代表与褚辅成、黄炎培等六参政员延安会谈记录》交褚辅成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