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始终影响着中国外交,中国千年外交也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情怀,"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理藩大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事原则,至今对中国外交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因素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获取的两个影响因素模型表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新型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中是一把"双刃剑",传统载体在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中发挥消极作用;传统途径、新型途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中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受到各种影响因素,各种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中的作用并不一样;政治观在生活满意度、人生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的影响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的文化模式影响,佛塔、石窟、寺庙、佛像和观音菩萨都发生了汉化。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道德和生活,在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汉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影是随着国门的打开在20世纪初年从西方传入的。百余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一直受到外国电影的影响,即使是新中国电影中相对封闭的十七年电影,更不用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新时期电影。但这种影响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更不是全盘移植,而是在自身期待视野中的本土化变异和多元文化融合。而且,电影源流的影响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因此,本文在对二十世纪中国电影发展之外来影响源流踪迹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对新中国电影六十年发展过程中的外来影响源流与本土接受、变异、多元融合的情况进行梳理探析,对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创作历程与美学风格的演化作初步的考察,初步总结中国电影外来影响接受主导影响源变异的若干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5.
中国如何看待世界,即中国世界观,既受中国发展水平与地位的影响,也受世界中国观的影响。中国世界观与世界中国观在比较中存在,在博弈中变迁。我们常常将是否具有正确、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为人心智成熟与否的标志,同  相似文献   

6.
毛学松 《前沿》2007,(7):38-40
中国经济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潮中,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主要探析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贸易、投资、原材料与能源价格、经济发展模式、环境保护的影响。力求客观、冷静地思考中国经济增长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秦崭崭 《传承》2014,(5):134-135
后现代主义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大众文化生活,改写了文化模式,颠覆了文化体系,还影响了中国图书出版行业。探索当下中国图书出版所表现出的肤浅性、商品化、反中心性等偏向,论述中国图书出版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有助于就该现象进行必要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王浩斌 《桂海论丛》2009,25(3):7-11
国外现代化模式选择不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并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及其发展方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计划权威型现代化模式、自由市场型现代化模式以及后现代化模式等相继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历史影响,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公民国际迁移规模的扩大,国际迁移带来的人员流动促进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交流,这无疑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连平 《小康》2014,(11):18-18
整体来看,QE的退出、国际资本的流动,对中国即使有影响,也在适度可控的范围内。不要把对新兴经济体所产生的一些影响,完全等同于可能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风入松书架     
《全球化与中国》,胡元梓、薛晓源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16.00元。 全球化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两者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本书撷取国内学术界研究“全球化与中国”的各个层面的成果,对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作了前瞻性分析,对我们了解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国外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变动对中国消费品出口贸易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六个方面: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而交通通讯支出比重、医疗健康支出比重和娱乐教育文化支出比重持续上升,对中国消费品出口结构和规模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发达国家服装鞋类支出比重和家具家用设备支出比重以下降为主要趋势,但大部分国家下降很慢,而且一些发达国家这两个比重呈现波动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中国服装与消费类纺织品、相关轻工类消费品、家用电器等的出口;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交通通讯支出比重、医疗健康支出比重和娱乐教育文化饭馆旅店支出比重不断上升,也促进了中国消费品出口的增长,有利于中国开拓消费品出口市场;处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服装鞋类支出比重和家具家用设备支出比重变化不一样,对中国消费品的出口具有不同的影响;各国居民信息消费和娱乐休闲消费的快速增加推动了中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国外绿色消费的兴起对中国消费品的出口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隐忍是中国人性格的重要特征。这一性格影响着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以及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运行。在中国百余年的法治进程中,隐忍性格对中国人主体性认识的确立、民主制度的建立以及司法公正的实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经过长达十三年的谈判 ,1999年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一个双赢协议 ,去年又与欧盟签署协议 ,应该说中国加入WTO已经是指日可待。中国加入WTO后 ,对中国交通运输业 ,尤其是对铁路运输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依据中美协议中有关农业方面的内容 ,中国做出的承诺 ,从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运输产生的影响 ,以及进而对铁路运输业的影响略谈几点看法。一、中国加入WTO谈判中在农产品方面做出的承诺1999年11月15日 ,中国与美国签署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双赢的双边协定 ,在农产品的贸易方面 ,中国做出…  相似文献   

15.
近 50年里政治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 ,既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意识形态、政治领导方式、政治权力结构、社会阶层分化、国内政治局势、对外政治关系等是影响中国经济的几种主要政治因素。本文分别对这几种政治因素的特点、其对经济的作用方式 ,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6.
戚岩竹  沈家琪 《传承》2014,(7):144-145
由于中韩两国文化具有交叉性,近年来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频频申遗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韩国非物质文化申遗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影响两国关系长远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中国文化的公信力。基于此,我们应积极从制度、舆论、教育等层面予以回应,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7.
后红利时代中国人口红利走势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福兵  郭强 《桂海论丛》2010,26(6):66-70
中国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在后红利时代,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因素不断发生改变。这些因素直接体现在企业层面、政府层面、市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际层面,影响到人口红利的获得与实现、数量和质量变化、空间和时间分布、国际和国内的分配,这些因素及其导致的特征对中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将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捷  杜春丽 《理论月刊》2007,(12):157-159
本文根据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优势和机遇、劣势和威胁,提出了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备选战略;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在提高中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资源能源供应和环境压力因素是影响中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对重要因素,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备选战略排序是多元化战略、后向一体化战略、产品结构调整战略、企业重组战略、合资战略、剥离战略、市场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讨论在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对中国性别平等的影响。中国政府对于苏联模式的仿效与借鉴,以"就业权"上的男女平等最为突出,效果最为显著,以至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与生活。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人的冲击与反思是强烈的,在苏联模式影响、西方女权主义和中国式妇女解放共存并相互影响的今天,苏联模式与影响虽然已经成为历史讨论的话题,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无疑成为全面了解中国社会、中国妇女以及重新审视性别平等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起,国际法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疆域变迁、边界问题产生重大影响。梳理国际法与中国疆域、边界的关系,重点分析国际法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疆土变迁、边界变动的影响,特别是1840~1949年间的影响,可以发现:一是国际法的内容、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各国在各个时期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内容。20世纪20年代以前,列强仅仅是把它当作武力侵占别国领土的补充性工具,中国很难借助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1919~1949年中国开始参与国际法规则的制定,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国仍一再失利;三是中国与邻国边界谈判、划界时,历史依据与法理依据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