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陈君 《学习月刊》2014,(20):9-10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结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主体,同时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他们不仅创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同时,他们还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观点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时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收尾不收场",我们应当研读原著。  相似文献   

2.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群众路线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探索出一套有效制度,主要包括群众路线宣传动员机制、理论学习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工作考评机制。这些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4,(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基本点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利益;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等内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建立与群众长期联系的制度、消除特权现象、加强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做出的创新和重大发展。十八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决定,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旗帜鲜明地规定了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再一次将坚持群众路线上升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原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宗旨的切实践行、对执政使命和奋斗目标的深刻认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尊崇。  相似文献   

5.
陈永 《实事求是》2002,(1):21-22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拟就“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论断 ,谈谈个人学习的心得和粗浅认识。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本理论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过程的真正主体 ,“人民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  相似文献   

6.
要刊视点     
《求是》2004年第6期尊重人民群众的 历史主体地位 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重要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坚持好这一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7.
坚持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理论的深刻反思和新的概括与发展。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力探索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作为创造者和享有者统一地位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8.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始终关注民生,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以关注民生为突破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为积极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中国共产党需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情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立场;始终贴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价值取向,把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这是由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的基础与党的奋斗目标决定的,它的产生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历史主体基础上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扬弃当代世界发展理论的精华和糟粕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新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0.
张蕾 《先锋队》2013,(1):20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的创造性的运用,是对党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建党初期,历经井冈山岁月、抗日战争时期,一次次的实践到认知,再到实践,我党的群众路线渐渐地丰富起来,并形  相似文献   

11.
群众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工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与成功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成立91年来,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始终高度重视群众工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十六大以来,党根据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对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新的论断和新  相似文献   

12.
高小更  张新  法爱美 《实践》2014,(11):38-39
<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线,是贯穿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生命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为群众路线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一本质要求,精辟地作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论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本观。一、为人民谋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历史的主体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劳动群众,其历史地位及其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利益最为紧要。我们党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  相似文献   

14.
陶永慧 《实践》2006,(5):16-1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结论。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观点和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自己的宗旨、纲领植根于人民群众,从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上, 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坚持人民立场,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既是一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文章主要探讨讨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术研究的专业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教育农民;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理论灌输;五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通俗化.  相似文献   

17.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每一名领导干部来说更是一个毕生的使命和终生的课题。 领导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3,(2):54-5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揭示了人民主体性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创立了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与人民的力量紧紧相连。中国共产党早就认识到并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条规律,把马克思的人民主体理论提高到新境界。具体而言就是要:亲民、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走过的54年光辉历程反复证明: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就是一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内核,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